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被環保忽悠瘸了的歐洲,用上千億也砸不出一塊電池

了解完 Northvolt(後稱NT)的故事,脖子哥覺得:

世界可能還真是一個巨大的草台班子。。。

上周,被譽為歐洲「寧德時代」的 NT在美國申請了破產保護,創始人彼得·卡爾松(Peter Carlsson)辭職,走之前還撂下了一句狠話:「如果歐洲不推動向清潔技術的轉型,20年後會後悔的!」

但是現在 NT帳上只剩下3000萬美元,要救活它起碼需要12億美元,哪個冤種 NT願意站出來啊?

應該是涼透了。

大夥可能對這企業有點陌生,但 NT曾經強得可怕,政府給他們框框開綠燈,風投搶著給他們送錢,車企在他們電池都還沒一塊的時候就下了百億訂單。8年時間裡,NT總共獲得了超過150億美元的融資。

可以說,NT就是歐盟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出來的。

而 NT創始人也不是什麼無名小卒,人家可是前特斯拉副總裁卡爾森。2011年,老馬正準備打 Model S的翻身仗,但是高額的成本使他焦頭爛額,這時候,卡爾森從恩智浦半導體公司跳槽過來,將特斯拉的供應鏈收拾了一頓。

這樣一個「外行」充分發揮了老馬奉行的第一性原理,他給特斯拉建立了一個分層次分級別的採購體系,說人話就是垂直整合,打破了傳統車企的思維定式,極大的降低了 Model S的成本。

也正因如此,咱們才能見到6萬美元的 Model S,特斯拉也自此騰飛。

但按道理來說,藉助特斯拉的供應鏈,還有千億資金,人家小米車都搓出來了,NT怎麼連一塊電池都搞不定?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四個字,政治正確。。。

2016年,美國特斯拉蒸蒸日上,中國蔚小理方興未艾,但歐洲汽車工業因為柴油排放門受到重創,一時六神無主,開始跟風轉向新能源。

可是電池是一個高度集成的產業,中日韓三國因為消費電子的盛行,電池行業的先發優勢非常明顯,三個國家占了全球98%的份額,歐洲的脖子被卡住了。

2016全球鋰電池行業競爭格局

所以,卡爾松看準這個機會,在16年成立了 NT,並且為了差異化,對外聲稱要製造「100%環保」的電池。

大家一聽,還有這種好事?

這麼一來,歐盟能減少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車企可以緩解排放門帶來的影響,甚至總是慢美國一步的歐洲風投們這次終於能上桌吃飯了。

win win win,三贏,無數的錢湧入,NT瞬間起飛。

然後,奇葩的事情來了。

秉持著卡爾松垂直整合的理念,NT打算結合環保,開闢一條「新」的產業鏈。

首先,工廠的能源得環保,所以 NT工廠建在了瑞典北部水電、風電資源豐富的謝萊夫奧特。

沒聽過對不對,這鳥不拉屎的地方與其說是個城市,不如說是一個鎮,地處北極圈,只有三萬多人口,啥都不方便。

人口不夠,工人得從斯德哥爾摩、哥德堡,甚至是德法招,工人們還得克服極晝永夜的影響(不分晝夜不就007了,天才),極大的影響了工作效率。

除了能源,其次就是電池的原材料。

他們很快就發現,怎麼到處都是中國人?

咱們中國十多年前就開始在全球布局鋰礦市場,目前控制著全球50%以上的鋰礦開採量。加上全球95%的錳、73%的鈷、70%的石墨、67%的鋰、63%的鎳都在中國精煉,造電池基本離不開中國。

不行!中國人不環保,必須出重拳。

比如他們從天齊鋰業那裡買礦,他們要求天齊鋰業必須把精煉廠建在礦場附近,就近處理,這樣可以省去了運回中國精煉的過程,節省燃油消耗。

他真的,我哭死,太環保了。

天齊鋰業也開心,這麼逆規模化的要求,得加錢。

搞定負極,還有石墨、電解質、隔膜,全都得「環保化」,這些錢都進咱們企業的口袋了。

總之,NT的每個操作都在增加自己的支出,他們還很自豪的說,這種垂直整合可以比中國生產的電池減少60%-7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電池前期靠著金錢和理想確實是環保了,但他們真的能把電池造出來嗎?

答案同樣是否定的,因為歐洲壓根就沒有電池人才。

NT設備提供方無錫先導的工程師舉了一個 NT的例子,電池化成設備就像批發汽水的格子,用來靜置電池的,毫無安全意識的歐洲工人將這個設備拿來裝他們筆電等日常雜物,導致產線報錯,然後開始怪設備有問題。

無錫先導電池化容解決方案示意圖

就。。脖子哥還挺難想像在潔淨度那麼高的電池產線還有人這麼做的,還有各種奇葩事件,也難怪中方工程師忍不住在網上吐槽了。

對了,他們的電池工藝技術負責人也是瞎招的,我們電池焊接之後,有個氦檢驗漏的過程。那個負責人總是問我們能不能用氫氣。。。因為氫氣便宜。他是根本不知道氫氣屬於易燃氣體啊。

在一線工人和中層管理各種野雞操作的時候,NT的高層仍然在做著環保的春秋大夢。

一邊在研發落地遙遙無期的鈉離子電池,一邊為了回收環保還在人工拆解電池,經濟的事是一件不干,有錢就摁燒。

連 NT工程師都在 Reddit論壇公開批評管理層,認為他們應該降低野心,專注突破某一領域。

這樣多點「開花」,NT就算再有錢也頂不住,最終預計2022年實現量產的電池,到2024年仍然未能大規模交付,第一批交付的數量也是遮遮掩掩,並未對外公布。

扭扭捏捏的 NT最終讓歐盟失去了耐心,隨著德法自建電池產業聯盟,寶馬撤走20億的訂單,斯堪尼亞公開批評 NT延遲交付,NT今年終於是寄了。

NT的命運,讓我想起了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對歐洲電池產業的評價:

「他們的設計是錯誤的。其次,他們的工藝流程是錯誤的。第三,他們的設備是錯誤的。」

現在歐洲他們似乎也不對自建電池廠抱有希望了,轉而以市場換技術,招商引資,用關稅壁壘迫使東亞電池廠商到歐洲建廠,完成技術轉移,培養自己的供應鏈。

目前寧德時代、蜂巢能源、三星、IG各家都公布了建廠計劃,那以後歐洲電池成本下去了,電車也會變得更便宜?

Em。。。怎麼有點似曾相識?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差評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1206/2140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