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EV :彎道超車後 賣給誰?

停靠在港口的中國產電動車(路透社圖片)

在1月7-11日由美國消費者技術協會(Consumer Technology Association)主辦的消費電子展上,來自中國的最新電動車款受到矚目。但這些電動車不僅面臨歐美等主要市場的關稅限制,在國內也遭遇激烈的價格競爭,外界紛紛議論中國電動車過剩產能何去何從的問題。

2025年消費電子展(CES)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展示全球首個太陽能三輪電動車Aptera,以及預計2026年於北美發布的本田0系列電動轎車和SUV,還有本田與索尼合資的Afeela系列。吸引行業專家注意的還包括中國吉利汽車旗下的品牌極氪(Zeekr)001 FR,被電動車媒體InsideEVs編輯喬治(Patrick George)形容為「一台帶輪的超級計算機」,「不是現在能在美國買到的任何車型」。

但據路透社報導,中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China Passenger Car Association)秘書長崔東樹上周四表示,2025年中國電動車出口恐將從2024年的24.3%滑落到「零增長」。1月13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CAAM)的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制電動車出口下降10.4%,混合動力汽車出口則增加190%。

崔東樹進一步指出,2024年超過200款車型降價,而2023年只有148款。同時,讓外界訝異的是2024年12月中旬,中國電動車新品牌「極越」,在科技巨頭百度和車廠吉利的加持下,仍難逃在推出第2款車型後宣布大規模裁員。

在電動車出口面臨逆風的劣勢下,仰賴國內銷售創造利潤的壓力劇增。外界關注,隨著針對國內市場刺激需求引發的價格戰,接下來行業是否面臨淘汰和洗牌的局面。

諮詢公司中國汽車洞察(Sino Auto Insights)創辦人塗樂告訴本台,「價格戰當然可能會讓部分公司陷入困境,但比亞迪和特斯拉的表現似乎都還不錯。因此,我認為應該以不同的方式解釋這一現象」。

美國智庫亞洲社會政策研究院中國分析中心研究員李其(Lizzi C. Lee)以文字回複本台採訪時表示,電動車業仍將是中國工業政策的基石,藉此推動創新、就業和國家綠色轉型。只是,該產業面臨兩大挑戰:「低效的市場飽和(通常簡化為「產能過剩」),以及日益加劇的地緣政治和監管阻力」。

2024年,除了歐美和加拿大以中國政府補貼導致不公平競爭為由,祭出高額關稅抵制中國制電動車外,開發中國家比如巴西、泰國和巴基斯坦也採取反傾銷調查等措施先發制人,以保護當地市場免受中國進口產品的湧入。

中國生產的一款電動車(路透社圖片)

專家預期中國政府限制產量整合電動車業

根據乘聯會的數據,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包括純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的銷量接近1100萬輛,比去年增長超過40%,幾乎占據汽車總銷量的一半(47.2%)。

李其認為,儘管中國電動車業沒有面臨危機,但將進入一段重新調整的時期。她預期,中國政府將仿效過去對太陽能電池板行業的做法,和領軍企業達成協議限制產量,以期穩定市場,包括淘汰實力較弱的參與者,優化資源配置。

而在私營部門方面,李其表示,激烈的競爭將促使領先的電動車商加大創新力度,「可能專注於提高能量密度(energy density)、開發自動駕駛技術以及擴大電池回收規模,以便脫穎而出並降低成本」。而這也可能刺激其他新興行業的發展,例如結合電池和無人機製造的低空(飛行活動)經濟。

不過,李其提醒,上述做法能否有效落實,或是創造就業,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2025年中國汽車銷量仍將持續增長,從2024年的4.5%增加到4.7%。但電動車和混合動力汽車在內的新能源汽車占比則將從2024年的35.5%下降至2025年的24.4%。

李其認為,中國電動車業進行整合,短期內可能導致失業人口增加,但長期來看,可能隨著企業擴張和對綠色技術的投資,出現新的高價值機會。

根據中國工信部發布的《製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預計到2025年,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人才需求將達到120萬人,但人才缺口可能高達103萬人,其中約80%的需求來自汽車售後服務,而新能源汽車維修工的缺口則不足10萬人。

在地緣政治上方面,中國政府的補貼政策正成為其他國家限制中國電動車的理由。2024年10月,歐盟對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徵收額外關稅。作為回應,北京對從歐盟進口的白蘭地徵收臨時關稅。上個月,中國政府表示,因案情複雜,決定對白蘭地進行的反傾銷調查,延長3個月到2025年4月5日。

中國電動車的生產和銷售受到政府強力支持,一台最低售價可至1.2萬美元。根據乘車會數據,2024年售出的新能源汽車中,60%受益於政府以舊換新的支持計劃;據路透社報導,在中國,購買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最高可達2800美元。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2024年特斯拉在中國的銷量下降1%,而比亞迪則以41%的增長彌補了這一差距。

中國商務部在1月9日發布長達20頁的報告,指責歐盟《外國補貼條例》(FSR)歧視中國企業,構成貿易和投資壁壘。據法新社報導,報告認為,FSR的標準過於模糊,且程序不透明,造成「巨大的不確定性」,迫使中國企業放棄或縮減項目,損失超過150億元人民幣。

西方汽車製造商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而中國對燃油車需求的下降也嚴重打擊大眾和日產等國際汽車製造商。據《新聞周刊》(Newsweek)報導,大眾汽車執行長奧博穆(Oliver Blume)便曾在2024年5月北京車展期間表示,中國市場已成他們的「健身中心」,必須更加努力、更快地工作才能跟上。

2024年10月7日,美國貿易代表戴琪聲明,肯定歐盟對中國制電動車徵收反補貼稅的決定,認為這是捍衛歐洲工業及其工人利益的重要第一步。聲明指出,美國和歐盟通過雙邊貿易和技術理事會(Trade and Technology Counci)的全球貿易挑戰工作組,以及七國集團、大型民用航空器工作組和全球可持續鋼鋁協議(Global Arrangement on Sustainable Steel and Aluminum)等場域合作,共同應對中國的非市場工業政策。

1月14日,在即將下台之際,拜登政府宣布將完成制定相關法規,禁止連網的中國制汽車進入美國。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115/2160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