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爾頓·弗里德曼(1912年7月31日-2006年11月16日)
通貨膨脹,想必大家對這個概念都不陌生,也是大家都很關心的問題,因為它關係到每個人的錢袋子。資本積累是財富之源,但是通貨膨脹卻阻礙了人們積累資本的速度。一旦發生惡性通貨膨脹,不僅大多數人的財富會嚴重縮水,甚至普通人的生存都會成為問題。那麼,通貨膨脹究竟是怎麼引起的?又該如何醫治通貨膨脹?對於這些問題,不僅深入思考的人不多,還極容易被電視上的某些專家所誤導。"電視是富於戲劇性的。它使人激動,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然而我們還是認為,書籍是更有效的進行教育和說服的工具。一本書的作者可以深入地探討某些問題,而不受嘀嗒作響的時鐘的限制。讀者可以停下來思索,可以回過頭來再看沒有弄懂的問題,而不會被電螢幕幕上不斷變換的情景所激動,注意力也不會被分散。"這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米爾頓·弗里德曼寫在《自由選擇》這本書中的一段話。本書中,他還專門用一章集中討論了"通貨膨脹的對策",其中談到了通貨膨脹的5個真相,精簡而深刻——
1.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起因於貨幣量的急劇增加,而不是產量的急速增加(雖然貨幣增加的原因很多)。2.在當今世界上,政府決定一一或能夠決定一一貨幣的數量。3.只有一種醫治通貨膨脹的方法:即放慢貨幣增長率。4.通貨膨脹的發展需要時間,以年計算而不是以月計算;通貨膨脹的醫治也需要時間。5.醫治通貨膨脹的不良的副作用是不可避免的。弗里德曼認為,通貨膨脹事實上相當於一種稅收,它是政府增收的一種隱秘手段;要穩定物價、控制通脹,政府就必須控制貨幣的發行數量——但幾乎所有政府都缺乏這種自制力,就像酒鬼戒酒一樣困難。
另外,對於"通貨膨脹"的理解,許多人其實已經被嚴重誤導。面對這種現實,弗里德曼在書中寫道:"我們被一種虛假的兩分法引入歧途:要麼是通貨膨脹,要麼是失業。這種選擇法是虛幻的。真正的選擇是:較高的失業率要麼是較高的通貨膨脹率的結果,要麼是醫治通貨膨脹的一種副作用。"從通貨膨脹的這5個真相延伸開去,我們能跟隨弗里德曼發現更多的真相——
▌沒有美聯儲,就沒有大蕭條
1912年7月31日,米爾頓·弗里德曼生於紐約市一個工人階層的猶太人家庭。他青年時期見證了美國經濟大蕭條前的"繁榮",也見證了大蕭條後經濟的慘象。1913年,美聯儲成立。1929年,美國大蕭條爆發,經濟陷入長期停滯和倒退。主流經濟學家開始普遍懷疑市場自發調節難以達成經濟穩定運行,亞當·斯密的自由市場理論被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折中主義路線所代替。從那時起,政府干預被公認為經濟繁榮的靈丹妙藥。在凱恩斯主義的影響下,二戰之後的美國,通貨膨脹成為那個時代的代名詞。20世紀70年代,弗里德曼大膽預測,美聯儲印鈔以使國家擺脫衰退的做法,反而會導致更糟糕的情況:滯漲,即高通脹與高失業率的結合。這個時候,依然很少有人意識到政府過度干預的荒謬。直到滯漲真的發生並嚴重到了相當程度,許多之前否定弗里德曼的經濟學家終於承認他才是對的。1976年,弗里德曼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這年是亞當·斯密《國富論》出版和《獨立宣言》發表200周年。1979年,弗里德曼的《自由選擇》出版,他在書中指出,正是政府干預導致了大蕭條:"大蕭條並非私人企業的失敗所導致的,而是因為政府並未成功地履行它被賦予的責任。"弗里德曼表明,大蕭條不是失控的自由市場的失敗,失敗的是失控的美聯儲。美聯儲"把所有問題都歸咎於超出自己控制能力的外部影響,而把所有合意的結果都歸功於自己。""建立中央銀行體系,原本是為了使商業銀行不必實行限制支付,但後來它卻同各家商業銀行一道,對銀行支付實行了更為廣泛、更為徹底的限制,其程度之嚴重是美國前所未有的,從而使經濟受到了嚴重的干擾。"弗里德曼相信,沒有聯儲,就沒有大蕭條。自由市場會自行想到辦法解決,就像在之前的經濟動盪中那樣。對此,弗里德曼在另一本著作《美國貨幣史》中有更為詳細的敘述。政府的強力控制,幾乎必然導致經濟的衰退。只有個人享有較大的自由,經濟活動主要是靠自由市場來組織的地方,人們才可能普遍地對未來的進步充滿信心,經濟才可能繁榮發展。弗里德曼在《自由選擇》中寫道:"凡是那些國家對其公民的經濟活動事無巨細地加以控制,詳細的中央經濟計劃占統治地位的地方,我們發現其公民深受政治束縛,生活水平較低,而且幾乎沒有力量來掌控自己的命運。"由於弗里德曼對政府控制經濟的強力批評,很多人把他描繪成完全的自由放任資本主義者,但這種說法並不準確。弗里德曼並沒有說一切政府干預都是不合理的,而是說我們應當監督政府的行為,大力發展檢驗手段,以對政府干預措施進行考察,而不是放任政府肆意妄為。後來,弗里德曼成為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和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的座上賓,他開出的控制貨幣發行的藥方被採納,美國和英國的經濟又得到了扭轉。他幾乎獨自把經濟學從凱恩斯主義全面勝利的邊緣上拉了回來。柴契爾夫人說:"弗里德曼重振了自由經濟學,在它即將被世人所遺忘的時候。"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一切事物都有代價弗里德曼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這句話深入人心,使得長期以來不少人都認為是他的發明。一切事物都有代價,也不存在完美的解決辦法,只有權衡取捨。人們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比如,如果你支持政府實行普遍的福利政策,那麼就要承擔不斷增加的稅收壓力,包括隱形的稅收——"通貨膨脹"。而比通貨膨脹更可怕的,是計劃經濟。弗里德曼認為,很多行為市場本可以自我調節,政府的干預往往弄巧成拙。然而,不少民眾對政府的依賴已經到了迷信的地步,一旦出現經濟問題總認為是政府的不作為。當人們寄希望於政府出面"免費"地計劃經濟時,卻往往是更大問題的開始。"強勢大政府的興起非但解決不了市場失靈的問題,而且限制個人自由,窒息了經濟增長最強勁的發動機——個人的想像力和創造性。政府占用了本來可供民間使用的資源,壓縮了個人發揮的空間;政府干預扭曲了民間的激勵機制,社會停滯,企業和個人逐漸退化。處在政府保護下的企業喪失創新的動力,將資源用於遊說和賄賂政府,以便繼續享受排斥競爭的行政保護政策;個人則依賴政府的福利開支,不再努力學習和勤奮工作。"弗里德曼寫在《自由選擇》中的這段話,相信很多人有更加切身的體會——這正是改革開放前,中國所面臨的困境,當時幾乎人人都能吃到"免費"的大鍋飯,但卻人人都吃不飽。改革開放後,中國近40多年來的巨大成功,是市場經濟力量的又一次證明。市場經濟並不"免費",卻讓中國人吃飽穿暖,還給中國人帶來了經濟自由和更多的個人選擇。
弗里德曼一直以來對中國改革深切關注。他曾經三次訪問中國,給過中國改革開放一些意見和理論指導;他曾不吝辭藻讚頌當時的香港,認為那是世界經濟最自由的地方。弗里德曼相信,只要有自由,就有選擇;只要有選擇,就有競爭;只要有競爭,就能打破壟斷。"對消費者的最大威脅是壟斷,不論是私人的還是政府的壟斷。保護消費者的最有效方法是國內的自由競爭和遍及全世界的自由貿易。"
▌弗里德曼已逝,自由選擇永恆
2006年11月16日,米爾頓·弗里德曼在舊金山的家中逝世。弗里德曼已逝,自由選擇永恆。他去世之後,不少國家如美國、加拿大等媒體都不斷發布消息。包括美國總統布希、前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美聯儲現任和前任主席等政要、各行各業的知名人士,甚至普通民眾,都紛紛致以哀悼,回憶其生前對他們曾經的影響。美國前總統布希說:"他的逝去,令美國失去了一位最偉大的公民。"華人經濟學家張五常說:"假若我們說20世紀的前三分二是凱恩斯及馬克思的世界,那麼我們可以說這世紀的後三分一是屬於弗里德曼的。"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說:"米爾頓·弗里德曼是一個巨人,20世紀的經濟學家中還沒有誰可以與他相提並論。"前加州州長施瓦辛格說:"我最初接觸到他有關貨幣、自由市場以及個人自由的權威著作時,仿佛受了當頭棒喝。最後我把他的書及《自由選擇》錄影帶送給數百名朋友及我認識的人。"然而,儘管弗里德曼的大名在中國廣為學界所知,卻並沒有西方一些國家那種街知巷聞、無人不識的知名度。這對於中國來說,實屬一種遺憾。為此,先知書店誠薦弗里德曼兩部代表作:《自由選擇》和《美國貨幣史》。大多數經濟學家的著作往往晦澀難懂,弗里德曼書卻完全不同,堪稱有史以來最通俗的經濟學經典。他用淺白的文字把深奧的經濟學原理講得明明白白,他提倡大市場、小政府,告知公眾什麼是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