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住在一晚上30萬的寶格麗酒店裡,看著《繁花》,無論是王家衛鏡頭下,還是當下,上海這個魔都,永遠不缺繁華。
讀者問我怎麼看,怎麼看這些住著幾十萬一晚房間的跨年夜,參加著幾千塊一次的壓馬路局,而且要求個人著裝不得低於十幾萬。
有些人一輩子買了套房子可能30萬,有些人一晚上住房子花了30萬,有些人一家子一個月花不到幾千塊,有些人參加一次壓馬路活動,幾千塊。有些人一輛車幾萬塊,有些人穿在身上十幾萬。
我知道提問者想要表達什麼,聽得懂。
這個問題該怎麼跟你講呢?
你仔細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繁花拍的這麼無厘頭的一部劇,可以聚集這麼多的明星,更重要的是,占據了這麼好的版面。
你品,你仔細品,尤其最後一句話。
不是所有的片子都能占這麼好的版面,王家衛當年的東邪西毒,怎麼沒有這個待遇?王家衛當年的太保正傳,怎麼沒有這個待遇?
當你看到某些細節的時候,你就應該思考為什麼。
我曾經說過,他拍的那個90年代的繁華,物是人非,但我沒有說,我們90年代就沒有繁華。
我們有,只是很多細節對不上。
很多劇情是真實的,劇中演的90年代一頓飯吃掉6000塊不誇張,我少年時聽聞最多的,18萬8,也就十來個人左右。
當年上了報紙,具體我就不講了。
但也有很多東西是對不上的,比如當時桌面上擺著的不是劇中的茅台,是馬爹利,人頭馬,XO。
這些問題,即便王家衛不懂,他身邊的團隊也不可能完全不懂。
因為這不是讓你考證漢代,秦代,這是90年代,如今40多歲的,50多歲的,或者更老的,都是見過的。
拉個人就知道的事情,卻故意那麼拍,那麼某些細節,我想,是有用意的。
那個時候,90年代,我們整體的氛圍,是崇洋的,說難聽點,就是被人家收割智商稅。
我上中學的時候,是目睹著當年的那批大人,就是50後,60後們犯傻的。
比如XO,貴的幾千塊一瓶,那時候的老破小,也就幾千塊,上萬塊一套。
但是整個社會的氛圍是什麼?
是報復性消費,是的,那是我們第一次報復性消費。
很多年輕人理解的炫耀式消費主要來自於2010年以後,是個人就背著LV的包,也不管月薪是不是2000塊,以至於你在海外旅行,看到背著LV包的亞裔,想都不用想,來自內地。
這是一種狂熱消費,但這是第二輪,不是第一輪。
說白了,2010年以後的那幾年,是大家普遍掙錢了,是很廣大的範圍內的炫耀式消費。
但是90年代,是少數人在消費。
他們當時的消費金額,如果折合成房價比,擱在今天看,是非常驚人的。
今天你覺得18萬8吃頓飯,貴了,但人均也就一萬多,肯定上不了熱搜,可在當年,那等於吃掉北京兩套四合院。
你敢想麼?擱今天一頓飯吃掉兩套四合院,你得吃什麼?吃唐僧肉?
所以我說,那才是我們第一輪消費狂潮,雖然被割了很多智商稅,但是,促進了錢的流通。
這個道理很容易理解。
我問你個問題,豆芽菜蒸火腿,能賣多少錢?賣不了幾個錢,就是個工錢+料錢。
但是把豆芽菜掏空,往裡面塞入火腿,再去蒸,同樣的材料,價格可以翻100倍。我前文提到的當年的那場天價宴席裡面,就有這道菜。
那這個錢最後誰賺走了?
飯店賺走了。
飯店賺走的錢,老闆拿大頭,廚師拿小頭,服務員,也會有點湯湯水水,有點油水好占的。
這個就像繁花給你演的,一個服務員,某一次小費拿了200,比她月薪都多。
那麼這個老闆,他賺了快錢,也會去炫耀式消費,誰賺走了?別的老闆,以及別的店的工作人員。
這是個傳導的過程。
一鯨落,不一定萬物生,有些大企業的生態位,是沒有辦法被一群小企業取代的,某些大企業做不下去,也許整個行業都跟著落寞。
但是消費這件事,那真的是一鯨落,萬物生,只要你肯當冤大頭,大家一定有錢賺。
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後期的特徵就是這樣。社會上層出不窮的這樣的炫耀式消費,為了捧舞女,送花籃,大款鬥富,一晚上花去上百萬的都有。
這是第一輪。
這一輪過後,很多有可能步入企業家的老闆們,實際上提前出局了。
因為他們沒有及時把資金,注入到投資,注入到再生產,而是揮霍掉了。
很多當年手緊的,反而趕上了2000年之後我們入世,加入全球化這艘巨輪的浪潮。
所以那之後的十年,企業家們忙於做大做強,以至於到10年後,也是2010年之後,才有第二輪攀比式消費浪潮。
這個就是我前面講的,主要集中在普通人身上了,這是一種全民的消費。
主要原因,與房產造富有關。
美國的財富蓄水池是股市,中國的財富蓄水池是樓市,我們的實際存款就存在樓市當中。
所以從2009年開始,那一年你懂得,很多人擁有了財富感,於是消費非常熱。
我們把鏡頭拉回當下,當下消費熱麼?
好像不需要我說。
當下消費重要麼?
我一年前,我去年的年初就在反覆強調了。
我強調了兩點,第一,不要指望什麼報復性消費。
這個道理很簡單,因為疫情憋在家裡的情緒的暫時宣洩,只是暫時的,居民部門到底能不能有持續的消費熱情,跟樓市息息相關。
因為大多數人的財富實際上就是存在樓市里。
就好比美國的股市要是不熱,你去看美國的消費,想熱都熱不起來。
第二,消費重不重要?太重要了,無與倫比的重要,無法形容的重要。
這個道理很簡單,出口與消費,你總得指望其中一個。
美國希望更換供應商的需求,是內在的,不是換了誰就能改變的,那麼我們內部的消費,就非常非常重要。
可是我前面講過了,我們的居民儲蓄,實際上在哪裡?
對吧。
這個時候,像電視劇繁花里那樣,有錢人紛紛跑到十里洋場,像胡歌演的寶總一樣大撒金幣,就顯得格外有價值。
想明白這個道理了麼?
90年代,很多人月收入只有幾十塊,一百塊,有人6000塊吃頓飯,甚至有人幾萬,十幾萬吃頓飯。
真的有矛盾麼?
矛盾主要集中在當時的報紙上,現實中,你去問那些廚師,服務員,都開心地合不攏嘴。
一個人,無論花多少錢,他都不可能吃個金條進去,就算他吃根金條進去,難道他能拉根金條出來?
明白這個粗俗的比方嗎?
無論看起來多麼奢侈的消費,說到底,不過噱頭而已。
你就是從秦始皇的陵墓里挖一瓶陳年老酒出來,喝一口,還能成仙不成?
你新年裡第一個去給佛祖燒香,他難道就能保佑你考狀元了?
說到底,這就是個遊戲,大家哄一個人開心,以這個理由,把他兜里的錢,合理地掏出來,而且讓他自己樂在其中,心甘情願。
你想通了這些事兒,回頭去看王家衛的鏡頭,餐桌上為什麼擺著茅台?
為什麼不是當年真正存在過的XO?
這個隱喻還不明顯麼?希望你交智商稅,也不要交給外人呀。
所以站在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下,你真的應該反感那些花30萬住一晚酒店的人,或者反感那些花幾千塊壓馬路的人麼?
別說30萬一晚,300萬一晚,你看到的還是那個城市,你也不可能和牛魔王一起出來看上帝。
但是,這終歸是一種消費。
說一千道一萬,我們不該拒絕這種消費,不該鄙視這種消費,因為當下,包括未來,我們會持續需要內部的消費。
其實站在有錢人的角度,這也不是他們傻,他們笨,他們要被割。
很多時候,抬高消費門檻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剛需。
當你很有錢的時候,你希望你的兒子娶誰?你希望你的女兒嫁給誰?
你現在明白為什麼很多消費一定要拉高的原因了?
在某些城市,5000萬的房子,該漏水一樣漏水,在鶴崗,5萬塊的房子可能暖氣十足,你不能站在使用價值的角度看問題。
前者需要的是屏蔽。
俗稱他把門檻抬高的目的就一個,希望自己身邊,只有實力足夠的人群。
明白這個訴求了?
只有這樣,他的小孩才不會和實力差距過大的小孩在一起,他的財富,才不會真的被稀釋,這是有錢人的剛需。
換句話說,只要這個剛需在,那麼高消費的訴求就在。
我今天講的都是站在伺候人賺錢的角度,伺候別人去吃牛肉,自己才有錢吃豬肉,伺候別人吃豬肉,自家才有錢吃雞肉。
其實你換一個角度,站在資本估值的視角,放開限價之後,真正還能吸引資金,真正大概率會回到前期高點的,是那些核心城市核心地段高品質小區的改善型好房子。
邏輯,不也是今天這個道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