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黑噪音|財政:從突擊花錢到無錢可花

作者:
當年花錢有多瀟灑,現在沒錢就有多窘迫,讓人不禁感嘆情況的變化速度之快。當年,突擊花錢的方式很多,比如公費旅遊、單位里的「豪華版」年終福利等等,各單位一到年末就發愁錢花不完,為了能名正言順將錢花掉,也誕生了很多「智慧」。可是當年為什麼會存在突擊花錢這一荒誕的現象呢?原因之一是,年末之前花不完,明年能得到的財政撥款就少了。這是因為,當時中國的財政預算制度是增量預算。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前些年每年到了年末,就會有很多新聞談論「財政突擊花錢」這件事情。

這件事情看起來很荒誕,但持續了很多年。我第一次看到這種新聞的時候還是在大學,當時感到很驚訝——既然錢多到花不完,為什麼不發給老百姓呢?當然,這只是一種天真樸素的想像,因為我那時候還不是很了解財政體制和財政的運作方式。

但現在回想一下,我那時候的稚嫩想法,又何嘗不是觸及到了問題的核心?

在我們這片土地上,最不缺少的就是大家已經熟視無睹的荒誕現實。財政突擊花錢就是其中一個。

咱們先來看一下百度百科的定義:

突擊花錢指的是政府部門在歲末一段較集中的時間內,把預算內的錢集中花出去,每年歲末,各級政府是否「突擊花了錢」,都是社會各界關心的問題。歲末政府多花錢,幾成慣例。專家認為,在《預算法》不完善的情況下,突擊花錢的情況還會存在下去。

財政部的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各級政府在最後一個月花掉了近1.2萬億元,超過全年財政支出金額的1/4。2008年12月,政府的財政支出金額為超過1.5萬億,2009年為兩萬億。而2011年,按照統計數據,財政部門不得不在餘下的近兩個月中確定超過3.5萬億財政資金的去向——這相當於瑞士2010年的國內生產總值。

也就是說,2011年,各級財政還能極其瀟灑地突擊花錢高達3.5萬億(等於花掉瑞士的一年GDP),可是到了2024年,財政竟然普遍面臨著發不出工資的窘境。

不過短短十來年,當年花錢有多瀟灑,現在沒錢就有多窘迫,讓人不禁感嘆情況的變化速度之快。

當年,突擊花錢的方式很多,比如公費旅遊、單位里的「豪華版」年終福利等等,各單位一到年末就發愁錢花不完,為了能名正言順將錢花掉,也誕生了很多「智慧」。

那時我認識的一些單位內人士說,一到年底就變著法兒地發東西、發福利,比如趁著元旦發什麼昂貴的進口電鍋之類。

可是當年為什麼會存在突擊花錢這一荒誕的現象呢?

原因之一是,年末之前花不完,明年能得到的財政撥款就少了。這是因為,當時中國的財政預算制度是增量預算。

增量預算是指:通過對現有預算進行細微調整來制定新預算。它的基本概念是使用當前預算作為起點,然後應用增量變化(增加或減少假設)來計算新預算金額。

這樣大家可能就理解了,今年一地方政府花了多少錢,將決定明年的中央財政資金預算撥款。

這樣一來,就誕生了很多怪象,比如當年特別火的「跑部」,通過多報和虛報預算,問中央儘可能地多要錢,反正「不要白不要」。至於這些錢是怎麼花出去的,那就不重要了。

所以,總是存在一種情況,即要來的錢多於實際上需要花的。

年末突擊花錢的另一個直接原因,是財政的「12月關閘、來年4月開閘」,導致能花錢的時間大部分集中在下半年。

但是以上,都只是次要原因。因為突擊花錢很明顯是在公開浪費財政資金,用任何制度的原因去解釋,都無法解釋「浪費」和「亂花」這兩個事實。

所以,根本原因來了:錢太多。

說具體點:財政收走的錢太多。

財政收走的錢是什麼?是納稅人繳納的稅。很多人以為「國家的錢」是國家掙的,或者是憑空而來的。事實上,國家又不是企業,國家只是一個行政機構,哪有直接賺錢的能力?

所謂國家的錢、財政資金,都是來自於老百姓繳納的稅。即便沒有直接納稅,在日常消費中也會繳納間接稅,包含在物價之中。即便你只是去買了一把青菜,裡面也有稅。在歐美,這個稅具體是多少,都會直接體現在付款小票上面。

中國政府的財政收入增長,長期高於GDP增長,更是高於國民所得的提升速度。比如:2023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16784億元,同比增長6.4%;2023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33036元,增長5.3%

但另一個現實又是,中國的社會保障水平長期與經濟發展實際水平不符。就比如都到現在了,養老金等社會保障還是存在著雙軌制,無法做到全體國民一視同仁。

教育、醫療等民生支出,在十幾年前突擊花錢的時候,就處於世界落後水平,現在也仍然沒有得到質的提升。

正如我前面所寫的,他們即便用來在單位內部絞盡腦汁花錢,也沒有增加民生支出來突擊花錢。

如果地方政府願意在民生方面突擊花錢的話,可能就不用那麼費心思了——教育和醫療哪個不是嗷嗷待哺、長期缺錢?

事實上,就在突擊花錢最瘋狂的那些年,挪用教育撥款的新聞依然被頻繁曝出。別說突擊花錢給教育了,人家甚至一邊突擊花錢,一邊還要侵吞教育撥款,如此貪婪,不禁令人感到憤怒!

那麼突擊花錢這個現象,為何就遲遲無法得到改變呢?

事實上,這個問題不是一天兩天了。

讓我們看一組資料(來自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

新華社北京1956年12月22日電,以《北京有些單位正在「突擊花錢」》為標題首次報導突擊花錢問題。「往年,一進入12月,『突擊花錢』現象就會顯露出來,某些單位想辦法把預算中可以節省下來的錢全部花掉不上繳給國家。」

……

1984年《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嚴格控制社會集團購買力防止年底突擊花錢的通知》要求,從發文之日起(11月12日)到過年,「停止審批購買純毛毯、呢絨及其製品、沙發床、沙發、地毯等專控商品。對其他專控商品的審批,可批可不批的暫時不批的精神嚴格控制,堅決制止突擊購買熱門商品之風」。

由此可見,突擊花錢的問題,已經存在很久了。

既然如此荒誕,卻能長期存在,癥結在何處?怎樣才能真正遏制突擊花錢這種怪象?

答案是公民的監督。現有的財政體制,可以說公民的參與感幾乎為0,很多人都不知道「國家的錢」其實是自己的納稅,就更不要說主動參與財政的監督了。

財政是全體公民的共同財產,所以財政信息也應當由全體公民共享,應當做到完全的透明。財政信息如果能做到透明,媒體和公民都參與監督,違規使用就一定會少很多。

突擊花錢,本質上是無監督所導致的巨大財政浪費。那些年,正是中國經濟最蓬勃發展的時期,也是各地政府最「有錢」的時期。那些資金和現金流都是非常珍貴的,因為一個國家不可能永遠處於高速發展期。

但是,那時候卻浪費了大量的財政收入,導致錢沒有花在刀刃上,比如應該趁當時的高速發展期,建立良好的社會保障體系。

現在經濟下行、財政吃緊,很多地方現在連發工資都困難,這時候再搞社會保障體系的改革,難度會大很多很多。

從突擊花錢到無錢可花,是長期以來的財政體制不科學、不透明所造成的結果,更是「民富」沒有跟上「國強」的深層次影響之體現。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微信公眾號「黑噪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1029/2122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