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在某書上看到一個故事,感觸很深。
網友@卡夫卡曾採訪過一位70歲的單身獨居女性李阿姨:
出生在高知家庭,從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長大後去美國留學,等回國後又成功創業,早早地實現了財富自由。
一路上都順風順水。
唯一不太順利的,是李阿姨的感情生活:
曾有過一段失敗的婚姻,沒有孩子。
如今,她已退休,留下了千萬資產,獨自住在小時候和父母一起生活過的房子裡養老。
打算等哪天自己喪失自理能力了,再找個看護看護。
即便已經年近古稀,但李阿姨看起來絲毫不顯老態:
依然像年輕時一樣精緻、愛打扮,會在見人時穿上高跟鞋、化全妝、噴香水。
她的住所也十分有格調:
環境一塵不染,桌子上擺著新鮮的花束,牆上掛著齊白石的真跡,角落擺著一台消遣用的鋼琴。
從世俗的眼光看,李阿姨絕對算得上是有錢有閒的「人生贏家」。
也難怪很多網友都說,這是「獨居養老的天花板」。
但有光亮的地方必有陰影。
在不被外人看見的角落,李阿姨也有著自己隱蔽的痛苦。
當父母去世後,她失去了這個世界上最深的情感羈絆。
李阿姨患有罕見疾病,經常在半夜驚醒,感覺有人掐住她的喉嚨無法呼吸。
但這份痛苦,她無人可說。
儘管和兄弟姐妹關係不錯,但大家有各自的家庭,很難時時顧上她。
也因此,李阿姨只能在一次次犯病時,獨自坐在床上哭泣。
除此之外,李阿姨的生活中沒有太多來往密切朋友,唯有一位年輕的女孩:
漂亮但貧窮,還欠了一堆外債。
女孩時不時會來陪伴李阿姨,李阿姨則送給女孩幾萬塊的鋼琴、帶她去高級飯店、為她介紹有錢的男友、教她如何做一個「上等人」。
我們說不清這樣的關係中,到底有多少真情的成分。
畢竟年紀、財富、閱歷、智慧之間的鴻溝,註定了兩人不是「同路人」。
更像是一筆交易:一手交錢,一手交情緒價值。
但正是女孩的偶爾陪伴,才讓李阿姨精緻但冰冷的生活,多了些暖意。
在看完這個故事後,十點君的心情很複雜。
李阿姨物質上的豐盈和精神上的匱乏都很醒目。
她活成了別人眼中的「人生贏家」,卻在自己的感受里孤獨、萎靡、失去光亮。
很難說,這是一種讓人羨慕的養老生活。
看到這裡,想必一定有人要說:
「所以人就應該結婚生子,這樣老了才不愁沒人陪、沒人照顧。」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在我們的期望里,養老生活應該是口袋裡有些錢,身邊有老伴。
無事彼此陪伴,有事互相照顧。
冷了給披件衣服,病了幫忙拿杯水、遞個藥。
子女孝順,能常回家看看,還有孫子孫女承歡膝下,讓我們享受天倫之樂。
但現實總是比理想更殘酷。
絕大部分的人到了晚年生活時,都各有各的苦衷。
最常見的,就是缺乏子女的陪伴。
李叔叔有5個孩子,但都常年在外地工作,唯有逢年過節才會回家探望。
當老伴去世後,孩子也曾想把父親接來身邊照顧。
但因為住不習慣,李叔叔最後還是選擇在老家獨自養老。
一年到頭,和鄰居相處的時間都比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多。
不只是情感孤獨,還有很多老人要面對生活有突發狀況時,無人幫忙的窘境。
像朱阿姨就獨自照顧癱瘓在床的老公5年,獨生女遠在他鄉。
某天晚上,老公不知什麼原因,突然從床上摔到地上。
阿姨折騰20多分鐘,想盡辦法,也沒能把老公搬回床上。
那瞬間的無力感,衝破了她一向堅強的內心:
「老公躺在地上,而女兒卻在通訊錄里......」
除此之外,衰老帶來的身體機能退化,也困住了很多老人的快樂。
小王的父親年過80,視力、味覺、體力都開始嚴重衰退:
看不見報紙和電視,失去了精神快樂;
吃什麼東西都沒味道,失去了飲食的快樂;
漸漸一點路都走不動,只能在家打瞌睡,失去了社交的快樂。
到最後,每天唯一的娛樂活動,只剩下午睡醒來唱會兒老歌。
「我爸想用這種方式保持清醒,因為他害怕還會喪失語言功能。」
儘管女兒24小時陪伴父親,想盡辦法讓他的生活舒適一些。
但衰老的囚籠,依然讓父親悶悶不樂。
還有一種最心酸的狀態是:
到了老年,一無所有。
像張阿姨的老伴就常年出軌不回家,且把家裡的存款都捏在自己手上。
導致張阿姨生病時,只能自己一個人住院,連住院費也是遠在日本的妹妹幫忙墊付的。
當身體太虛弱時,還需要同房病友幫忙打飯。
而張阿姨的兒女,一個遠在國外,顧不上家裡的母親。
另一個即便路過醫院也不願進來探望,說怕把病氣傳給自家的孩子。
你們看。
決定晚年生活品質的原因是有很多的:
健康、生死、金錢、陪伴、子女是否孝順等等。
結婚生子,並非一勞永逸的「完美藥方」。
知名社會學家上野千鶴子曾提到過一個關於「養老生活」的調查:
「獨居老人的生活滿意度,比同住家庭的生活滿意度要高。
同為獨居老人,有無子女在生活滿意度上沒有差別。
反倒是有子女的獨居老人,子女離得越近,生活的煩惱度越高。」
這個結果證明了一件事:
「同住生活未必比獨居生活更快樂。
如果是和心意不通的家人住在一起,可能會感覺更寂寞。」
正如網上的一條點讚破萬的留言所說:
「事實上,婚育狀態和老年人的幸福指數無關。
結婚生子後依然孤獨痛苦的人也有一大把,只是很少有人關注罷了。」
記得曾看過一個故事。
60歲的郁阿姨,一輩子未婚未育,如今和三狗兩貓生活在一起。
這幾十年裡,她曾談過多次戀愛。
甚至曾為了小15歲的網戀男友,在41歲時,從台灣搬到了大陸生活。
後來戀情告吹,她因為喜歡大陸,決定留在台兒莊定居,用20萬買了套小房子。
又在古城裡找了份文化宣傳的工作,工資不高,但是郁阿姨的興趣所在。
「寫作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因為只有文字能釋放我的情感。」
在工作之餘,養寵物是郁阿姨的「夢想」。
每天鏟屎、遛狗、做飯......忙得根本閒不下來。
而且自從有了寵物後,郁阿姨的心裡也多了牽掛,很少會覺得孤單。
不僅如此,郁阿姨的社交生活也相當精彩。
經常有飯局,愛喝酒也能喝酒。
時不時晚上喝得醉醺醺地回到家後,還會興之所至地寫寫東西。
當然了,獨居生活肯定會遇到瑣碎的麻煩:
燈泡壞了、沒水電了、要搬重物了......
年輕時,郁阿姨也曾渴望有男人來幫自己解決問題。
但如今,她都能自己來。
獨立完成一件小事的愉悅感,常讓她樂呵一整天。
「很多事情都是沒做過時以為很困難,所以畏懼,想找依賴。
但當自己真正去面對時才發現,沒什麼大不了的,都能自己解決的。」
相信很多人面對獨自養老時,最大的恐懼就是「金錢和健康」:
「錢不夠花該怎麼辦?」
「如果生病了,沒人照顧該怎麼辦。」
但對於這兩件事,郁阿姨看得很通透。
「每個月只需要2000塊,我就能把自己和寵物照顧得很好。
因為知道自己的花銷不高,再加上我本就『來日無多』,所以並不需要太多的錢。」
「一旦未來遇上大病,或者是衰老到無法自理了,我就順其自然吧。
當一個人失去健康時,生活品質必然會大幅下降。
等到那時,有沒有錢,有沒有人照顧,其實差別不大。」
上野千鶴子曾提出過關於「滿意養老」的三大條件:
1、在自己熟悉的地方。
2、有親近、值得信賴的親朋好友
3、可以跟隨自己的心意去生活。
十點君還想再加一條:
4、有能滿足自己日常開銷的金錢儲蓄。
如此看來,郁阿姨的生活「完美」地滿足了這4個條件,讓她的精神需求、情感需求和物質需求都有所著落。
回看我們的生活,也是如此。
只要能為自己找到儘可能滿足4個條件的生活方式,那不論獨居還是同居,未婚未育還是已婚已育,都必然是幸福的。
養老生活就像穿鞋子,別人覺得好不好不重要,自己舒不舒服才重要。
記得身邊的一位朋友曾說:
「沒有完美的養老生活。
到了晚年,老伴和子女可能都靠不住,人終歸要面對一個人的生活。
與其擔心不可控的未知,不如過好當下的日子。
好好工作賺錢,照顧好家庭孩子,有自己的三五好友,再找個愛好和精神寄託。
至於其他的事情,就順其自然吧。」
十點君想這段話適用於我們每個人:
盡人事,聽天命。
最後,還想分享《暮色將近》中的一段話給大家:
「生命是條寬闊多彩的河流,充滿著開端、成熟、腐朽和新生。
我們是其中的一部分,死亡也是。
所以趁還能夠體會這一切時,別浪費時間生悶氣了!」
祝福每個人都能擁有自在的養老生活。
參考資料:
1、某書帖子:博主@卡夫卡《我身邊一位單身不育女性的晚年》
2、三聯生活周刊:《他們選擇這樣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