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雷軍在小米展台、余承東在鴻蒙智行展區的流量相比,今年廣州車展的供應商展台顯得有些冷清。博世、商湯、大疆等,這些此前在車展出盡風頭的供應鏈大佬們,紛紛缺席廣州車展。
現場有工作人員私底下告訴電車通:
缺席的原因,可能是價格戰導致極致的成本壓縮,讓汽車供應商處境艱難——從巨頭到中小型供應商無一倖免。
甚至,這樣的供應商災難已經蔓延到汽車媒體產業。電車通認識的一位曾經的汽車自媒體頭部博主表態,今年是他最後一次參加廣州車展,他這一次要去跟車展Say goodbye,至於為什麼,是因為現在帳號的商單出現了斷崖式下跌,許多車企邀請活動,頂多只給「車馬費」,連員工都養不活。
一葉落而知秋。
眼下汽車價格戰依舊在持續,車企們試圖通過價格戰刺激消費,保住汽車的整體銷量,但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供應商也被推向了懸崖邊緣。
供應商正在缺席車展
2023年的上海車展,是供應商們的最後一次狂歡,上到汽車晶片,下到擋風玻璃,數十家汽車產業供應商強勢入侵整車館,成為了車展上除新車外的另一波勢力。
其中,寧德時代連開兩場發布會,向外界展示前沿技術與最新進展;百度在其智能汽車業務發布會上推出了全新升級的駕艙圖產品矩陣;騰訊則召開了「2023 TIME DAY·騰訊智慧出行技術開放日」,全面展示了「車雲一體」技術。
圖源:電車通攝製
在未來出行領域,黑芝麻、西井、四維圖新等企業也來到了展會現場,同時,新能源板塊中蜂巢能源、中創新航等國內具有代表性的新能源製造企業紛紛亮相,展示了電池、電驅、電控等最新技術和產品。
百家爭鳴,好不熱鬧。然而僅僅過了一年,這些曾經在車展上製造「大新聞」的供應商,紛紛逃離了車展,僅剩寧德時代還有專屬的展台,麒麟電池和逍遙超級增·混電池面對沒有對手的舞台,也稍顯寂寞。
圖源:電車通攝製
其實不止是廣州車展,在兩個月前舉辦的成都車展上,也很難看到供應商們的身影。
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是中國汽車市場內卷下的廣州車展與成都車展,已經慢慢從「重展示」,變成了「重銷售」。不少品牌在發布會結束後,就迅速轉向了銷售模式,銷售人員直接上台賣車並開直播帶貨。二是汽車價格戰的蝴蝶效應。
先說第一個原因,在廣州車展首日,也就是媒體日中,除了媒體外,最多的是一眾拿著手機直播的網紅們,只不過她們其中很多人的職能已悄然發生了變化。往年可能還有一些帶有自媒體屬性的來現場拍攝新車,做些產品亮點宣傳,但今年大多數都是直播賣車了,而且這些網紅裡面,本身就有許多4S店的銷售人員。
對車企來說,賣車成了重中之重,因此車展也從To B轉向To C,而供應商們的客戶主要是車企們,既然如此,減少車展參展次數也合情合理。
車企血戰正酣,供應鏈很受傷
第2個原因,其實很簡單,在汽車價格戰的影響下,這兩年供應商們的日子普遍都不好過,車展上開發布會,營銷宣傳,邀請媒體老師也是一筆不菲的費用,能省則省。
別看寧德時代們這些頭部玩家叱吒風雲,其實除了頭部玩家外,其他供應商們的利潤都在壓縮。
今年以來,博世、采埃孚、法雷奧、博澤等汽車零部件巨頭,接連宣布了裁員計劃。一位博世中國的員工稱,在新能源轉型之下,儘管是博世,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圖源:電車通攝製
據統計,今年1月至8月,價格戰導致新車市場整體零售累計損失1380億元。車企們以價換量,整個產業鏈也感受到了壓力。
供應商們也迎來一輪行業洗牌。供應鏈裡頭部企業,話語權更大,應對市場價格競爭的能力也更強。不過中腰部以下的供應商,在車企不斷壓低供應商的供貨價格,拉長貨款付款周期的環境下,經營壓力加大,一些供應商甚至面臨倒閉的風險。
德國諮詢公司Falkensteg公布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共有20家年收入超過1000萬歐元的德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申請破產,這個數字足以說明供應商們的處境。
按理來說,汽車保有量的上升,勢必也會帶上供應鏈一起上升,然而事實是,隨著汽車價格戰的爆發,供應商總體的量是上去了,但單價都下探得很嚴重。報價的時候只能虧著接項目,不然就被別人搶了。
以晶片為例,國產ESP晶片的價格已經降至10元一顆,迫使海外的晶片公司加入價格戰,其中美國德州儀器的ESP晶片下降到12元一顆,而這顆晶片在2021年的價格還是1500元,你沒看錯,整整下降了99%;德州儀器的TPS51200DRCR晶片,也從70元降至1元。
另一方面,自產自足也成為了不少大集團的主要方向。像比亞迪、吉利等大廠,本身擁有足夠強大的智能汽車供應鏈,當中不少技術還處於領先水準,比如吉利自研的中國首款車規級7nm智能座艙晶片龍鷹一號,綜合算力是主流車規晶片高通8155的兩倍;比亞迪宣布自研、自產算力達到1000TOPS和2000TOPS的艙駕一體晶片。
車企自產自足,不僅不用擔心被供應商「卡脖子」,還增加了與供應商談判的籌碼。通過這些議價能力,車企要求供應商大幅降低零部件價格,甚至壓到成本線以內,這在行業已經不再是新鮮事。
也就是說,汽車的價格戰直接把供應商們拉上了同一條船,擺在供應商面前的只有2條路,要麼壓縮利潤,要麼壓縮成本,然而不管是哪條路,「生存」都已成為供應商的關鍵詞,供應商躺著賺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海外,供應商「奶與蜜」的應許之地?
廣州車展上,位於19.1展館的汽車供應商們,正在舉行名為「汽車配件用品跨境出海」的系列活動。
中國汽車出海,正在從「產品出海」過渡到「供應鏈出海」。海外市場,或許將成為供應商們裂縫中的陽光。
圖源:電車通攝製
以越南首個自主汽車品牌Vinfast為例,目前VinFast在電動汽車的製造方面高度依賴中國的供應鏈,國軒高科、飛龍股份、行易道、珠海英博爾等中國企業都是其供應商或合作夥伴。
Vinfast與中國電車零部件企業的合作,也傳達著另一個重要信息,中國的零部件供應商在海外的競爭力,比大家想像的還要強。
據相關媒體報導,過去三四年中,國產供應商占據了國內市場近七成的訂單量,只有三成訂單留給曾經的國外供應商們。隨著燃油車時代的發動機、變速箱被智能電動車時代的三電系統、智能座艙、自動駕駛所取代,成為新的關鍵零部件,中國汽車產業正在形成自己的競爭壁壘。
雖然在國內車展上,供應商們被卷怕了,但是在國外,依靠強大的競爭力,他們正掀起新一波的行業洗牌。
特別是在去年的慕尼黑車展上,中國參展廠商數量相比往年多了一倍,寧德時代、億緯鋰能、地平線、禾賽科技等供應商都紛紛參展。在德國媒體的統計中,有41%的慕尼黑車展參展商總部位於中國。
如今,經過一番改革和轉型,國內零部件企業的整體實力得到了顯著提升,一些企業也成為了行業的領軍者。
例如,中信戴卡作為全球最大的鋁輪轂製造商,福耀玻璃作為全球第三大汽車玻璃企業,延鋒內飾作為全球領先的汽車內飾供應商,以及玲瓏輪胎作為出口到全球的知名輪胎製造商,也都成為了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
中國汽車「走出去」,不僅僅指的是整車,汽車供應鏈出海,應該與整車出海形成兩條相輔相成的路徑。前者在出口整車產品的同時,需要後者的支持實現全球擴張;後者在全球市場服務國際車企的同時,也將出海的中國車企助一把力。
對供應商而言,與其糾結國內市場的得與失,不如放手一博,在全球範圍瓜分更大的蛋糕,與比亞迪一樣,成為海外玩家的攪局者。
寫在最後
相比車展上的新車,供應商的展館一般都是熱度最低的,但當我們在感受車展帶來的新車時,別忘了背後的供應商們,是他們在推動著中國汽車技術的進步,廣州車展持續時間到11月24日,大家有空的話,不妨抽點時間,去看看供應商們,了解一下這群幕後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