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心靈之燈 > 正文

「工具人心態」 正在拖垮無數人

你是否也有過類似的心理狀態:

明明不想做的事,為了讓別人滿意,硬著頭皮答應了;

和其他人交流時小心謹慎,生怕說錯了話讓別人不開心;

日常穿衣服、換髮型都要擔心自己在別人眼裡是不是「好看」……

很多時候,為了維持和諧的人際關係、滿足他人的期待、獲得社會的認可,我們常常壓抑自我,迎合外界的需求,我們以為這樣的妥協就能「你好我好大家好」,但卻忽視了這種妥協會讓我們不斷放下自己的真實想法和需求,一點一點地放棄自我,從而逐漸失去主體性,變成了滿足他人要求的「工具」。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如何「重拾主體性」。

工具人心態vs主體性思維

首先,什麼是「工具人心態」?

它的核心在於「為他人而活」,根植於一種「客體性」思維。在這種思維框架下,我們把自己視為「賓語」——一個被評估、被定價、被取捨、被利用的對象,是提供某種功能、滿足他人需要的「被選擇者」。換句話說,我們將自己「物化」了。

與之相對的是「主體性」思維,它強調個人的獨立性、自主性和自我決策。因此,保持「主體性」的核心,是「為自己而活」。

主體性強的人,一切從「我」出發,萬物為「我」所用。生活中的每一個決策和行動都基於對自身真實需求的理解和追求,清楚自己想要什麼、該做什麼,能夠在嘈雜的外部聲音中保持獨立思考,不輕易被他人的期待和意見左右。簡單來說,就是做自己生活的主角,從第一人稱視角看世界的「選擇者」。

然而,保持主體性並非易事。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被各種外部力量所牽引,比如家庭的期望、社會的規範、文化的習俗等,這些因素無形中塑造了我們的行為模式和決策邏輯。例如,有人可能會說:「我不喜歡現在的工作,但是上有老下有小,不能沒有這份收入,我別無選擇,只能得過且過。」正如一些學者所指出的,現實中約80%的選擇並非完全出於行為人自己的意願,而是被外部因素所驅動的。

所以,我們所倡導的「主體性」,並不是罔顧現實或盲目追求自我滿足,而是基於對自我需求的真誠認知和獨立判斷。主體性是一種深刻理解自我的態度,它意味著在面對外部壓力和自身需求時,能夠理性權衡後做出獨立的選擇。這種主體性是一種平衡: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找到適當的位置,不被環境輕易裹挾,也不一味對抗客觀條件,而是保持清醒的自主權,以從容應對生活的挑戰。

有這幾種表現

你可能已經陷入「工具人心態」了

「工具人心態」的本質是自我放棄,認為自己的存在只是為了滿足他人的需求,而不是作為一個獨立的「主體」去生活。正如《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所指出的,那些對自我缺乏了解、對生活沒有主張、對命運沒有選擇的人,只是隨著生活的慣性不斷前行,成為了「醒著的睡著的人」。

因此,我們會發現,主體性缺失、工具人心態強的人,通常表現出以下特徵:

1 總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改變自己

為了迎合他人,可能壓抑自己的興趣、觀點甚至生活方式,忽略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比如,一個人在職場上明明想要追求創意性的工作,但因為老闆更看重執行力,就把自己強行改變成一個「服從命令、機械執行」的角色。

2 在關係中充當「情感垃圾桶」

不管自己是否心情低落,總是讓他人向自己傾訴和發泄情緒,而忽略自己的情緒和需求。這樣的人往往會覺得自己在關係中是「被利用」的,但又不敢拒絕,因為害怕失去對方的認可。

3 依賴外部評價和認可來確認自己的價值

不敢主動追求自己的目標,而是等他人對自己「認可」之後,才去嘗試或付出。比如,一個人可能並不喜歡某個專業,但為了得到家人或社會的肯定而選擇繼續深造,從而將自己限制在他人定義的框架內。

4 無償提供幫助而不計回報

即便事情超出自己的能力或帶來極大負擔,也很難說「不」。例如,一個人在朋友或同事遇到困難時,總會無條件提供幫助,但很少意識到自己也需要支持,從而導致心理負擔不斷加重。

5 在決策時完全依賴他人

沒有清晰的自我判斷力,總是認為他人比自己更了解「該怎麼做」。比如,在人生重大決策上,比如擇業、戀愛、婚姻,完全聽從他人的意見,把自己視為「被安排」的角色。

6 害怕獨立、害怕承擔個人責任

即使不滿現狀,也會繼續保持現有狀態,因為覺得離開別人、獨自生活會讓自己失去價值。這樣的人往往在內心中把自己定位為「跟隨者」或「輔助者」,沒有清晰的獨立目標。

如何擺脫「工具人心態」

重拾主體性

主體性與「工具人心態」截然相反,體現的是一種清晰的自我覺知和主動掌控的生活態度,即「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為之付諸行動」。主體性追求的是獨立思考、深刻理解自我需求,同時具備不懼他人評價的內在力量。這種內在力量不依賴於外界的認可或條件的充裕,而是源於一種深層的信念:無論處境如何,自己始終「有得選」。

因此,衡量一個人是否真正具備主體性,不在於他擁有多少客觀選擇,而在於他內心深處是否堅定地相信並感知到自己有選擇的自由。這種信念是我們擺脫「工具人」命運、成為生活主宰的關鍵所在。

1 從「我」的角度看問題

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往往忽視了內心真正渴望的那個「我」。久而久之,真實而自主的自我被壓抑了,我們逐漸被「客體性」思維支配,生活成了他人期望的舞台,缺乏自我表達的機會與自由感,變成了他人眼中的「角色」或「工具」,而非一個獨立的「主體」。

因此,我們需要從自身出發,問問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什麼對我來說最重要?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通過思考這些問題,我們能更清楚地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而不是盲目地迎合他人的期待和標準。

2 從「我」的角度去評價

我們有很多「不開心」,其實都源自外界的否定;我們有很多「不得已」,也都是為了獲得外界的認可。比如,會因為別人的一句「不好看」,就脫下喜歡的裙子;會因為一句「你不行」,就放棄嘗試新事物的勇氣;會因為一次面試沒過,就開始懷疑自己的價值......我們把自己當成了「展示品」,時刻等待著他人的評估和評價。

因此,要重拾主體性,我們需要走出「展示品」的角色,收回給外界評價我們的權力,由自己來做出判斷。當別人說「你不適合穿裙子」「你不擅長和人打交道」或「你不夠聰明」時,如果我們將其內化為「我不適合穿」「我不擅長」「我不夠好」,我們實際上是把自己置於被動的「客體」位置,接受他人標準為自我評價依據。這種思維是把「我」與某個事物、環境或角色不相匹配的原因歸結於自身,從而給自己設定了不必要的限制,認為自己無法達到某個目標或無法勝任某個任務,就會選擇放棄努力和嘗試挑戰。

為此,我們可以將「他人評價」轉化為以自己為主體的思維方式,將「我不適合 XXX」「我不擅長 XXX」轉變為「XXX不適合我」「XXX無法凸顯我」。例如:

「你不適合穿裙子」——「這條裙子沒能展示我的特點」

「你不擅長和人打交道」——「這個社交場合沒能讓我發揮出自己的交際潛力」

「你不夠聰明」——「這次的任務沒有充分體現出我的聰明才智」

這種思維方式將關注點從「我哪裡不行」轉移到「我如何展示自己的優勢」,不再將他人的評價視為絕對標準,而是從自我角度來評估是否與環境、事物匹配。例如:

「我不適合這份工作」:暗示自己能力不足或興趣不匹配,可能削弱主體性。

「這份工作不適合我」:強調個人需求與工作環境的匹配度,體現對自我價值的清晰認知,助於建立主體性。

「我不適合參加大型聚會」:容易帶來社交焦慮或不適。

「大型聚會不適合我」:基於對個人喜好和舒適度的認識,增強對自我需求的理解。

「我不適合穿這種衣服」:可能反映自我形象不自信。

「這種衣服不適合我穿」:體現對個人風格的清晰認識,有助於選擇更符合自我形象的服裝,增強主體性。

工具人心態是一種「物化」的表現,無論是他人將我們當作「工具」來使用,還是我們將自己當作「物品」來展示,都在削弱個人的主觀體驗和情感需求,用客體性逐漸替代了主體性。正如哲學家瑪莎·努斯鮑姆所指出的「否認主體性」:在物化過程中,個體被視為一種沒有自我體驗和感受的存在,純粹是為了滿足他人需求而存在的「物品」。

要擺脫這種工具人心態,重拾主體性,我們需要主動思考自己的真實需求和渴望,不再單純用外界的標準評估自身的價值。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從「物品」的角色中解放出來,恢復作為「主體」的地位,真正去體驗、感受,並主導自己的生活。這不僅是超越他人期望,更是回歸內在價值的過程。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科普中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1118/2131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