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大基建,捲土重來?

又一波大基建,箭在弦上了。

港口改擴建和運河建設,已經成為繼高速、高鐵之後未來大基建的又一新方向。

今年6月,交通運輸部印發《關於新時代加強沿海和內河港口航道規劃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優化主幹線大通道,有序推進長江幹線、西江航運幹線、京杭運河、淮河幹流等幹線航道擴能升級,構建橫貫東西、輻射南北的水運主通道」。

事實上,港口改擴建潮、運河建設潮都在興起,累計超萬億資金在華夏熱土上涌動——

相當於4座三峽大壩,或者8座港珠澳大橋等世紀工程的投資規模。

這一輪「水運新基建」引發的巨變和洗牌,將影響財富的涌動和無數人的命運。

中國大基建,捲土重來?

01

沿海港口的改建、擴建潮,來勢兇猛。

去年3月,發改委印發《加快沿海和內河港口碼頭改建擴建工作的通知》,敦促各地充分認識加快碼頭改建擴建工作的重要意義,並給出了不少政策支持,包括資金保障、流程優化等等。這不僅牽扯到出口貿易的做大,更關係到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水平。

中國大基建,捲土重來?

政策一出,一呼百應。

上海港、寧波舟山港、廣州港、深圳港、天津港、大連港……一大批碼頭項目都在熱火朝天地建設中。

據不完全統計,近兩年部分沿海城市的港口投資就超過2540億元。

中國大基建,捲土重來?

不難發現,這輪大擴建,有兩大特點比較突出。

一是為了應對日益增長的內外貿需求,新建港口規模大、且投資額較高。

比如,青島港新版總規指出,規劃綜合通過能力達到8.3億噸,較現有通過能力再翻一番,當地甚至喊出了「再造一個青島港」的口號。

中國大基建,捲土重來?

世界貨運吞吐量第一大港寧波港,也計劃投資約65億元建設佛渡作業區一期工程。這也是繼去年10月寧波港梅山港區6號至10號貨櫃碼頭工程建成後,寧波港的二次擴容。

二是,這輪改建潮中,頻頻出現自動化改造,正在成為中國港口的「新標配」。

當大洋彼岸的美國,正迎來50年來最大規模的碼頭工人大罷工大抗議,而與自動化碼頭漸行漸遠之際,中國的自動化碼頭正如火如荼地建設著。

今年上半年,中國港口就新增了7座大型自動化碼頭。

比如,去年年底投產營運的青島港自動化碼頭(三期),就是全國首個全國產全自主自動化碼頭,改造後提升碼頭堆存能力26%,提升綜合服務效率6%。

還有今年6月完成竣工驗收的上海港羅涇港區貨櫃碼頭改造一期工程,這是國內首個系統化舊碼頭改造工程。

在這裡,一眼望去幾乎看不到工作人員,巨大的橋吊自發將裝箱從船上卸下,交由無人駕駛的小車運到堆場,隨後全自動軌道吊會進行抓取和堆存。

中國大基建,捲土重來?

以前,在這裡配載一艘船要4個小時,現在5分鐘就能完成一條船的配載工作。

目前,中國已建成的自動化貨櫃碼頭有21座,自動化的干散貨碼頭有28座,已建及在建的自動化碼頭數量位居世界首位。

這不僅能降低成本,其穩定性和高效率也有利於吸引更多海內外客戶。

今時今日,一個安全、穩定、高效的物流渠道,已經被放到較高的優先級,影響深遠。

02

運河建設潮,則聲勢更大。中國,正在瘋狂「挖」運河。

交通運輸部的《內河航運發展綱要》提出:到2035年,中國內河千噸級航道里程達到2.5萬公里。

但當下,中國能夠承載千噸級的航道里程僅為1.5萬公里,這意味著,還有一萬公里量級的航道要在未來十年完成開通。

在這個背景下,中國正進入一個「新運河時代」。

中國大基建,捲土重來?

當下,起碼有六大省份砸下超8500億元,企圖復興內河航運——

江西,要砸3200億元建設浙贛粵運河,超過京杭大運河,成為世界最長的運河,相當於北京到廈門的距離,誓要打破「環江西經濟圈」的尷尬局面;

安徽,砸950億建設南北走向的江淮運河,將長江和淮河連接起來,從此不必再繞道京杭大運河,這一項目已在去年通航;

湖北,計劃砸748億,打通荊漢運河,給長江來個「截彎取直」,解決長江中游的「梗阻」;

中國大基建,捲土重來?

廣西,砸680億建設平陸運河,硬生生給自己造出一個「出海口」,這也將成為中國西南地區最短的出海通道。目前進展過半,計劃在2026年建成;

河南,更是砸下1416億,謀劃47個內河水運項目,一舉融入長三角;

湖南,砸1500億打通湘桂運河,進一步連結粵港澳大灣區和長三角經濟圈,獲得兩大出海口。

對於內陸沿海城市而言,投入天量資金打造運河,有三個目的。

一是為了進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更好融入全國大市場;

跟空運、汽運、鐵運相比,水運的承載力天然更大,最大的貨輪甚至能達到萬噸級別,這讓水運成本更為低廉,僅為鐵路運輸成本的1/2,公路運輸成本的1/5,航空運輸成本的1/20。

就拿已經開通的江淮運河為例,其將水運周期縮短三分之一、運費直接降低四分之一。

中國大基建,捲土重來?

據安徽省交通運輸廳測算,江淮運河通航後,每年可節約腹地大宗貨物運費60多億元,降低沿線工業企業物流成本5%至10%,企業利潤可提高1.6個百分點。

打個比方,昔日要在物流上花費100萬的企業,今時今日藉助運河的力量,可能就只要花費90萬,能夠省下足足10萬。

而更低的物流成本,也就意味著對企業更強的吸引力。中部省份,或許能夠憑藉一條運河,吸引來更多沿海地區的企業。

一條運河,帶來的不僅僅是價格更低的消費品、更強的招商競爭力,更是不少中部地區崛起的希望。

二是開闢出海口,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

有數據顯示,全球60%的經濟總量集中在入海口,70%的工業資本集中在距離海岸100公里的沿海地區,全球前50大城市中,90%都是港口城市。

最典型的,莫過於廣西的平陸運河。

以前廣西企業想要產品出海,只能繞道廣東的廣州港,但兩年後,中國西南地區的貨物可以直接從西江幹流入海。

據預測,平陸運河將縮短入海航程約560公里,每年為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地區節約的運輸費用將超52億元。

如此一來,也能大大提升我國跟東協的互聯互通水平,形成「一帶一路」水運通道。

部分城市,已經提前吃到了「運河紅利」。

南寧市依託平陸運河建設的契機,正在大力發展向海經濟,構建「港產城海」融合發展新格局,伶俐工業園區已吸引眾多企業入駐。

向海而興,不再是東南沿海城市的獨有天賦,也能是昔日「望洋興嘆」地區的野望。

03

總體來看,在高鐵、高速公路等大基建都趨近飽和的情況下,水運新基建帶來新的增量。

據交通運輸部數據,截至2023年底,中國內河航道通航里程為12.82萬公里。與十年前相比,僅增長了1900公里,增速只有1%;

與此同時,2023年,中國高速公路里程已達18.4萬公里,全球第一;

中國鐵路里程高達15.9萬公里,僅次於美國,高鐵的八橫八縱,也基本成型。

換句話說,我們已經擁有全球最大的高速鐵路網、全球最大的高速公路網。剩下的,很多是區域支線等「小修小補」部分,以及中西部地質條件較差的高耗資攻堅部分。

2023年,內河建設投資額卻出現了大幅增長,顯示了一種新的風向。

中國大基建,捲土重來?

據交通運輸部,沿海和內河水運建設投資乘數為1∶6和 1∶3左右。其拉動的就業和上游產業投資的投資效應,想像空間不小。

當然,民間對此,其實也還有一定爭議。比如,運河造價成本不菲,甚至在一些情況下比高鐵更貴。

比如,平陸運河全長134.2公里,工程預算約為727億元,平均下來的每公里成本高達5.4億元,是川藏鐵路的接近5倍。

中國大基建,捲土重來?

在這背後,有著兩大考量。

一是,建運河不僅要算小帳,還要算總帳。中國希望藉助低廉的水運,降低中國過高的物流成本。

2023年,中國的全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的比重是14.4%,比起已開發國家7%-10%的水平,仍然差距巨大。其中一個原因,是成本低廉的水運占比太低。

今年1-5月,公路貨運量超162.2億噸,水路貨運量只有38.6億噸,僅為前者的23.8%。藉助逐漸成網的水運體系,這一比例或許可以逐漸提高,帶來更低的生產成本。

不僅如此,當年的高鐵成網後,人員流動成本的急速降低,直接影響了無數城市的命運;那麼當中國的運河成網,或許也將給中國的企業分布,帶來顛覆性的變化。

二來,後基建時代,中國也要考慮到後期維護成本。

簡單來說,就是考慮:養不養得起?

從後續維護成本來說,與已經進入大維修時代的高速路、高鐵不同,一條運河在經過適當維護後,其使用壽命甚至可能超過千年,比如京杭大運河。

有人曾預言,「中國錯過了大航海時代,但又在重塑一個全新的大航海時代」。

此刻,我們都在見證歷史。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智谷趨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1021/2118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