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住在國外,這幾年常有人來跟我探討在國外的生活。
他們中間,有些是真的卷不動的父母;也有些是心生厭倦或者力不從心的社畜……雖然來來往往的人很多,但芯子裡的問題只有一個:「我能不能換一種方式生活?」
我知道,絕大部分人的目標都是英語國家,畢竟法國德國這些歐洲國家,語言是個很大的障礙,不過西方社會大同小異,都差不太多。
所以,今天我就來說說,在我眼中到底什麼樣的人,更適合出國定居?
但開始之前,我要說的是:「人生的遠方和當下,永遠都是各有各的雞毛和愜意!總之,國外的月亮一定不是更圓的。」
01 有一定技能且勤勞的勞動者
自從回到法國,我們一直在斷斷續續地裝修。師傅的價格一路上揚,現在在巴黎,工人一天的工資,差不多漲到了一百二三十歐,老闆還要包午餐,算下來一個月人民幣兩萬+,穩穩的。
在法國做阿姨也是,一周做六天,每天做九個小時,一小時18歐到20歐,換算成人民幣,每月三萬+,妥妥的。
之前有個上門按摩的大姐,一個小時收費五十歐,一周做七天,有時一天做七八個小時,一個月算得再保守點,人民幣四五萬也是有的。
千萬別以為這都只是個例,事實上,剪頭髮、鋤草、賣粽子、做蛋糕,或者烤鴨熏魚……行行業業遍地都是金子。
在海外,只要有個特長和技術,每個月兩三萬人民幣沒啥問題,比辛辛苦苦,吭哧吭哧地讀學歷,進公司,拿工資,交個稅,滋潤多了。
就算沒有特長和技術,只要肯出力,肯吃苦,真不會少賺的。
再說一個真事兒。
我朋友的前老闆,溫州人。兩口子都是九十年代末時,旅行簽證黑下來。最初,男人打三份工,平日睡地鐵站,需要洗澡時,就去睡通鋪或教會的救助所,老婆做管食宿的計件車工,三年攢夠了錢,用親戚的名義買了間小餐館。
又拼了幾年,有了三間餐廳,換了身份,把國內的大娃接過來,白天讀書晚上餐廳幫忙,就這樣,大娃還考上了商校。
後面又生了兩個娃,老闆娘在後廚,一手洗碗一手炒菜,娃兒就在旁邊擇菜。
再後來錢多之後,開始做批發生意,越做越大,據說家裡的錢,都是用麻袋裝的,老大商校一畢業,順理成章地開始打理家族企業。
這算是我聽到的最勵志的人生故事了,比起什麼亞馬遜創始人在車庫裡創業成功,慘烈多了。
中國人的特質一向都是勤勞能做肯吃苦,所以才能996或者007。
但不得不承認,今天在國內,如果僅僅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去完成財富累積,是有點困難的,而國外的人工很貴,這就給利潤製造了空間。
其實,這並不僅僅是國內和海外的問題,隨著地區經濟的差異化發展,這種人工費用的差距,即使在國內的一線和三五六線城市裡,也正在變成事實。
02 某些在現階段遇到「社會困境」的女性
根據我所看到的,有兩種社會壓力很大的女性,是很適合出國的,尤其是來歐洲。
第一種,就是近年來備受爭議的,有學歷有工作,30+的「剩女們」。
來了歐洲才會明白,30+,哪怕是40+,年齡根本不是女人的問題!日子依然可以過得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想戀愛,大把男人在排隊;不想戀愛,完全沒有人會來「關心」你為啥單著?
歐洲比起國內,人與人的關係鬆散得多,每個成年人對自己負責就可以了。
至於你結不結婚,有沒有娃,想找男人還是想買只狗,老的時候,到底有沒有人來簽字拔管,跟別人都沒關係。
我聽到不止一次,撐不住壓力的「剩女」出國了,父母遠了鞭長莫及,火力也小了,但生活直徑擴大了,接觸到很多不同的人,結果萬年的母胎單身,居然結了婚,並火速生了娃,變成了自己原來真心看不上的雞血媽媽。
這聽起來,真的有點像是歡喜冤家的輕喜劇,幸好結局還不錯。
另外一類是那些四五十歲,離異,二三四線城市,往往沒有較高學歷,卻有上中學或大學的孩子,負擔較重的女性,其實適合出國。
這些女性,想要在當地再婚,需要面臨很多難題,要層層降級,她們中間很多人都堅持單身,並不是一種自我選擇,只是沒辦法。
倒不是說,來了歐洲,就能找個男人養著。
而是現實中,這類女性絕大多數,就像我上一條寫的,非常勤勞吃苦耐勞。
來歐洲,不僅可以自己養活自己,還能攢錢寄回國去供養孩子,如果還想找個伴兒,就還挺簡單的。
因為講真中國女性,尤其是有點年紀的中國女性,總的來說,思想還是相對保守的,沒啥么蛾子,就想找個人踏踏實實地過日子。
在國外,這種關係還挺常見的:
男方不講中文,女方不講法語,兩個人不用溝通;錢和孩子,都不混一起,避免很多衝突和矛盾,就是兩個人一起搭夥過日子,反而會更接近婚姻的本質:「飲食男女,相互陪伴」。
當然,絕對不是每個出國的女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國外的渣男也挺多的,有時不是渣男,可走不下去,也是有的。
可對於上面兩種,好像「人生已經走進死胡同」的女人來說,樹挪死人挪活,換一種活法,真的可能會有轉機。
03 能夠真心接受躺平的人
歐洲社會體制,一直在允許和鼓勵底層民眾晉升到普通中產,因為這對於整個社會共同財富的累積和穩定,是非常有益的。
所以生活在海外,對普通人來說,只要少年時,稍微肯努力讀書;青年時,稍微肯刻苦工作,然後再略微量化安排自己的收入,就可以擁有我們在電視裡看到的那種幸福人生:
在國家福利體系之下,養著兩或三個孩子;住在郊區的小別墅里,前後都有點花園,有一台或兩台車,每年度假……往往還有點興趣愛好,譬如:種花種菜、修房子、騎自行車,或釣魚……
其實,這是在閒情雅趣地掩蓋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階級固化,凝固且停止。
是的,雖然階級固化這個問題,國內這幾年叫得厲害,但比起歐美,上升空間真是巨大的。
要知道哦,上一次歐洲社會階級顛覆,還是在十八世紀產業革命,迄今兩百多年了,發展至今,層層疊疊的盤根錯節,十代有餘了。
在這些時間裡,累積的不僅是財富資源和人脈關係,更有所有富N代們共同努力建立起來的社會秩序和法律。
所以在歐美的階級固化,並不僅僅是針對亞裔的跨越階層,其實,對於他們本國人來說也是一樣的,想要從中產跨越到上層階層,是非常困難的,就算能實現,也要分幾代人完成。
對此,法國曾經做過研究,在法國一個貧困家庭想要徹底走出貧困,需要六代人!
可問題是,對於絕大多數的中國人,從小受到的教育,都是一生要強!要不斷前進不斷持續,賺更多的錢,維持更多的關係,擁有更多被社會認可的權利。
所以很多中國人想要出國,是卷不動娃,卷不動自己了。事實上,這是一種退而求其次的「捷徑」,並不是真心真意地接受躺平——如果真心想躺平的那伙人,在哪裡都可以躺平的。
對於絕大多數,家裡沒有礦,憑著自己的力量,奮鬥到中產的中國人來說,拼命努力保持上升已經成了一種潛意識的習慣,想要說服自己躺平,僅僅保持收支平衡而不是持續上漲,就這麼花花草草悠哉地下去,真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的。
尤其當「躺平」是一種上升無門之後的「自我選擇」,大多數人會覺得越悠哉越焦慮。
這是一個自我定位的問題,如果你能心甘情願地停留在平民小老百姓,花花草草的小日子,那就可以考慮出國,人生可以既悠然又美好。
而如果你的人生還是有追求和目標的,那麼歐美,尤其歐洲真就不是一個理想的地方了。
我突然想起來,還有一類非常適合出國居住的人,就是那些超級有錢,商務艙如同打飛的人,今天上海,明天巴黎,在哪裡都會很宜居。
只可惜,這機率變成我自己的可能性,真的太小了。
總之,寫到這裡,聰明如你,也就非常明白了。
無論是想賺錢,還是想逃避壓力,歐洲既不適合特別想出人頭地的奮鬥者,也不適合只想混吃等死的懶惰者,只適合有獨立生存能力,吃苦耐勞,卻還沒啥野心的人。
對於每個人來說,出國都是一件挺大的事兒,需要認真斟酌和考慮,「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對號入座,來看看,到底適不適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