新鮮事 > 奇聞趣事 > 正文

為何徒步人登山,喜歡帶著活雞?(圖集)

在海拔4700米的貢嘎西坡埡口,背包里藏著的不一定是帳篷或者冰鎬,可能是三顆蔫了的青花菜、撲騰的蘆花雞,甚至是一個閃著寒光的煤氣罐。

這些現代版的徐霞客們,以實際行動證明,人類對熱乎飯的執念能挑戰物理定律,甚至能讓菜市場在稀薄的空氣中復活。

「在四姑娘山的營地,我看到一哥們羽絨服里鼓鼓囊囊的,我還以為他是新型睡袋,結果掏出一隻綁著紅繩的母雞。」

這場景在川西徒步圈已不值一提,資深驢友笑稱這些人是蛋白質聖徒。

他們堅信活禽背包運輸,可以保持食材的量子糾纏,用海拔每升高500米就拔一根雞毛的玄學,確保到達營地那口湯,能直接連接到神農氏的靈前。

牛背山的移動農家樂集散地,如今變成了荒野版的聯合國,一邊是衝鋒衣配竹簍的大爺和土雞討價還價,另一邊Gore-Tex面料裹著的鵪鶉,在背包里探頭探腦。

某次,一支隊伍的鴨子半路起義,羽毛四散飛過冰川,後來成了山民眼中的神跡供奉。

「現在,懸崖下依舊插著一炷香。」

一位網友記得他曾在牛背山遇到一群準備開高原燒烤的徒步者,他們所帶的食材幾乎能開個山野餐館。

「燒烤架子是隨便找了塊石頭搭起來的,調料全靠信仰,山上啥都能燒,除了沒有鹽。」

那天風雪交加,餐桌的旁邊,幾個大哥圍著正在翻烤的羊肉,幸福地笑得像過年。

「反正就是這感覺,好像雪山也能加點孜然,人生就完美。」

我和剛子第一次去川西徒步,還是帶著一堆看似高大上的超輕食物包,裡面全是凍乾食品,就是那種一撕開就能吃的高科技露營食品。

那晚,當看到其他帳篷在燒烤、殺雞、宰魚時,他在旁邊默默吞下了一包意面,眼神有些失落,我還不如他,那晚的小浣熊,格外黏牙。

同行的老哥告訴我們,「你放心,等你爬夠高了,嘴巴就開始懶得挑食。」他看著我們的能量膠,笑得像個山野哲人。

「高海拔的食物,能讓你重新審視人類的胃,放心,一切都會變得簡單,be water,my friends。」

如今的挑山工能用機器狗把物資運上高山,後來剛子告訴我說,這並不地道,得自己背才行。

極致的風味,需要極致的表達,賽博外骨骼無法完成山神的囑託,只有荒野里的流動餐廳,才能撫慰饞蟲的慾火。

「要知道愚公移山都是假說,該把這活兒外包給山巒之上的徒步大哥。」

重裝徒步者感覺像是背著家在旅行,只有他們才知曉自然界最隱秘的邏輯,背得越重,吃得越香。

人們用行動證明,一頓熱乎飯,是一種撫慰,足以從湯湯水水中,品出高山的巍峨,與冷漠。

活禽派代表的是務實派,但野菌黨卻是荒野中的行為藝術家。

在雀兒山C1營地,有人堅持給他背了五天的捲心菜做光合作用SPA,他深信,只有讓菜葉記住太陽的味道,煮出來的湯才有靈魂。

雪線食神的帳篷,永遠瀰漫著潮濕的菜市場氣息,一些隔壁帳篷的00後們並不理解,認為這就是賽博龐克農耕文明在第四紀冰川的投射。

還有些荒野藍翔技校的畢業生,常常一邊帶著煤氣罐上山,一邊開發新玩法,煤氣罐可以用來當板凳、當鎮帳石,甚至當防熊警報器。

曾有隊伍發明出了煤氣罐漂流,把空罐綁在充氣墊上橫渡冰湖,結果被管理員當成偷渡客追了半座山。

一旦這些荒野廚神們支起煤氣灶,他們立馬完成了從戶外難民到米其林野廚的階級躍遷。有的堅持帶鑄鐵鍋,認為高原炒菜必須物理鎖鮮。

「上回看到個大姐,用登山杖和防潮墊搭了個廚房,引得二十多個餓綠眼的驢友圍觀。」

再後來,我和剛子,從二十多斤,背到三十多斤,為了吃,也可以隨手帶幾個驢友,目光所及,皆能轉換成卡路里,也能瞬間估計出對方的糖耐、體脂和包中的存貨。

「為了頓牛雜,連湯帶料十斤有,硬是背了上去。」

「為什麼不搞頭牛?」

一位驢友回憶,他曾在哈巴雪山的帳篷里遇到過一位煤氣罐高手,他的背包里藏了兩個煤氣罐和一個隨身廚房。

「當他在風雪中架起了煤氣灶,一邊煮飯一邊講著關於高原氣候的爹味哲學時,那一刻,我真想拜他為義父。」

在這種環境下,煮飯簡直是挑戰地球物理法則。別小看這鍋飯,火候掌握得當,吃下去,你能感受到地球與宇宙的連接。

背氣罐的都是王者,他們的身旁,總圍繞著篝火,我和剛子,經常靜靜地看著義父們鍋中的食物,一邊默默為他的勇氣鼓掌。雖然不知道這頓飯究竟如何,但我們都深深感受到,那種荒野中的堅定信念和生活的藝術,已經在這裡紮根。

荒野中沒有鄙視鏈,這是難得的超脫於城市小資的質樸,畢竟你很難搞清,最後到底是誰救誰。

當背著自熱火鍋的我們還在翻說明書時,老炮們已經用冰鎬開紅酒了。

有人說有次在貢嘎大環線上,有位大哥根據海拔計算煮麵時間:「5000米水沸點85度,所以泡麵得按1:1.5的比例調整。」

後來大家發現,他真帶了溫度計和量杯。還有人把登山杖改成擀麵杖,在岩石上現做褲帶面。

某次暴風雪中,整支隊伍靠他甩出的三十米長麵條找到了回營的路,簡直就是現代版的阿里阿德涅線團。

「在格聶神山上,一支隊伍用融化的雪水煮奶茶,結果引來棕熊。」

當科技裝備和荒野廚藝碰撞,場面更是魔幻。有人給保溫杯裝了GPS,以防被借走;有人用太陽能充電板煎雞蛋,這就是光伏料理。

有位大哥說他曾在九峰山遭遇暴雨路爛,半道出來了兩美女,美女叫他背著自己下山,被大哥拒絕了。

「怎麼工作被老闆當牛馬,好容易爬個山,還被妖怪當牛馬?有點太欺負人了吧?」

徒步佬從不怕負重,多一斤和多一百斤,在某些環境下已差別不大,畢竟背得越重,吃得越香。

有人算過,在高原,每消耗1大卡熱量,得吃5大卡的食物來補充。但沉浸在極限生存的刺激中的人們,可能會忽略自己的體能極限。

再後來,人們也就看開了,在雪山上,油脂的焦香能喚醒人類三萬年的狩獵本能,雖然我們的獵物可能是山下的外賣小哥。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不相及研究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216/2176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