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承諾上台後會對政府動大刀子,面對醫療系統還真有件實事要做,那就是應該著手嚴格限制像AMA或AAMC等美國醫學相關委員會的權限。他們完全就是美國醫生工會的性質,聯合起來有效地工作,設定規則使美國醫生的收入呈現病態性的超高。
這些醫生工會比任何美國工會的運轉都有效,從組織MCAT考試,到醫學院申請的AMCAS以及未來住院醫和專科醫生的培訓與出爐的配額,他們都有嚴格的控制,並且每一步都有各種工會性質的組織的分工。這樣他們才能達到壟斷價格,從而實現他們對美國消費者病人的盤剝。
很多醫療服務根本不值那麼高的費用,做闌尾炎或白內障的普外或眼科醫生憑什麼掙50萬美元?闌尾炎是我們喜歡做臨床的同學在同濟醫院和武漢中心醫院實習時搶著上手術台的操作,整個過程相當簡單,也就是未來外科醫生的入門訓練。
美國做白內障手術的眼科醫生每個上午可以做5-10例,下午則去打高爾夫球,眼科醫生每個上午放進口袋的錢數至少過萬。讓我們簡單算筆帳,百內障手術通常每例只需要10-20分鐘的操作。但是他們可以要求擁有保險的病人支付3500-7000美元,如果沒有保險可能高達6000-12000美元。
我的日裔美國牙醫的休閒方式是開飛機,他可以掙比教授海量多的收入。還有開感冒退燒藥的全科醫生,以及每天重複給硬膜外打麻藥的麻醉科醫生,他們根本不值那麼多錢。
那些百年前發現闌尾炎穿孔導致腹膜炎會喪命的哈佛病理醫生Reginald Heber Fitz令人尊重,還有發明Swan-Ganz導管的UCLA醫生Jeremy Swan和William Ganz,以及將PET推向臨床的聖路易斯華大的基礎物理學家Michel Ter-Pogossian,但是他們都沒有美國當今的外科醫生富有,這是很不公平的。
美國醫生工會嚴格控制年度的每個專科醫生數量的做法需要廢除,應該是面向市場的自由競爭,首先的改革措施應該是擴招醫學院的學生,美國自己培養的醫學生太少了。
在美國著名的醫學中心,每年只能招120名學生,只有5%的醫學院教授擁有教學任務,擴招到每年600名醫學生後的教學量教授們都能承受。也就是說美國醫學院至少應該擴招五倍,美國醫學院的龐大系統擁有很多納稅人的錢,應該用到為他們培養更多的醫生上。
美國還應該擴大BA/MD的招生,像全世界大多數國家那樣直接讓學生從高中開始去讀醫學院。我在30年前就看到他們的畢業生不比從本科到MD的學生差,他們還因為早些接觸社會從而更接地氣。
美國從住院醫到Fellow的訓練時長也應該縮短,除了腦外科等精細專科外。我不是說美國有些專科不應該拿高薪,對神經外科醫生掙50萬,我沒有意見。
美國更應該改革MD/PhD的訓練計劃,他們設定7-9年的時間太長了,再加上住院醫和專科訓練,很多人都過了人生最黃金的創造期。
現在回頭看歷史,我十分佩服MIT那些說話耿直的教授們,他們當時在MSTP(MD/PhD)很原始的階段就認為該計劃將會浪費人才。MSTP畢業生很可能是既做不好臨床,也不易成為創造性很強的科學家, 純粹從PhD做到頂尖大學教授的有些科學家確實對他們有微言。
如果醫學受訓人對科學研究感興趣,他們可以自己決定在實驗室呆更長的時間。只擁有MD就可以做出一流的科學,那麼多獲得諾貝爾獎得主的美國MD就是很好的證明。
美國醫生的各種工會組織總是疑神疑鬼,故意壓低本土醫生的培養數量,不夠的通過外國醫學院畢業生補充。這樣中國醫學生也在美國成就輝煌人生,反向證明美國培養的純粹做臨床的醫生也就那麼回事,應該放開擴招醫學生。
這也證明美國醫生協會就是純粹的工會,與GM的工會沒有區別。只是美國醫生工會的目的是榨取普通病人的錢,保險公司加入後則是從美國普通民眾那裡弄錢。工會的目的就是形成壟斷,這樣導致低效率。美國汽車工會幾乎把他們的品牌搞垮,不行後就要求美國政府Bailout。
美國醫生工會故意囤貨居奇,將正牌醫生人數限制得很少,因為人數不夠,他們只有將醫生的權限下放。最近20年在美國出現了一個全新的職業,即PA (Physician Assistant),英文字面翻譯是醫生助理,有些老中則把PA翻譯成「助理醫生」。似乎「助理醫生」的譯法更靠譜,因為他們也擁有處方權等傳統醫生的職權。
處方權是醫生多麼神聖的權利,傳統上醫生的形象就是穿著白袍,脖子上掛著聽診器,以及筆下開著處方。現在美國本科再讀二年醫學相關學制的PA也有處方權,Nurse Practitioner(NP)也有。美國醫生工會這樣做的原因是為了維護醫生的變態高薪,他們對降低處方質量都在所不惜。PA和NP在美國風行後,最近在歐洲的荷蘭或德國也開始實施,先以小範圍地試點,然後逐漸展開。
現在美國醫學院紛紛採取免學費或發放獎學金的措施,所以學醫成本高也不應該成為他們以工會形式維持醫生奇高收入的藉口。醫生不同專科的收入也是天壤之別,同濟校友從華大受訓去德州做GI專科醫生,可以掙奇高的年薪。這令當過大內科主任的風濕科醫生都不滿,風濕科醫生嫉妒恨地說道:「GI那幫傢伙懂什麼?一天到晚只知道將管子往病人腸子裡放」。
現在美國醫學院的申請仍然是白熱化的競爭,慘烈到耶魯或聖路易斯華大的優秀的醫預科學生都有幾年申請不到醫學院的。
有些從中國好不容易做了美國醫生的校友則驕傲感曝棚,稱美國最聰明的學生都學醫,這是完全錯誤的。我諮詢十幾年下來,發現美國學醫的學生絕非是說的那樣,只是美國電影或電視劇喜歡把醫生塑造成英俊、漂亮或富有的象徵。
有的中國家長也是一絕,無視自己兒子是個見人說話都臉紅的小中男,看見醫生掙大錢非逼他去申請。結果是幾年醫學院申請都失敗,他撞到南牆後,現在去做統計和在小屋裡面對數字,這才是他應該找的職業。這不是我的學生囉,所以我可以公開說,我會直接告訴家長哪些孩子適合學醫。
我遇到的美國最聰明的學生是哪些人?為那些追求自己夢想的人。試想面對每年全美只有十個Tenure-track history professor的職位開放,那些仍然找到了教職的人比絕大多數醫生都聰明。
我是學醫的,但是沒有做醫生。自己的孩子們也都沒有學醫,我都樂觀其成,沒有給他們什麼壓力,我從心底里特瞧不起逼孩子學醫的人。
與我在一起工作的倆位資深教授,自己和家裡都有醫生,但是他們兩家的六個孩子都不學醫。與此相反,我同時也遇到台灣醫生逼迫家中四位孩子都學醫,三位學出來都不當醫生,一位現在是Chief Medical Officer (CMO)。同事告訴我,自己的妹妹在父親逼迫下學醫,什麼專科都不喜歡,只有當精神病醫生。
我太太曾經是國內辛苦的婦產科醫生,也完全通過美國醫生的Board考試,但是選擇不在美國走醫生的路。不是任何人都願意做臨床的,她現在時常說十分慶幸能夠不做醫生。
在這裡講個好玩的故事,剛到美國時,教我們英語的美國老太太得知我們夫婦都是學醫的,一個做科研,一個做臨床,但是在中國的工資相差不大,美國老太太說道:「手術刀劃在人皮膚和豬皮膚是不同的」。現在醫生不值錢的狀態,在國內也已經不存在了。
醫生朋友和他們的家長們別說我葡萄酸,我對同濟的美國名醫們說過,我根本不酸你們,只是為你們的成功驕傲。我是怪打正著的人,早就實現了美國夢,現在的任務是只做自己享受的事情。
美國醫生工資奇高是個美國獨有的現象,今年我在德國與他們的醫學生交談加深了這個印象,德國普通醫生的收入只是美國同行的幾分之一。雖然德國醫生也是他們的高收入階層,但是遠沒有美國醫生掙得多。這裡當然是因為美國是更資本主義的國家,美國公司總裁與普通員工的工資比例,也是遠高於歐洲諸國的。但是美國醫生的高薪不是通過市場競爭,而主要是他們的工會維持的。
美國政府涉及的困難是,這些工會都是私營性質,政府不容易左右,但是醫生們所賺的Medicare是聯邦政府資助的。當然也應該維持現有醫生的高薪,因為這是一個契約的問題,但是對未來的醫生收入就應該面向市場調節了。
現在選擇幾位美國醫生或醫生相關人士的留言,也包括同濟美國牛人這位醫生家屬,這傢伙認為自己住豪宅和挖坑當業餘建築學家的特權還是應該維護地:
美國執業醫生:「說的很有道理,我覺得醫生看的70%到80%都是常規病例,是相對容易,也比較省時間職業工作。但是20%到30%的病人會有各種不同的複雜程度和不預期性,而不少人症狀也非常不典型甚至欺騙性。而這樣的病例會需要極多的經驗和花費很多時間處理。即使如此也不能保證百密而無一疏。萬一出現了問題,超長的法律糾紛和天價的賠償也是會出很多人命的。是的前期投入太大不容易,為了對付那些20%-30%的不典型的,複雜的病例,用了很多的時間做鋪墊」。
同濟美國牛人和美國醫生的夫君:「測過pH值嗎?ImageImage。美國醫學教育的成本高、學醫的投入難道不應由相對應的報酬來還報?不過如果醫學教育的學費降低、那醫學院的教授誰來養?尤其政府對醫學院教授的研究資助也被大砍的話」
美國執業專科醫生:「講的是大實話, 律師行業也黑得很Image」
斯坦福本科和華大MD老爸的留言,這傢伙的老大擁有獨立的美國醫生診所:「教授此言頗差也!哪裡有吃自家鍋里飯,還沒吃完,就開始砸自家鍋的?要知道,教授您有份好薪水的穩定工作也完全是醫生界高薪後的trickling down效應。「喝水不忘挖井人」才是應有的「職業修養」。
「再加一條:醫生的薪水只是整個Healthcare Industry中極小的一部分。每一個醫生還需要雇用若干護士及前台人員,你吳教授胡亂「打土豪」,迫使醫生「返貧」,或者靠「醫藥勾結」來維持「體面的生活」,那麼最優秀的年輕人就不學醫而學CS了。到那個時候,你就等著算術不及格的眼科醫生給你摘白內障吧Image。平均來算,一個醫生的整體總收入在四十歲前是很難趕上一個優秀CS或EE工程師的。若在40歲後有機會趕上,那也是因為年老的工程師不值錢,被layoff後有可能找不到類似的高薪職位了。醫生呢?是越老越值錢!」
斯坦福本科和華大MD老爸的繼續留言:「其實,現在醫生的相對收入水平早就不是你我初來美時那麼顯高了。而這方面主要的因素是Insurance Companies對fees的嚴格控制,而醫生沒有什麼「議價權」。再這樣下去,我兒子這一代醫生有可能是最後一代自己願意出來開診所的。今後的醫生也和工程師一樣,在資本和大保險公司的完全控制之下,人人只能為醫院或大的診所工作,拿一份固定的薪水,今天來什麼病人就看什麼病,明天病人死在同事的手中「關我鳥事」。Exactly! 所以,你這老右派可千萬別隨著白左的鼓點起舞,為搏流量而以一已之力干翻了整個美帝醫界Image。否則,等到那因平權而算術不及格的人把你的白內障摘而不掉的時候,你就什麼都「看明白」了Image」
我的回覆:「這個情況早就知道,醫生們抱怨醫院外面的豪車是MBA擁有而不是MD們擁有。在古董社區今年Picnic,我正好與脊椎骨科醫生同桌,聊了好久。他就說自己診所無法生存了,他另外的不滿是醫學院和住院醫的多樣化招生導致美國醫生質量的下滑」。
網友:「先把醫生幾十萬的學貸免了再談擴招吧。而且學費也應該腰斬,否則行醫一輩也還不清學貸。等美國人都湧向大陸治療絕症和癌症後再談高中畢業直接進學院吧。幹嘛老盯著醫生那點可憐的收入。看看華爾街人掙多少吧,一個cmu Cs畢業生,入職citadel起薪就是50萬。工作兩年後再跳糟,收入更多。五年後的收入大大超過普外醫生和GI doctor. 人家還沒有沉重的學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