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哈佛教授:人生下半場,如何走出「中年危機」?

我整本書都在傳達這七個字,它是我畢生經驗的凝練,也是我信奉的生活法則: 愛人; 用物; 敬畏神。 物,就是要「用」的,損耗就損耗,丟了就丟了。 「愛人」,是愛具體的人,愛你身邊的人,甚至愛這個社會上那些你可能不認識的人。 「敬畏神」,如果你有宗教信仰,你會敬畏神。

當人到中年,事業走下坡路,人生還有哪些可能?這幾乎是全世界中年人的難題。

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及哈佛商學院公共領導力實踐教授,亞瑟·C.布魯克斯,花了幾十年研究,給出了解決思路,這就是《中年覺醒》一書。本書的英文版,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榜top1。這部書值得每個人重視。

今天的文章,來自亞瑟本人的訪談,在這次訪談中,他講解了本書的核心思考,如何完成中年轉型,讓你和我可以一年比一年更幸福、更強大。

(本文綜合自美國知名播客Commonwealth Club of Carlifornia對亞瑟的訪談,以及亞瑟所著《中年覺醒》。)

01

再厲害的人,也逃不過職業下坡期

當我還擔任美國企業研究所CEO時,我總是四處奔波。

一天深夜,我從洛杉磯飛回華盛頓,焦急地在筆記型電腦上敲字,試圖完成一些當時對我而言至關重要的事,不過現在我完全想不起來當時在幹什麼。

身後有一對老夫妻在交談。

我聽不太清丈夫在說什麼,但妻子聲音很清晰,「別說那種話,什麼『活著沒意思,還不如死了算了』」。

丈夫又低聲嘟囔了幾句,妻子接著說,「沒有人再需要你,這麼說不對」。

我一下子對這對夫妻充滿好奇。半帶著人類的同情心,半帶著社會科學家的職業病。心想,這位丈夫是一個感到失望的人,他從未真正發揮出自己的潛力,沒受過好的教育,沒得到機會,沒創辦公司……

飛機落地後,燈亮了,大家都站了起來。

我有點好奇,轉過身去看了一眼,嚇一跳——他是這個世界上最成功、最有名的人之一。

可以說,飛機上這個男人,讓我走上了轉型之路。

我跟很多人一樣,原以為:只要努力工作,有點運氣,掙到錢,獲得成功並存下積蓄,就可以幸福地度過餘生。

而事實遠非如此。如果按照這個標準,飛機上的那個男人,應該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但他不幸福。

為什麼不幸福,什麼才能帶來幸福?這是我在《From Strength to Strength》(中文譯名為:《中年覺醒》)中想要探討的問題。

我有來自幾乎所有國家數十萬人的數據。這些數據不是我收集的,而是來自兩位經濟學家,德魯·奧斯瓦爾德和大衛·布蘭奇弗勞爾。他們研究了印度、中國、撒哈拉以南非洲、澳大利亞、歐洲、美國、南美洲等等幾乎你能想到的每個地方,而結果都是一樣的。

人們從20歲出頭到50歲出頭,幾乎都會變得不那麼幸福,原因有很多,大多數與養育青春期孩子有關。

而到50歲出頭,情況開始逆轉,幾乎所有人從50歲到60歲末變得越來越幸福,仿佛經歷了一次重生。

我現在57歲,確實如此,簡直難以置信。這與情緒調節有很大關係。年齡帶來的安慰之一是,你知道自己會很快從負面情緒中恢復。有一個叫做穩態的神經過程,讓我們總是回歸到自己的情緒基線。當你年輕時,你覺得失戀後會永遠心碎。然而,年長之後,如果有人冒犯或拒絕你,你會想,「現在確實很糟糕,但我很確定一周後會好起來的」。所以,我會提前讓自己感覺好點。

但到了60歲末會出現一種奇怪的現象,人們開始分化成兩種情況。一半的人會變得越來越幸福,而另一半則開始再次走向低谷,甚至下降很多。

那麼,哪些人會走向上升,哪些人會走向下降呢?按照我們通常理解世界的方式,如果你早年成功,你就會走向上升的分支。但我一開始就說了,事實並非如此。

我把它叫做「奮鬥者的詛咒」:那些追求成功的人終將發現,自己也會步入可怕的下半生。甚至早年越成功,越有可能走向下坡路。

因為凡事有上必有下。一切終將停下來。而當它停下來的時候,特別是停得很早時,那會非常痛苦。你可能會花很長時間去追逐過去的成就感。

難道這就是唯一的人生拋物線嗎?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我的答案是,走上另一條道路。

你以為的絕境,也許是跳上人生第二曲線的好時機。當然,這需要你發現人生第二曲線是從哪裡發端的。

02

跳上人生第二曲線

大腦有兩條智力曲線。

我們前面所說,「奮鬥者的詛咒」,其實源自第一條與智力相關的曲線。

這條曲線,由社會心理學家在20世紀40年代識別出,被稱為「流體智力」(fluid intelligence)曲線。

什麼是流體智力?即推理、靈活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流體智力,讓我們在二三十歲時能不知疲倦地工作,具有創新精神,能高度專注於重要任務。而且練習得越多,能力越強——無論是年輕的律師、金融人士、電工還是公共交通司機,都在二三十歲時不斷提升。

問題在於,流體智力在30歲末或40歲初達到頂峰,接下來就會開始衰退,並在40多歲時急劇下滑,50多歲時更是快速下降。

這意味著一般而言,如果你是一個真正的奮鬥者,在自己的領域表現出色,45歲時沒有人會注意到你的變化,除了你自己。你會發現自己開始有些倦怠。你會想,「我以前很喜歡這項工作,但現在不太喜歡了,為什麼呢?」我常聽到45歲的律師或在高盛工作的人這樣說。典型的情況是「賺了很多錢,我想49歲時退休」,但這其實是個糟糕的主意。原因在於,工作不再像以前那樣輕鬆有趣,因為流體智力在衰退。

然而,故事並不會到此為止。

如果你試圖繼續依賴你的流體智力曲線,你就會變成飛機上的那個人,遭遇「奮鬥者的詛咒」。

但好消息是,社會心理學家,尤其是雷蒙德·卡特爾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流體智力背後還隱藏著另一個第二曲線。

這條曲線被稱為「晶體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曲線。晶體智力,是指以習得的經驗為基礎的認知能力。

晶體智力,依賴於日積月累的知識,從40歲到50歲再到60歲,它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

如果你知道第二曲線的存在,並且能跳上第二曲線,那麼你就破解了代碼,將迎來事業第二春。

這條曲線不像第一條那樣快速或富有創新性。但第二曲線是一種能講故事的能力,讓你理解事實的意義並將其付諸實踐。

隨著歲月的流逝,你失去了一種能力,卻擁有了另一種能力,後者可以幫你重新規劃事業——從實現創新,轉向指導他人。這簡直不可思議。

△《實習生》電影劇照

轉型是順其自然,而不是山窮水盡;只有轉型,才不會錯失良機,這機會只會出現在人生下半場。

03

最幸福人的四個習慣

我研究了最幸福人群的1萬篇學術期刊文章後,發現最幸福的人都有4個共同的習慣。

他們會把時間、注意力和情緒自我管理所釋放的能量,用在這4個地方:信仰、家庭、友誼和工作。

第一個是信仰。不一定是宗教信仰。而是走上一條超越日常生活的道路,關注比日常更宏大的事物。

這可能意味著冥想,或者研究斯多葛哲學等等。關鍵在於,你需要一些能夠讓你從日常生活的細枝末節中跳脫出來,看到更大格局的東西,給自己一個更寬廣的視角。

這對你的幸福至關重要。否則,你的日常生活就會變成「我的房子、我的車、我的電視、我的朋友、我的錢、我自己」。這就像在反覆觀看同一集情景喜劇一樣,索然無味。

哲學、信仰或精神層面上一些更宏大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你需要參與其中。

第二個是家庭生活。那些無法割捨的紐帶,是你無法選擇的。

如今每6個美國人中就有1個,因為政治原因,不和某個家庭成員說話。這太瘋狂了。這等於是因為意識形態的問題,主動放棄了我們的幸福。在許多情況下,我們的優先級弄錯了。

第三是友誼。我們國家正經歷一場孤獨流行病。

我們發現,特別是對於奮鬥者來說,他們往往是世界上最孤獨的人之一。原因在於他們有很多朋友,但大多並不是真正的朋友,而只是生意上的夥伴,實用型友誼。

最後是工作。無論你是大學教授、政治家、私募股權經理還是公共交通司機,工作中只有兩個特質會帶來幸福。一個是成就感,另一個是你覺得自己在為那些真正需要你的人服務。

信仰、家庭、朋友和工作,這就是你的「幸福投資組合」。這四個帳戶,需要你每天為其存款。越早開始,你將會越幸福。

哈佛大學還有一個長達80多年的研究,從1938年到今天,這個研究還在繼續,研究人到底為什麼幸福。

研究發現,這七件事也跟我們的幸福有著密切聯繫:

(1)不吸菸。

(2)不酗酒。飲酒是缺乏親密關係的原因,而不是反過來。

(3)健康的體重。

(4)運動。最好的、最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方法,就是每天步行。

(5)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要直面問題,但不思慮過度,不逃避現實。

(6)教育。這並不意味著人人都要去名校,而是每天閱讀1小時。

(7)穩定的人際關係。關鍵是找到一個可以和你一起成長的人。一個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可以依靠的人。

7個目標,其實並不多。但如果說只有一個目標,選哪個?戒菸、戒酒還是運動?都不是。

領導該研究30多年的喬治·維蘭特總結:「毫無疑問,是愛」。

但讓我最擔憂的是,數據非常清楚地顯示,「愛」在這個國家,甚至在全世界範圍內都在減少。

比如友情正在減少,親子關係在惡化,人們生育的孩子更少了。而浪漫之愛——這是所有幸福力量中最具有核能般力量的一種——也正處於自由落體般的下降。

我渴望愛情,這才是我最感興趣的事情。我人生中最激動人心的創業冒險就是,愛上一個一句英語都不會說的女人,並拼命地試圖說服她嫁給我。而我也一句西班牙語都不會說。所以我搬去了巴塞隆納。我花了一年半的時間,說服這個女人嫁給我。我成功了,我們已經結婚30年。這就是我們那一代人做的事。和我同齡甚至更年長的朋友們也這樣過。我們當時真是瘋狂。

而如今我在學生和年輕人中看到的是一種猶豫、恐懼,一股將人們分開的力量,我們的文化中充斥著恐懼和仇恨的極化現象。這讓我非常擔憂。因為在這種環境下,未來對人們來說不會美好。

生活總會有不好的事,總會有衝突。但如果我們沒有愛,就無法渡過這些危機,因為這是我們唯一真正的幸福與力量的來源。

《道德經》的作者老子,或者《新約聖經》裡的使徒約翰都說過幾乎相同的話,「完美的愛驅除恐懼」。原因在於,認知上和哲學上真正的對立面是愛與恐懼,而非愛與恨。恨其實是恐懼的副產物,是恐懼的下游結果。我們社會中這種恐懼流行病正是將我們分裂開來的原因,導致了各種形式的孤獨。

那麼,恐懼什麼呢?答案是,恐懼一切。這種現象令人震驚。

當我看到我的學生們時,我看到他們對失敗的恐懼,對無關緊要的恐懼,害怕孤獨,也害怕親密,害怕被拒絕。我看到這些恐懼讓人們無法去抓住他們需要的機會。

為什麼我們的文化中存在如此多的恐懼?原因很多。比如,我們左翼和右翼的政治領袖試圖煽動我們對一切都感到恐懼。再比如,社交媒體也讓人們彼此疏遠,在現實生活中相互交流的經驗越來越少。

最後但同樣重要的是,我們這一代人在兩個方面影響了下一代。第一,我們過度保護他們,給他們提供保姆式的照顧、過度管教以及校園中的各種保護措施,使他們幾乎沒有經歷過任何衝突。第二,我們讓他們成為「文化戰爭」的「兒童士兵」,告訴他們「真正的問題在於跟你持不同意見的人,他們是邪惡的、愚蠢的,如果他們不同意你的生活方式,就是否定你的身份。」作為一個社會,犯下的最大錯誤之一就是陷入了一種恐懼的對立之中。這導致了我們現在面臨的恐懼與孤獨的流行病。

04

七字法則

當我讀一本書時,通常記不住內容。所以我總是希望在讀書時,作者能在最後給出一個總結,只需在結尾給我一個簡短的公式來概括整本書。

我決定這麼做。先用幾個詞概括出錯誤的做法,然後再用幾個詞概括出正確的做法。

這裡是一個讓你走向幸福曲線低谷的公式:

利用人;

愛物;

崇拜自己。

這是整個世界在告訴你該做的事。我們對金錢、權力、快樂和聲望的世俗欲望,來自大腦邊緣的古老杏仁體。社交媒體、娛樂行業,其實是一個巨大的數位化邊緣系統,推動我們回歸動物本能,利用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如果你得到了那艘遊艇,你就會終於感到快樂和滿足」,崇拜自己,自認為是世界的中心。

最後,我給你正確的公式。它跟錯誤的公式看似相似,其實,動詞變了。

我整本書都在傳達這七個字,它是我畢生經驗的凝練,也是我信奉的生活法則:

愛人;

用物;

敬畏神。

物,就是要「用」的,損耗就損耗,丟了就丟了。

「愛人」,是愛具體的人,愛你身邊的人,甚至愛這個社會上那些你可能不認識的人。

「敬畏神」,如果你有宗教信仰,你會敬畏神。如果你沒有,你可以敬畏真理,你可以敬畏道,你可以敬畏智慧,敬畏知識。總之,要敬畏一個比「我」更大的事物。

在書的結語,我說:「我要再次感謝飛機上的那個男人,因為他,我在人生下半場過得既幸福又充實。收起你的好奇吧,至死我都不會透露他的身份。然而,每天我都會想起他。我希望,在死亡到來之前,他能找到平靜和喜樂。我希望你也會。祝你和你的內心都能越來越強大。」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亞瑟·C.布魯克斯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1102/2123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