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前5世紀,在南方的《吳越爭霸》如火如荼的時候,北方的「三家分晉」也緩緩拉開大幕。
自晉文公取得天下霸主地位以來,趙、魏、韓、范、中行、智等六卿逐漸侵占了晉國的軍政大權,成為事實上的晉國之主。三家分晉,便是這六個家族角逐出最後的勝利者,徹底瓜分晉國的政治遺產。
而六卿間的最終角逐,導火線是趙氏的分裂。
公元前501年,因為衛國背離晉國,齊國便以「助衛」的名義,討伐晉國的夷儀(河北邢台)。次年,晉國為了報復衛、齊兩國,又出兵包圍衛國首都,準備把衛國拉回自己的陣營,為伐齊鋪平道路。
此戰以後,衛國為了爭取晉國的諒解,進貢了五百家人口,暫時放到邯鄲。
那時,執掌晉國軍政大權的是趙簡子趙鞅,邯鄲是晉國邯鄲大夫趙午的世襲封地,而趙鞅的五世祖是輔佐晉文公的趙衰,趙午的五世祖是趙衰之兄趙夙。
也就是說,趙鞅和趙午是同宗同族的堂兄弟。
公元前497年,趙鞅命令趙午,把衛國進貢的五百家送到晉陽,自己直接管理。
既然邯鄲是趙午的世襲封地,趙午考慮問題的出發點,肯定是邯鄲的利弊,而不是晉國或趙氏的利弊。
趙午認為,邯鄲離晉國首都絳城較遠,中間又隔著一座太行山,交通非常不便。但邯鄲離衛國較近,同屬華北平原,理應共同進退。正因如此,衛國信任邯鄲,便把五百家放到邯鄲。
把這五百家送到晉陽,便是斷絕了邯鄲和衛國的關係。
為了不得罪趙鞅,同時挽救邯鄲和衛國的關係,趙午決定繞個圈子——侵略齊國,引起齊國出兵邯鄲,再以「避禍」的名義把五百家送到晉陽。
這樣一來,邯鄲和衛國的關係不受影響,趙鞅的命令也有了回復。
但問題是,趙鞅的初衷其實是破壞邯鄲和衛國的關係,防止邯鄲和衛國因共同利益勾結在一起,維護晉國的領土完整以及趙氏家族的團結。經過趙午的一番折騰,邯鄲和衛國的矛盾,事實上轉化成晉國和衛齊的矛盾、趙鞅和衛齊的矛盾。
可以說,趙午的做法,有了一絲分裂晉國、分裂趙氏的意味。
趙鞅查明事情的真相以後,大怒,下令召趙午回晉陽,隨即誅殺。
為了挽回事態,消弭晉國、趙氏和邯鄲的矛盾,趙鞅命人通知邯鄲,允許他們任意擁立趙午的繼承人,晉國和趙氏都不做干涉。
趙鞅處理問題的手段有些欠妥,但從政治的層面來看,大方向是沒有問題的。但在邯鄲看來,你趙鞅隨意殺人,一句話又想輕鬆揭過,想的太美了吧?
於是,趙午之子趙稷、趙午的家臣涉賓直接舉兵起事,以邯鄲叛晉國、叛趙氏。
以一城叛一國、以一家叛一族,在春秋時期非常罕見。但他們既然敢這麼做,肯定是有資本的。
什麼資本呢?
用血緣維繫的政治勢力。
晉國六卿世代聯姻,各種關係盤根錯節,趙午的舅舅便是荀寅,荀寅的親家即范吉射——「邯鄲午,荀寅之甥也。荀寅,范吉射之姻也,而相與睦。」
荀寅是中行氏的宗主,范吉射是范氏的宗主。
換句話說,邯鄲的背後是中行氏和范氏。
姻親關係決定了荀寅、范吉射和邯鄲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晉國無力向外開拓導致晉國出現存量競爭,又決定了荀寅、范吉射想擴大利益,就要兼併其他家族。
在這樣背景下,邯鄲反叛以後,他們兩家堅決站在邯鄲一邊,準備打倒趙鞅瓜分趙氏,進而重新洗牌晉國的政治格局。
同年7月,荀寅和范吉射便起兵討伐趙鞅,響應邯鄲的叛亂。
其實在他們起兵之前,趙鞅的家臣董安於,已經得到消息了,建議趙鞅提前準備,先下手為強。
但趙鞅拒絕了。
因為晉國有一項政治正確,或者說所有人都遵循的政治秩序,那就是「始禍者死」——首先發動叛亂的人,便是破壞晉國和平的公敵,被動防禦的人天然擁有道德制高點,不論做什麼都能得到諒解。
於是,趙鞅明知道荀寅和范吉射要起兵,但就是不為所動,他寧願損失一部分力量,也要贏得道德制高點,然後依靠大義名分,後發制人。
就這樣,荀寅和范吉射起兵之後,趙鞅便一步一步的撤往晉陽。
而這個決定,成為日後趙鞅回歸絳城的重要籌碼。
2
既然荀寅和范吉射站在邯鄲一邊,那誰站在趙鞅一邊呢?
其實,趙氏在晉國深耕二百年,樹大根深,沒人希望趙氏繼續壯大,但這並不妨礙其他家族和荀寅、范吉射有矛盾。
《春秋左傳》裡寫道——「范皋夷無寵於范吉射,而欲為亂於范氏。梁嬰父嬖於知文子,文子欲以為卿。韓簡子與中行文子相惡,魏襄子亦與范昭子相惡。」
范皋夷是范吉射的庶子,無寵。
知文子,即智文子荀躒,智氏宗主。
梁嬰父是晉國大夫,荀躒的政治黨羽。
韓簡子,即韓氏宗主韓不信。
中行文子,即中行氏宗主荀寅。
魏襄子,即魏氏宗主魏曼多。
范昭子,即范氏宗主范吉射。
這段話非常簡單,但透露出三個意思——
范皋夷做為范吉射的庶子,不受寵愛,要想繼承范氏的家業,他就必須打倒親生父親范吉射及其嫡子。
荀躒為壯大智氏的勢力,便想推薦他的黨羽梁嬰父做晉國六卿之一。要想名正言順的實現這個目的,荀躒和梁嬰父就必須立大功。
韓不信和荀寅有矛盾、魏曼多和范吉射有矛盾,儘管他們不願意站在趙鞅一邊,但非常願意藉此機會,打倒荀寅和范吉射。
在這樣的背景下,五人便因共同的利益聯合起來,站在荀寅、范吉射的對立面,為逃往晉陽的趙鞅,爭取到難得的休整時間。
而在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人,便是智文子——荀躒。
為了獲得足夠的大義名分,荀躒向晉定公說:「君命大臣,始禍者死,載書在河。今三臣始禍,而獨逐鞅,刑已不鈞矣。請皆逐之」——晉國的政治正確是發動叛亂者死,現在邯鄲、中行氏、范氏發動叛亂,卻只驅逐趙鞅,非常不公平。唯有驅逐三家,才能維護晉國的政治秩序。
晉定公已經無權無勢,能說什麼呢?你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吧。
至此,撤往晉陽的趙鞅,便和智、韓、魏三家間接的達成統一戰線。
11月,荀躒、韓不信、魏曼多統兵討伐荀寅、范吉射,並把晉定公安置到軍中,搞了一出春秋版的「奉天子以討不臣」。結果,他們浩浩蕩蕩的去,丟盔棄甲的回,戰敗了。
此戰的勝利,給了荀寅和范吉射極大的信心,決定盡起大軍,討伐晉定公。
明明是其他三家出兵,他們兩人卻把矛頭對準晉定公,目的,應該是奪取晉定公,再以晉定公的名義發布討伐命令,得到大義名分,反向來一出「奉天子以討不臣。」
見他們兩人準備這麼做,從齊國逃亡而來的高疆極力反對,說討伐國君是沒人支持的,我就深受其害,與其做這種違背人心的事,不如利用智、魏、韓的矛盾,各個擊破,到那時國君就是最大的戰利品,事後怎麼寫總結報告,都隨你們的意——
「二子將伐公。齊高疆曰:三折肱知為良醫。唯伐君為不可,民弗與也。我以伐君在此矣。三家未睦,可盡克也。克之,君將誰與?若先伐君,是使睦也。」
但荀寅和范吉射被勝利沖昏了頭腦,根本不聽高疆的勸諫,隨即起兵討伐晉定公。
果然,晉國首都絳城的人民聽說荀寅和范吉射討伐國君,都把他們視為晉國的叛臣,紛紛揭竿而起保衛晉定公,並出城擊敗荀寅和范吉射的大軍。而見到兩人戰敗,荀躒、韓不信、魏曼多感覺反敗為勝的戰機已經到了,立即統兵追擊,連戰連勝。
荀寅和范吉射沒有容身之地,被迫逃往朝歌(河南淇縣),而趙鞅自晉陽回到絳城,和晉定公舉行會盟,重掌晉國軍政大權。
此後六年,晉國不斷的發動平叛戰爭。
儘管齊、魯、衛、宋、鄭、中山等諸侯國甚至是周朝,都捲入晉國的內亂,而且都出人出物的資助荀寅和范吉射,但晉國憑藉強悍的國力屢戰屢勝,終於在公元前492年10月,趙鞅統兵攻破朝歌,次年9月又攻破邯鄲,荀寅和范吉射逃往齊國,趙稷逃往臨城(河北臨城),後來下落不明。
為了報復各諸侯國支持兩家、分裂晉國的行為,平定叛亂以後,晉國又連年出兵伐衛、伐中山、伐齊,讓各諸侯國飽嘗春秋第一大國的鐵拳。
做為這一系列戰爭的統帥,趙鞅,建立了赫赫無雙的功業。
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北上黃池會盟,試圖取得天下霸主的地位。趙鞅又輔佐晉定公參與會盟,並利用吳國出現內亂、吳王夫差著急回國的心理,一再拖延歃血的日期,為晉國爭取主動權。
經過一番心理戰術,晉定公得到第一個歃血的權力,晉國又一次成為名義上的天下霸主。
可以說,晉國復興,趙鞅是有大功的。
到了這個時候,中行氏和范氏做為晉國的叛臣家族,已經有了濃濃的政治污點,再也不可能回到晉國權臣的第一梯隊。而喪失權力的政治家族,日後的命運,必然是被其他家族兼併。
晉國六卿,至此削減為智、趙、魏、韓等四卿。
造成這樣的結果,最重要的轉折點,便是智文子荀躒決定擁護晉定公,中行文子荀寅、范昭子范吉射決定討伐晉定公。
一念之差,家族的百年經營化為烏有,自此人妖殊途。
至於范皋夷,不過是背叛家族、背叛父親的庶子,又有誰在乎呢?
3
儘管趙鞅重掌晉國的軍政大權,但晉國四卿的紛爭,仍然在繼續。
韓氏歷來是趙氏的追隨者,魏氏始祖是晉文公時的猛將,從來沒有執掌晉國國政,缺乏政治威望,所以此後能和趙氏爭鋒的,唯有聯絡其他家族擁護晉定公、擊敗荀寅和范吉射的智氏宗主荀躒。
早在擊敗荀寅和范吉射的時候,韓不信和魏曼多就提議召趙鞅回朝——「韓、魏以趙氏為請」,值得注意的是,智氏的荀躒,沒有參與這一行動。
等趙鞅回到絳城,梁嬰父準備挑起新一輪的政治鬥爭,便和荀躒說道:「不殺安於,使終為政於趙氏,趙氏必得晉國,何以其先發難也討於趙氏?」
安於,即董安於。
梁嬰父的意思是,不殺董安於,晉國遲早是趙氏的,不如現在以董安於為藉口,趁機討伐趙氏?
梁嬰父重提董安於,目的是什麼?
目的是借董安於的手,斬趙鞅的首。
因為按照梁嬰父的邏輯,董安於明明知道荀寅和范吉射起兵的消息,卻不向國家檢舉揭發,簡直是晉國內亂的罪人。既然董安於是晉國的罪人,那趙鞅做為董安於的家主,豈不是更大的罪人?
這樣一來,討伐趙氏就名正言順了。
聽到梁嬰父的話,荀躒不問是非,直接向趙鞅問責:「范、中行氏雖信為亂,安於則發之,是安於與謀亂也。晉國有命,始禍者死。二子既伏其罪也矣,敢以告」——荀寅和范吉射起兵的消息,董安於竟然能提前知道,你敢說他沒有參與其中?現在荀寅和范吉射伏罪了,董安於怎麼辦,你自己定。
荀躒的話,可謂是殺人誅心。
如果趙鞅要保董安於,卻又拿不出董安於沒有參與叛亂的證據,那就要接受荀躒的問責,讓「討伐趙氏」名正言順。
如果趙鞅不保董安於,便相當於親手誅殺董安於,那以後誰還願意追隨趙鞅,為趙氏的基業做貢獻?
不論怎麼選,都有無窮的弊端。
從以上兩件事來看,荀躒既不希望趙鞅回朝,也不希望趙氏延續下去,兩次出手,都是不見血的殺招。
趙氏和智氏,自此有了無法化解的政治矛盾。
荀躒是老謀深算的政治家,但從趙鞅之前的作風就能看出,趙鞅同樣不是善與之輩。
面對咄咄逼人的荀躒,趙鞅只能兩權相害取其輕,選擇了退讓——
將欲取之,必先與之。讓咄咄逼人的荀躒高歌猛進,藏於幕後的趙鞅默默經營,一旦時機到來,便一擊必殺絕不留情。
既然趙鞅選擇退讓,董安於就必須死。哪怕背負誅殺家臣的惡名,損害苦心經營的名望,董安於也必須死,否則就不能給荀躒一個交代,趙氏就無法真正安全。
於是,趙鞅把荀躒的話轉告董安於,但不表明自己的態度。
董安於非常聰明,立即明白了趙鞅的意思,回家就自縊身亡。隨後,趙鞅把董安於的屍體放到絳城中心,讓整個晉國的人都知道,他趙鞅誅殺了自己的家臣。
趙鞅的做法,屬於自毀名望,從此以後,趙鞅唯一能做的是鞏固自己的地位、鞏固趙氏的地位,吞併整個晉國是絕無可能的。
而見到董安於的屍體,荀躒便明白了趙鞅的意思,選擇與趙鞅和解——「知伯從趙孟盟。」
總的來說,政治功績方面,趙鞅是勝利者,荀躒處於下風,權力鬥爭方面,荀躒是勝利者,趙鞅處於下風。
此後數十年,儘管趙鞅建立了赫赫功業,但趙氏家族是逐漸隱退的,智氏則憑藉政治鬥爭的勝利,開啟了高歌猛進的輝煌歲月,逐漸從晉國六卿的落魄家族,成為晉國四卿的最強家族。
4
趙鞅和荀躒的爭鋒博弈,可以說是互有勝負,而他們的政治繼承人,也都繼承了他們的政治風格。
趙鞅的嫡長子是伯魯,幼子是無恤。
在決定誰做繼承人以前,趙鞅準備了兩支寫滿訓誡辭句的竹簡,分給他們兩人,然後就不管了。再過三年,趙鞅突然問起,結果伯魯的竹簡已經丟失,無恤的竹簡仍在,並能熟練背誦竹簡上的訓誡辭句。
對於無恤的做法,趙鞅非常滿意,正式決定立無恤為趙氏繼承人。
《資治通鑑》裡說:「於是簡子以無恤為賢,立以為後」,但我覺得,無恤能隨身攜帶竹簡整整三年時間,說明他是一個謹慎的人,而謹慎正是趙氏需要的。所以趙鞅選無恤做繼承人,不是因為他能背誦訓誡辭句,而是因為他的謹慎風格。
趙氏宗主趙無恤,史稱趙襄子。
荀躒的繼承人是荀申,史稱智宣子,荀申的繼承人是荀瑤,史稱智襄子。
荀躒為什麼選荀申,史料沒有明確記載,我們不得而知,但荀申選荀瑤,《資治通鑑》開篇就說了,看中的是五個優點——美髯長大、射御足力、伎藝畢給、巧文辯惠、強毅果敢。
總而言之,荀瑤是相貌堂堂、文武雙全、能言善辯、多才多藝的人,唯一的缺點是「不仁」,但荀申認為不重要,直接無視了。
可以說,荀瑤能做智氏的繼承人,說明智氏把全部希望都寄託到荀瑤的身上,希望用他的聰明才智,帶領智氏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公元前463年,趙無恤和荀瑤爆發了第一次較量。
那年,荀瑤統帥晉軍伐鄭,鄭軍稍微抵抗一番,便退入新鄭,憑藉城牆拒守。
要破新鄭,便要攻破城門,於是在某次攻城的時候,荀瑤招來隨軍出征的趙無恤,命令道:「入之」——上吧,把新鄭的城門打下來。
荀瑤的命令,明顯是讓趙無恤送死,所以趙無恤拒絕攻打城門,說了一句:「主在此」——你是主子,應該勇冠三軍,還是你去吧。
見趙無恤反駁自己的命令,荀瑤大怒,罵道:「惡而無勇,何以為子」——你長相醜陋,到了戰場又沒有勇氣作戰,有什麼資格做趙氏的繼承人啊?
趙無恤不卑不亢的答道:「以能忍恥,庶無害趙宗乎」——我做趙氏的繼承人,無非是因為我能忍罷了,不惹事,就不會危害趙氏。
簡簡單單的四句話,完全暴露了趙無恤和荀瑤的處事風格,而這兩種不同的風格,決定了趙氏和智氏的最終勝負。
5
智氏的勢力強盛,荀瑤的能力卓越,這兩者,逐漸推著荀瑤成為執掌晉國軍政大權的權臣,即所謂的「智襄子為政。」
如果說智氏強盛和能力卓越,助長了荀瑤的驕狂作風,那麼手握晉國權柄,進一步把荀瑤的性格缺陷無限放大,導致他成了一個無法無天、慾壑難填的人。
在這樣的背景下,荀瑤開始不擇手段的發展智氏,削弱趙魏韓三家。
荀瑤的第一個目標是韓氏,具體做法是伸手向韓康子韓虎要地。
這麼做,荀瑤有兩個目的——其一是增加土地和人口,壯大智氏的勢力,其二是試探趙、魏、韓三家的態度,看看他們是否願意低頭,做智氏臣子。
晉國六卿執政的時候,雖然有的家族非常強勢,有的家族偶爾落寞,但總體能保持互相制衡的態勢,從來沒有哪個執政權臣,敢向另外一個家族伸手要地。荀瑤的做法,事實上打破了晉國的潛規則。
於是,韓虎非常抗拒,不想給。
但段規建議韓虎,不僅要給地,給的還要足夠多、足夠大——「智伯好利而愎,不與,將伐我,不如與之。彼狃於得地,必請於他人。他人不與,必向之以兵,然後我得免於患而待事之變矣。」
什麼意思呢?
段規的意思是,如果韓氏不給地,荀瑤便要出兵討伐韓氏,得不償失啊。不如滿足荀瑤的欲望,進一步激化他的野心,那麼他必然向魏氏和趙氏要地。等到三家都不滿的時候,荀瑤便激起眾怒,到時候三家一擁而上,完全可以消滅荀瑤,瓜分智氏。
段規是什麼人?
他是鄭莊公的弟弟、《鄭伯克段於鄢》男二號共叔段的後裔。
可以說,段規提出這樣的建議,那是深度總結了祖上的失敗原因,得出的歷史經驗教訓啊,百分百做到了歷史照進現實。
於是,韓虎聽了段規的建議,把一座萬戶人口的大城給了荀瑤——「使使者致萬家之邑於智伯。」
荀瑤得到韓氏的地,非常滿意,然後又伸手向魏桓子魏駒要地。
和韓虎一樣,魏駒也不想給。
但魏相任章和段規一樣,覺得一定要滿足荀瑤的欲望,受害者群體越龐大,荀瑤的群眾基礎越薄弱,等到力量對比反轉之時,就是荀瑤授首之日——「主不如與之,以驕智伯,然後可以擇交而圖智氏矣,奈何獨以吾為智氏質乎?」
魏駒聽完,便和韓虎一樣,給了荀瑤一座萬邑之家的大城。
兩次伸手要地,兩次都得到滿足,可能荀瑤認為,韓、魏兩家已經向智氏臣服,那麼下一步便是向趙氏要地,逼趙氏臣服。如果趙氏不從,便集合智、韓、魏三家的力量,討伐趙氏。
於是,荀瑤開口向趙無恤要地,而且指明要蔡縣、皋狼縣。
蔡縣,即藺縣。
蔡縣、皋狼縣在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附近,而魏氏的都城在安邑(山西運城),趙氏重鎮在晉陽(山西太原),韓氏的都城在平陽(山西臨汾)。如果荀瑤得到蔡縣和皋狼縣,趙氏和韓氏、魏氏就被分割開了,荀瑤完全可以憑藉智氏的強悍實力,各個擊破。
荀瑤要蔡縣和皋狼縣,一定是刻意為之的。
蔡縣和皋狼縣做為趙、魏、韓三家的戰略樞紐,地位有多麼重要,趙無恤是非常清楚的,所以趙無恤直接拒絕荀瑤。
趙無恤拒絕給地,荀瑤有了藉口,便出兵伐趙。
荀瑤來攻,趙無恤就跑到晉陽,準備利用晉陽「政通人和」的條件堅守,等待事情出現變化。
隨後,荀瑤統帥智、韓、魏三家兵馬抵達晉陽,並掘開汾河倒灌,晉陽城牆只有六尺露出水面,荀瑤再堅持一段時間,晉陽就破了。
但就在這個勝利在望的關鍵時刻,荀瑤犯了一個致命錯誤——荀瑤和韓虎、魏駒乘船巡視晉陽外圍的時候,隨口說了一句「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國也。」
當初伸手要地的時候,韓虎和魏駒就不滿意,給地也不是臣服,而是希望捧殺荀瑤,再等待機會消滅荀瑤。但因為家族實力的限制,他們都不敢做反抗荀瑤的第一人,甚至在潛意識裡,他們可能仍然抱有僥倖,寄希望於荀瑤不要徹底消滅他們。
現在聽到荀瑤的這句話,韓虎和魏駒的神經瞬間緊繃,立即想到平陽緊鄰絳水,安邑緊鄰汾河,荀瑤能掘開汾河倒灌晉陽,下一次豈不是可以掘開絳水倒灌平陽、掘開汾河倒灌安邑?
想到這裡,韓虎和魏駒徹底絕望了,隨即,他們的腦海中同時萌發了一個想法——
既然退無可退,那就戰!
和趙無恤的晉陽兵馬裡應外合,共同消滅荀瑤,一直打到完全勝利為止!
生死、成敗、榮辱,在此一舉!
就這樣,荀瑤的一句話,徹底幫韓虎和魏駒下定決心,把趙、魏、韓三家逼到同一條戰線上。
韓虎、魏駒要和趙無恤合作,但有一座城牆阻隔,無法直接建立聯繫,怎麼辦呢?
這個時候,一個關鍵人物出現了——張孟談。
趙無恤退到晉陽,目的就是用空間換時間,等待戰局出現變化。而那個唯一可能出現的變化,便是韓虎和魏駒轉變態度,和趙無恤一起夾擊荀瑤。
趙無恤判斷,韓虎和魏駒一直被荀瑤欺辱,趙氏滅亡等於削弱他們的潛在同盟,這是他們不願意看到的。如果仍有退路,他們未必願意破釜沉舟,但現在晉陽即將陷落,韓虎和魏駒就必須做出最後的決定。
也就是說,晉陽陷落前夕,是趙無恤和韓虎、魏駒談判的最佳時機。
於是,趙無恤命張孟談悄悄出城,約見韓虎和魏駒,說道:「臣聞唇亡則齒寒。今智伯帥韓、魏以攻趙,趙亡則韓、魏為之次矣。」
韓虎和魏駒說,我們知道啊,但如果謀劃泄露,荀瑤會立即殺我們的。
這是一句試探性的話。
因為韓虎和魏駒無法確定張孟談的身份——張孟談是願意為趙氏犧牲的忠臣,還是賣主求榮的小人?所以韓虎和魏駒說了一句模稜兩可的話,既不拒絕,也不同意,等待張孟談給出解釋。
韓虎和魏駒的意思,張孟談聽懂了,於是他說道:「謀出二子之口,入臣之耳,何傷也」——這件事只有我們三人知道,儘管放心。
言外之意是,如果我被荀瑤抓了,寧可自盡,也不會吐露一個字。
聽到張孟談的保證,韓虎和魏駒選擇相信,然後和張孟談約定了出兵日期。
等到了約定的出兵日期,趙無恤命人悄悄出城掘開河堤,汾河水瞬間倒灌荀瑤的軍營,隨後,趙無恤親統趙軍衝擊荀瑤大營,韓虎和魏駒指揮韓、魏軍左右夾擊,荀瑤統帥的智軍兵敗如山倒,大敗而逃。
但趙無恤、韓虎、魏駒根本不給荀瑤喘息之機,不做休整便開始追殺荀瑤的敗軍,直到誅殺荀瑤、屠滅智氏為止——
「大敗智伯之眾,遂殺智伯,盡滅智氏之族。」
至此,趙氏隱忍數十年,一舉實現了絕地反殺,贏得晉國政治鬥爭的最終勝利。曾經威名赫赫的晉國六卿,也只剩下趙、魏、韓三家。
6
智氏族滅以後,智氏的城池、田地、人口都被趙、魏、韓瓜分,三家的實力膨脹到史無前例的程度,《史記·韓世家》裡寫道:「康子與趙襄子、魏桓子共敗智伯,分其地,地益大,大於諸侯。」
韓氏是晉國三卿中實力較弱的,就這,韓氏的地都大於普通諸侯,可想而知,魏氏和趙氏的地有多大。
這就意味著,晉國三卿的野蠻生長階段結束了,開始進入成熟階段。而在一個組織的成熟階段,任何動作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所以做事要考慮方方面面,絕不能孟浪。
對於晉國三卿來說,與其繼續付出巨大的成本互相兼併,不如鞏固勝利果實,並爭取法律的承認,把桌子下面的東西拿到檯面上來,光明正大的行走世間。
在這樣的背景下,倖存下來的晉國三卿,便沒有爆發更大規模的政治鬥爭。
此後數十年,趙、魏、韓三家的根基越來越深厚,晉國境內再也沒有挑戰者,就連晉國國君僅有的土地,也被三家瓜分殆盡。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頒布詔書,任命晉國的趙籍、魏斯、韓虔為諸侯。
魏斯是魏桓子魏駒之孫,史稱魏文侯。
韓虔是韓康子韓虎之孫,史稱韓景侯。
趙籍是趙襄子趙無恤的侄曾孫,史稱趙烈侯。
原本趙無恤有五子,但他覺得兄長趙伯魯是嫡長子,本來應該做趙氏繼承人,只是因為自己有「謹慎」的性格,才被父親趙鞅選中。現在智氏族滅,趙氏不再有滅族之災,那麼謹慎便無用了,趙氏應該還給兄長趙伯魯一系。
於是,趙無恤在臨終前,把趙氏宗主的位置傳給趙伯魯之孫趙浣,趙浣又傳給趙籍,接受周威烈王的冊封。
有大功而不貪權,無論能力還是人品,趙無恤都對得起趙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