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的周三青年日討論台灣如何邁入聯合國。前排由右而左分別是林子立、陳乃瑜、董思齊、譚偉恩、李可心、周德望。
第79屆聯合國大會在上月落幕,台灣雖然不是聯合國成員,卻在國際新聞版面上占一席之地。德國與日本的軍艦在先後穿越台灣海峽,強調其將台海視為國際水域的立場,其中日本軍艦還有澳洲及紐西蘭的艦艇伴行;澳洲參議院與荷蘭議會也於8、9月間分別通過議案,認為聯合國2758號決議並未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擁有台灣主權,也未確認台灣參與聯合國或其它國際組織的地位或資格。對台灣來說,「加入聯合國」不僅象徵國家地位的認可,也顯示台灣國際空間在中共壓迫下的突圍,但這條路充滿挑戰。由台灣智庫串聯眾多NGO組織舉辦的周三青年日活動,於本月11日以「正常國家的最後一哩路──台灣如何邁入聯合國」為題,由台灣公共策益召集人董思齊主持,邀請美國台灣觀測站共同編輯李可心,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譚偉恩、聯合國協進會秘書長周德望、東海大學政治系副教授林子立、新北市議員陳乃瑜、立法委員陳冠廷,聊聊道阻且長的入聯之路,以及我們可如何借鏡他國經驗。
Not only can Taiwan help, but Taiwan can lead
此時此刻,約有100萬名羅興亞人在孟加拉避難。緬甸境內的羅興亞(Rohingya,又譯為洛興雅)是信奉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自1980年代起受到緬甸政府的迫害,其處境在2017年的清剿行動與2021年的緬甸軍事政變後更加嚴峻,百萬名羅興亞人逃往鄰近的孟加拉,然後,沒有然後了。
「今天在孟加拉的這群難民,完完全全沒有任何一個聯合國的制度可以協助他們、解決他們所碰到的問題。」美國台灣觀測站共同編輯李可心在今年4月探訪孟加拉的羅興亞難民營,她指出,儘管聯合國有「難民旅行證件」(Refugee travel document)制度,但羅興亞人長期遭受政治迫害,沒有出生證明與身份證明,無法進一步取得難民旅行文件及相關法律保障。
李可心認為,羅興亞難民的困境,顯示出聯合國歐洲本位的局限,她引用副總統蕭美琴副總統所說的「Taiwan can help, but it can also lead」表示:「聯合國與全世界的國際治理裡面,他們缺乏亞洲的聲音,缺乏從亞洲本位的方式去解決亞洲的問題,我認為台灣從這方面有更多的切入、有更多的貢獻。」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譚偉恩指出,是否能加入聯合國,跟國力無關,許多國家與政治實體在全球的經濟貢獻的占比遠比不上台灣,依然能加入聯合國;東海大學政治系副教授林子立也提到,台灣雖然不是WHO(世界衛生組織)的成員,但我們在新冠疫情期間防疫表現優秀,台灣不是聯合國的成員,但經濟發展也比許多成員國優秀,他說:「台灣越成功,在經濟上、在社會上、在文化上,更凸顯出整個國際組織的失敗跟諷刺。」
「近年來台灣已經證明自己是負責任、而且是國際可以信任的夥伴,台灣也有信心與堅定的決心,能夠為全球的發展做出貢獻。」主持人、台灣公共策益召集人董思齊表示,我們普遍認為聯合國的存在是要讓國際更好,而對台灣人來說,對於「加入聯合國」的期待也反映了我們對於國家認同與國際身份的渴望。
聯合國協進會秘書長周德望以立法院比喻聯合國,有台灣的代表在聯合國,表示台灣與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民有資格參與世界秩序的建立,能展現我們對各個議題的關心,並讓世界的運行納入台灣的意見。
立法委員陳冠廷則指出,現在是台灣最接近聯合國的最後一哩路,他同時表示:「如果我們要尋找一個可以加入聯合國的路徑圖的話,我們就是要找一些過去各個(國家)不同的嘗試,哪一個嘗試是有效的,哪一個嘗試可以讓我們更加接近的,無限接近我們的目的。」
他山之石其它國家的最後一哩路
1945年10月,聯合國剛成立時僅有51個創始會員國,今日已有193個會員國。79年來,有的會員國解體成多個新政體(如前蘇聯與前南斯拉夫),有的會員國合併(坦干伊喀和尚吉巴組成坦尚尼亞),也有會員國合併又分裂(如敘利亞與阿拉伯),有的國家在成立後迅速加入聯合國,有的國家在被拒絕多年後才加入,也有國家數年來被聯合國拒之門外。
根據聯合國規定,一個新的國家或政府要被聯合國承認,須先被各國承認為一個國家,之後向聯合國秘書長提出申請,經安理會審理,若15個理事國中有9個贊成且5個常任理事國均不反對,才會交由聯合國大會審議。
但是,國際政治往往不是白紙黑字那樣簡單。以巴勒斯坦來說,聯合國大會在2012年投票通過,巴勒斯坦在聯合國的地位從「觀察員實體」提高到「觀察員國」,這也是繼梵諦岡之後唯一的非會員觀察國,然而,今年4月,巴勒斯坦的入聯申請被常任理事國之一的美國否決,儘管5月的投票結果顯示聯合國絕大多數會員國支持巴勒斯坦加入聯合國。
入聯之路一波三折的還有科索沃。科索沃原是前南斯拉夫聯邦之自治省,在南斯拉夫解體後其被當作塞爾維亞一部分,1999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1244號決議,雖認可其自治權,但仍將其視為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一員,同年北約轟炸南斯拉夫,聯合國安理會成立特派團管理科索沃,直到2008年科索沃宣布獨立。然而塞爾維亞仍宣稱擁有柯索沃,雖然歐盟試圖介入兩國關係,雙方至今仍未和解,柯索沃的國家地位也未受聯合國認可。
「我們碰到的挑戰可能不能單單是尋求過去成功的例子。」譚偉恩指出,過去其它國家加入國際組織受挫的經驗,跟台灣雖然有類似之處,但卻不一定有可比性,尤其是這些國家面對的主要反對者,在整體國際社會或區域政治上的影響力都不大,例如柯索沃面對的塞爾維亞、北馬其頓面對的希臘,與台灣受到的阻力有雲泥之別,台灣入聯的主要反對者不單在國際上具有影響力,在聯合國制度上甚至能直接否決新會員的申請,這顯示我們難以直接挪用其它國家的經驗。
台灣如何突破中國防堵?讓台灣與世界成為利益共同體
中國無疑是當今的強權之一。董思齊指出,在現在的遊戲規則下,中國結盟、拉黨的狀況越來越多,在國際事務上,台灣跟中國比投票很難比得過,更不用說中國在聯合國是常任理事國,擁有否決權。林子立更直言:「中國不管在聯合國體系還是其它世界國際組織,他所掌握的南半球的票數遠勝於民主同盟國家。」
台灣如何在中國造成的外交困境中突破重圍?林冠廷以巴勒斯坦為例,雖然巴勒斯坦面對的以色列只是中等強國,但以色列背後是以美國為首的集團利益,因此對於台灣想要爭取其支持的國家,應該要讓我們的利害與該國的利害一致,他說:「不是讓台灣的問題台灣化,而是讓台灣的問題國際化。」
「我們要想盡辦法把自己的利益跟國際社會的利益成為一個共同體,其它國家來支持我,就變成支持他們自己國家利益的最好方法。」林子立也提到,台灣社會常有「疑美論」,質疑美國是否會站在台灣這一邊,但其實身為台灣人,我們應該做的是讓台灣與它國成為利益共同體。
過去蔡英文政府執政,主張「踏實外交」建立互惠互利的雙邊關係,而賴清德政府的外交部長林佳龍則提出「總合外交」,涵蓋經貿外交、價值外交與同盟外交,藉此連結理念相近國家,與台灣共榮共好。這些作法,都是在讓台灣與理念相近國家的利害關係一致,以結果來看,這樣的作法確實奏效。
同時兼具聯合國協進會顧問身份的新北市議員陳乃瑜即以今年WHA(世界衛生大會)為例,今年大會有26國發言支持台灣加入WHA、肯定台灣的公衛經驗,顯示台灣的實力與貢獻已被世界看見,有更多國家願意跟台灣產生連結「不是只有人民幣香,台幣也很香。」林子立分享他與奈及利亞籍政治學者互動的經驗,雖然奈及利亞政府較為親中,但他們仍試圖探討在准外交關係下與台灣合作的可能。關鍵就是跳脫中國設定的選擇陷阱。
「你千萬不要讓別的國家陷入一個台、中之間的選擇。」林子立表示,過去中國藉由孤立台灣,阻絕台灣跟其它國家接觸,但這種強勢作法已經逐漸被美國破解了,當美國改變對台灣的作法跟態度,世界各國也會看到機會,也會想跟台灣合作,而台灣也要跳出二選一的陷阱。
另一方面,中國強硬的外交政策也成為其硬傷,周德望指出,中國現在對於任何跟台灣友好的國家,就是砸錢,但這也將導致中國的經濟負擔。周德望表示:「當一個國家的外交政策沒有彈性的時候是很脆弱的,中國雖然有實力,可是他沒有那麼大的彈性,但台灣可以努力爭取比較大的彈性。」
最後一哩路要怎麼走?必也正名乎
現在,台灣在國際上已爭取到許多理念相近國家的支持,但我們還敲不響聯合國的大門,問題在哪裡?中國因素固然是問題,但林子立、周德望也提到,台灣必須思考,我們要用什麼名義進入聯合國。
「今天我們以新的國家加入,那我們必須要常任理事國同意;今天我們宣稱中華民國政府是台北政府,那我們就直接送(聯合國大會)表決。」周德望指出,當初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爭議不在於新國家的成立,而是誰可以代表中國,因此不用常任理事國同意,直接送大會表決;因此今日台灣要爭取加入聯合國,我們也要想清楚用哪種方式加入,才能爭取到最多國家支持。
「中國無法接受中華民國,更不用說是台灣。」林子立表示:「所以在我們的主要同盟美國沒有承認台灣、跟我建立正式邦交關係、承認我們叫什麼名字之前,談論加入聯合國都還太搖遠。」
對於我們要使用什麼名義在國際組織活動,林子立認為台灣可以保持彈性。他以北馬其頓更改國名一事,與台灣加入WTO的經歷相較。
北馬其頓原名馬其頓,原是南斯拉夫聯邦六個成員國之一,南斯拉夫解體後於1993年加入聯合國,但因與希臘間有國名爭議,受希臘阻撓而未能加入北約、歐盟,直到2018年,兩國簽定協議,馬其頓更名為北馬其頓,這場紛爭才告一段落。然而,除了希臘,北馬其頓與其鄰國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都存在衝突,國內也有大量保加利亞裔人、阿爾巴尼亞裔人,為其內政與外交帶來衝擊,即使北馬其頓在2020年順利加入北約,至今仍未被歐盟接受。
而台灣在20年前以「台澎金馬各別關稅領域」的名義加入WTO,如今,台灣不只是WTO的成員,也是APEC的一員,我們的經濟沒有孤立於國際社會,甚在在國際間占有一席之地。林子立說:「跟現實妥協的結果就是帶來台灣這20年來經濟的成長。」這樣的經驗也可以幫助我們反思台灣加入國際組織的策略。
董思齊也表示:「名稱固然重要,但是實際上能夠獲得什麼東西、能夠說服國際組織團體讓台灣加入,這也是很重要的事情。」
我們走在入聯的最後一哩路
「我們不只是有自信,還有能力。」董思齊引用總統賴清德就職演說提到的「台灣新世界」,表示台灣可以更新世界,讓世界更好,同時我們不只可以提供世界解方,台灣也是面對中國問題的解方。
「的確,這個國際社會對台灣並不公平,這個因素是我們無法解決,但是不代表我們沒有空間可以努力。」林子立表示,與其一直批評聯合國雙重標準,台灣更需要不斷向國際發聲,說明台灣成功的故事,同時持續深化與其它國家的雙邊關係,包括所有地緣相近及價值相符的國家。
台灣在嚴峻的國際局勢中,公私各界對內努力自我提升、對外不斷向國際發聲,如今的台灣在國際已有能見度,也有越來越多與台灣站在同一陣線的盟友。
「到這些支持我們的國家開始有不同的說法,開始在說,2758跟台灣國際地位沒有直接關連,這就是很大的進展。」陳冠廷指出,十年之前,許多國家顧忌中國,避談台灣或是與台灣抱持相反立場,國際不關心台灣是否加入聯合國;但這十年間,台灣的實力成長,在經濟、半導體、公共衛生等多個領域的話語權增加,並且實際參與許多國際組織,儘管不一定是用台灣之名,但我們的影響力確實存在,如今已有許多國家站到相對中性的立場,甚至親近台灣、反對中共作為。
林子立也表示:「台灣已經是地緣上最重要的前緣,我們是協助世界各國把中國遏止在太平洋第一島鏈之內,所以我們千萬不能低估自己的力量。」
整理者為台灣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