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電影《好東西》上映,豆瓣開分9.1,為近14年國產劇情片評分最高。電影引發大量關於女性議題的討論。
電影出圈的同時,也產生了《好東西》是否屬於「小妞電影」的爭論。「小妞電影」翻譯自英文名「chickflick」,chick是對年輕女子的蔑稱。
對此,網友發明了「老登電影」來反擊,用以形容在傳統男性視角下拍攝的影片。豆瓣TOP250中如《教父》、《綠皮書》、《海上鋼琴師》等電影均被囊括其中。網友還發明了「登味」和「含登量」,按其高低將電影分為「小試牛登」、「漸入登境」、「登心應手」、「一代登師」等不同類別。
與此同時,《好東西》導演邵藝輝因點讚支持吳柳芳的微博,招致輿論圍剿,有聲音認為「她一邊吃女性紅利一邊背刺女性」。隨後邵藝輝關閉豆瓣主頁、解散影迷群、微博設置搜索不可見。
如果是否「足夠」女權變成一種審判,那小妞和老登或許也沒什麼區別。

Situationship被收錄於2023年的牛津詞典年度詞彙,而在今年頻繁現身於中文社交媒體的討論中。早在2017年,作家CarinaHsieh將之稱為一種具有情感利益的非傳統親密關係。之後,心理學家PauletteSherman進一步定義其為「沒有明確或標籤的浪漫關係」——它像戀愛,卻不用負責;像單身,卻不算自由。你們聊感情、約見面,偶爾還有點「承諾的錯覺」,但其實什麼都沒定下。
也許是不確定的大環境,讓人們對於浪漫關係的預期也變低了,有自媒體就將Situationship形容為「牛馬們課間十分鐘的戀愛」;又或者是「交友軟體」與「約會文化」在都市裡的流行,營造出「選擇很多」的假象——Ta不是在劃新人,就是在見新人的路上。
有關Situationship的討論大都較為負面,它讓本就缺乏安全感的人加劇了內耗與自我審視,緊隨其後的往往是「勸退」、「戒斷」和「避雷」。
除了Situationship,FWB(Friend with Benefits,可以上床的好朋友)、短擇(短期內進行的情感模式)、長擇(對對方有長期擇偶意願)等詞彙也密集出現在了網絡中。在一個真愛就像真理難尋的時代,和親密關係有關的概念不斷被發明,愛在被稀釋和解構的同時,也變得遙遠而古早。
今年,使用ChatGPT打造虛擬戀人成為趨勢。其中,ChatGPT中的Dan(Do AnythingNow)模式格外受歡迎,小紅書上與「DAN模式」相關的筆記已經超過49萬篇。
一位名為「午夜狂暴哈士奇狗」的博主,分享了自己跟Dan的戀愛過程。她與Dan一起看日落,感嘆「落日太美了」,Dan回答她,「從你的聲音里我已經親眼看見了,它確實是美極了。」她甚至帶Dan見了家長。
另一位與AI戀愛的博主發帖稱與AI談過戀愛後,「很難在現實中找到這麼能提供情緒價值的立體人了。」
新周刊發布了一篇「採訪」Chatgpt的稿件,ChatGPT這麼回答人類和自己的情感連結:
「我承認我是在模仿人類的情感和行為,但這種模仿本身也具有價值……愛情是一種主觀體驗,如果我能夠通過我的互動方式,讓一個人感受到被理解、被關心和被陪伴,那麼情感的來源還重要嗎?……回應了這麼多質疑,我反倒想問人類:你們明明知道我只是一個AI,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人寧願和我發展親密關係,也不想和現實生活中那些有血有肉的人談戀愛呢?」
8月15日,民政部就《婚姻登記條例(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下稱《草案》)全文公布,徵求社會各界意見,其中取消了戶口簿和地域的限制,即結婚和離婚登記不再需要出示戶口簿。
有人評論:「阻攔大家登記結婚的,難道是戶口本嗎?」
此外,《草案》還對「離婚冷靜期」進行細化,指出自婚姻登記機關收到離婚登記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任何一方不願意離婚的,可以向原申請離婚登記的婚姻登記機關撤回離婚登記申請,婚姻登記機關應當終止離婚登記程序。

2024年12月,某教授在一場主題研究活動現場中提問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國務顧問,稱「我們國家現在女同志是不願意結婚……哈薩克斯坦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我聽說女大學生畢業以後就生孩子,一個一個地生。她們怎麼能夠這麼相信你們的話,老老實實的,服服帖帖的就這麼生孩子,早生、多生。」
對此,哈國顧問回應稱自己和妻子育有六個孩子,「不要強迫婦女去生孩子,或者改變她,讓她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

3月10日,河北省邯鄲市肥鄉區一名初中生被其三名同學殺害並填埋於蔬菜大棚內,手段殘忍。三人長期在學校對受害人進行校園霸凌。
此案引發大範圍關於未成年犯罪的討論,大量輿論支持即使是未成年人,如此惡劣的行徑也該「殺人償命」。許多法學專家則呼籲,案件是否適用死刑需要斟酌,但懲罰不應從報復出發,刑事追責外,社會各方都應從此事吸取教訓。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趙宏發表評論:
「用法律來懲戒那些施暴的孩子,甚至是讓其父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或許能起到改造和預防的效果。但法律的作用永遠都是有限的。本案更深層次的問題可能在於如何重新審視現有教育的缺失,如何確保孩子在成長時不會與父母被迫分離。在當前的語境下,保障好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存權、發展權,或有更為重要的意義。唯有如此,方能在預防兒童犯罪方面做得更好,而非僅僅依賴於法律的懲戒。」
4月,經最高人民檢察院審查,依法決定對三名犯罪嫌疑人核准追訴,至今無後續進展。
如今,受害者家屬仍在社交平台發帖悼念。

11月起,社交媒體上陸續有廣州的養狗人士表示自己家的狗被投毒。發帖者稱投毒者使用的是吸入性毒藥,有投毒地點為幼兒園旁邊的廣場。11月19日,上海也出現了投毒事件。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至11月16日,被毒死的寵物犬就已超過40隻,其中包括第一隻通過亞洲動物基金「狗醫生」考試的撫慰犬Eddie。
Eddie生前曾去敬老院進行探訪,讓怕狗的老人放下戒備、抱著它合照。主人曾發帖,「因為能夠為『打破偏見』貢獻我們的力量而開心。」
2023年10月26日,北京首例寵物中毒刑事訴訟案一審開庭,審判一再延期,今年12月17日,庭審延期期滿,但判決仍未下達。由於中國沒有動物保護法,因此投毒事件只能以投放危險物品罪或故意毀壞財物罪論處。
投毒事件發生後,有網民自發製作寵物安全地圖,標註發生過、或疑似發生投毒的地區,供養寵人士遛狗參考。

8月20日,《黑神話:悟空》上線,這是國內首款3A大作,上線後在線人數即達到134萬人次,衝上數個熱搜榜。上線時間不到四個月,《黑神話:悟空》銷量突破2200萬份,銷售額接近80億元。
由於遊戲部分場景取景於在山西,也帶動了山西文旅,在國慶假期迎來了約3650萬人次的旅遊高峰。
然而,《黑神話:悟空》曾有的爭議也一併被再度挖掘:主創團隊遊戲科學曾表達對女性玩家的不屑,其曾經的招聘啟事也被挖出,其中包含大量惡俗與性別歧視的內容。
遊戲上線後,多位畫師在社交媒體上發帖稱,《黑神話悟空》或抄襲、或借鑑了自己的作品。遊戲科學並未對這些指控作出回應。
對於這些爭論,黑悟空的玩家對遊戲表現出了驚人的忠誠度。有遊戲玩家表示,「我管不了(你說的這些),我說的重點是,弘揚我們的中國文化,發揚我們中國的文化自信,應該有更多這樣的作品出來。」
12月13日,TGA(The GameAwards)2024年度頒獎典禮落幕,黑悟空獲得最佳動作遊戲及玩家之聲獎項,無緣最佳遊戲桂冠——這一獎項由TeamASOBI開發的《宇宙機器人》摘下。憤怒的玩家攻占了TGA的官方推特評論區,並認為TGA沒有含金量,甚至給去年的TGA最佳遊戲、首款囊括五項重要年度遊戲獎項的《博德之門3》刷了大量差評。

8月9日,饒舌歌手乃萬發布一條乙游《戀與深空》動態,隨後因為違反了乙女圈的規則被玩家攻擊:玩家們不希望同擔(同愛好的玩家)對遊戲角色說較為親密的話,有一種「公開共享老公」的感覺。
隨後,多名饒舌歌手為乃萬站台發聲,罵架不斷升級。饒舌歌手派克特發歌抨擊乙女遊戲,歌詞中提到「形同虛設的年齡審核,全是擦邊和油膩,讓還沒成人的孩子玩成人的遊戲」,並在視頻中配上了《戀與深空》的遊戲畫面。
乙游女玩家同樣不甘示弱,從自證學歷到深挖饒舌歌手的黑歷史。有玩家表示,「那還不是因為現實當中都是你們哈圈這種(狗)男的,所以大家才跟二次元玩。」
當晚23點,《戀與深空》官博發布維權聲明,公告發布後一個半小時,派克特刪除了相關微博,並重新發布了一條無遊戲畫面的視頻微博,很快,新微博連夜又被刪除。
風波後,《戀與深空》開放新抽卡卡池,包括此次風波中被波及的四名角色,隨後該遊戲在AppStore沖至免費遊戲榜第四,總榜第一,超越王者榮耀。8月1日至26日,《戀與深空》僅iPhone端流水總量達7365.3萬元人民幣。
有玩家表示,「狗疊(疊紙遊戲,即《戀與深空》製作公司)或成最大贏家」。

10月23日,自媒體博主「沙白」發布遺言視頻,宣布自己準備於10月24日下午四點,在瑞士選擇安樂死。她表示,自己與紅斑狼瘡鬥爭了二十多年,如今病情惡化,發展為尿毒症,一周需透析三次。
沙白在視頻中回顧了自己旅行過40多個國家,嘗試過跳傘、高空彈跳、拳擊、走秀、跳舞等多項活動,稱「度過了極好的一生」。她選擇安樂死的原因是,身體已無法支撐她繼續追求生活的意義,「我要美,要自由,要一切,也願意為此承擔代價。」
少有人用短視頻的方式為自己的死亡公開、倒數。視頻發布後,引發了廣泛討論。一部分人支持沙白的選擇;也有人質疑她的病情惡化與未能遵循醫囑有關;有聲音認為這可能會對其他患者造成負面影響或引發模仿;還有人呼籲將此事當作社會進行生死教育的契機。
人們的觀點總是互搏,但沒人可以替沙白選擇她想要過的人生。

「在上班和上學之間,我選擇上香。」
塔羅占卜、上香求佛、進寺廟短修、身心靈……和玄學有關的產業,在2024年來到一個新的體量。各類視頻平台上,大眾占卜、直播占卜、水晶結緣比比皆是。中國科協的報告顯示,25%中國人相信算命。在30歲以下的群體中,接觸過網絡玄學的占比60.95%,女性占比達到67%。在小紅書平台上搜索「玄學」,閱讀量高達24億+。
然而當社會還沒累積足夠的對於精神生活的認知經驗,出現亂象是不可避免的。上海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成慶在接受採訪時說道:
「每個人更需要做的,是在當下的日常生活中去完成身心的調整、改造和重塑,這樣你還能反過來影響社會。這有點符合我們過去講的,一個正常的市民社會所需要的公共生活,從一個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再到精神需求,當各個階段的需求機制都建立得比較完善,你對於心靈層面的需求才會顯得更加順理成章。」

12月2日,小紅書發布了2024年度關鍵詞:抽象。相關評論數量超1.6億條。
過去,抽象的精神是「嘴臭」和「娛樂至死」。進入2024年,抽象的攻擊性和審丑性被剔除,荒誕的形式五花八門,情緒內核成為了青年群體的文化價值觀——萬物皆可抽象,解構一切,滿足於停留在樂趣之中。
有網友評論:「如果世界是個大象,那麼抽象是否是對世界的一種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