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1日下午,深圳一處頂級豪宅發生爆炸事故。(RFA Traveler/視頻截圖)
深圳頂級豪宅近期發生的爆炸事故再次暴露出高層建築安全管理和隱患排查的不足,僅今年,中國類似公共安全事件頻繁發生,背後折射出的社會治理、經濟下行和基層執行中的深層問題值得關注。如何從源頭上預防極端事件發生,已成為中共當局亟待解決的關鍵課題。
據台灣中央社引述當地新聞報導,深圳市頂級豪宅華潤悅府二期住宅本周三(12月11日)下午發生爆炸,燃爆波及附近建築,引發大規模緊急撤離。據目擊者稱,爆炸造成多名住戶受傷,且一名女住戶疑因未能及時逃生從高樓墜落,引發圍觀群眾驚叫。
據網傳的現場視頻顯示,爆炸發生在華潤悅府二期一高層住宅內,火勢迅速蔓延,導致整棟大樓損毀嚴重,窗戶玻璃被震碎。不少居民通過社交媒體反映,事發前一天曾聞到天然氣異味,並有住戶報告,但疑似未獲妥善處理。
華潤悅府二期位於深圳灣,於2018年竣工,總樓高44層,為深圳知名高端住宅區。二手房仲介平台數據顯示,該樓盤掛牌均價在1500萬元人民幣以上。
隱患排查短板暴露
深圳居民蔣先生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此次事故成因疑似天然氣泄露引起同樣住在高層住宅的他的擔憂。他表示,高層建築需更加注重燃氣巡檢和日常預防措施。「今天這個事情發生以後,我反正聽到的一些說法就是買樓不能買那麼高了,可能要會影響以後買樓的這個決定了。」
近年來國內公共安全事件增多,但蔣先生認為,部分原因可能與媒體傳播的便捷性和經濟環境變化有關。
「像這種消息聽到的,一是比較多了,第二是比較快了,並不代表著以前沒有。我覺得這個成因,或者說我們稱之為這種極端的事件的發生,背後的原因有很多,當然這幾年的經濟可能不太好。還有一老話就說『壞人變老了』。我個人覺得一定有大環境和小環境綜合起來才導致這些事件的發生。」但基於個人體驗,蔣先生認為中國的社會治安和安全感總體相對較高。
此次深圳住宅燃爆事件,進一步暴露了物業管理及隱患排查上存在政策執行力度不足的問題,許多網友對政府和相關責任方提出質疑。在中國社媒平台微博上,有網友稱,「都是人禍,有關部門沒有做好房產維護巡查工作」;「有人報告燃氣泄露卻沒人修理,燃氣公司必須擔責」。還有網友說:「安全意識令人失望。」
據《紅星新聞》查證,公開信息顯示,自今年5月起,發生燃爆的住宅已被法拍三次,均以流拍告終,此次事故疑似因該房無人居住,錯過多次安全排查。
南山區應急管理局通報稱,已啟動相關應急預案,區應急、消防、公安、交警、住建、衛健等部門,正在全力開展救援處置工作。深圳消防周三晚間通報,截至18時,明火已撲滅,事故造成1人死亡,無其他人員受傷。
與此同時,輿論也關注到中國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高發趨勢,並將其歸因於治理結構、經濟環境和社會壓力的多重因素。據本台不完全統計,僅今年,中國就發生了多起重大公共安全事故,僅極端惡性傷人事件就有20餘起。5月,雲南鎮雄縣一醫院發生的持刀傷人事件造成至少2人死亡,21人受傷。6月,兩名美國教師在吉林遇襲,一名試圖阻止行兇者的中國公民也被刺傷。9月,一名10歲日籍男童在深圳遭到襲擊。10月,北京街頭發生持刀傷人事件,造成5名路人受傷,其中包括3名未成年人。11月,一名男子在珠海體育中心駕車沖向人群,導致至少35人死亡,警方稱行兇者動機為對離婚後財產分割結果不滿。不到一周內,無錫一所職校又發生持刀行兇事件,致8人死亡、17人受傷,初步調查顯示,該校畢業生因未能拿到畢業證、對實習報酬不滿而回校發泄行兇。同月,湖南常德一小學門前發生駕車衝撞事件。
2024年11月11日,廣東珠海體育中心發生男子駕車蓄意撞人事件後,交警在附近站崗。(美聯社)
公共安全事件頻發:壓力與隱患的疊加效應
旅居荷蘭的中國人權活動人士林生亮在接受本台採訪時表示,近期發生的極端公共安全事件已經呈現出普遍化、集中化和多樣化的趨勢。「這跟中共長期實施的壓制、專制的極權統治有關係。以往也有非常多類似的案子,只不過沒有像現在這麼集中化,現在的現象是各種矛盾的集中表現,機制的失效和無能導致的集中爆發。」
在珠海駕車撞人事件發生後,中共黨媒新華社報導指,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就加強社會治理、防範極端案件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深刻汲取教訓、舉一反三,強化風險源頭防控,及時化解矛盾糾紛,嚴防類似事件再次發生。在隨後的社區行動中,本台無法證實的網傳消息顯示,以微信群為載體,社區力量全面排查「高風險」人員,重點關注「八失人員」和「三低三少」人群。
公民記者趙蘭健分析認為,中國政府處理極端公共安全事件的方法不僅止步於「堵大於疏」。「中國對這些問題不僅是堵,更是打壓。這些問題絕非是把北京或者廣州、深圳的地鐵變成機場一樣的嚴格安檢可以解決的,顯然不是個案,也不可能在個案的基礎上解決,是整個社會坍塌現實的必然結果。而這只是剛剛開始,未來只會更可怕。」
9月以來,中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涵蓋財政和貨幣政策的經濟刺激措施,旨在提振消費、穩定房地產市場,並希望以此緩解地方政府的債務危機。然而,美國《華爾街日報》日前報導指,中共官方近期公布的多項經濟數據顯示,儘管中國政府出台措施提振支出,但內需依然疲軟。持續多年的樓市低迷繼續拖累經濟,中國政府提振經濟所依賴的出口增速放緩,並未達到經濟學家的預期。
儘管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日前重申了中國今年將實現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但與此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機構紛紛下調了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
趙蘭健說:「一個人在吃喝生活完全無助的情況下,可能會採取一些極端的行為。」他指出,與美國政府、宗教組織及非盈利機構組成的救助機制不同,中國人一旦個人財務狀況出現問題,很難得到完善的救濟和保障。
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青年失業率仍維持較高水平。去年,這一數據創下21.3%歷史新高,迫使中共當局一度暫停發布該項數據。
重塑治理模式才能破局
「白紙運動」親歷者黃意誠將極端惡性事件稱為「獻忠」,而此類事件頻頻發生在中國歷代王朝末期。他認為,在中國經濟、政治體制架構無法改變的情況下,難以走出極端事件頻發的困境。然而,唯一能夠打破困局的苗頭——「白紙運動」,也慘遭當局鎮壓。
「白紙運動被鎮壓以後,社會更多的怨氣沒有辦法發泄。加上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還有中國和西方主要國家矛盾的增加,這種『獻忠』事件肯定會越來越多。」黃意誠認為,中國政府應對公共安全事件的方式是「預防」所謂的「有風險人員」,而這一手段早已在中國涉疆政策上廣泛應用。將維吾爾人送入再教育營以「預防犯罪」的情況恐會向內陸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