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洛西訪台期間,也曾一度被質疑是否是因為他在台灣有商業利益。相關的指控都可能引起美國民眾對其政治人物對盟友支持背後的動機的質疑。(圖片摘自總統府網站)
根據近期NBC報導,FBI在今年秋天向美國國會議員進行秘密簡報,指中共可能透過製造假消息,抹黑他們收取台灣「賄款」才採取抗中挺台立場。
儘管這些簡報的「防禦性」性質暗示中國的可能抹黑尚未發起,但在華語資訊環境中相關的抹黑在過去幾年已經屢見不鮮。中共官方媒體如新華社曾批評民進黨花費鉅資在美國進行政治遊說,以尋求美國「反華政客」的支持。人民政協報更曾羅列民進黨當局的「收買式外宣」四大套路,包括「收買多國反華議員」、「收買海外智庫等學術機構和學者」、「收買政府官員」、以及「收買海外媒體登廣告增加所謂國際能見度」。
台灣遊說工作的歷史脈絡
台灣政府聘用公關公司在華府進行遊說或者對美國智庫的資助活動,已經行之有年且司空見慣。例如台灣的國民黨政府在1970年代每年就耗費上百萬美元聘請貝隆(Sidney Baron)等公關人士在美國進行政界遊說。1980年國民黨也被爆出聘請親近雷根的漢納福(Peter Hannaford)以尋求恢復美國與台灣之間的外交關係。1990年代李登輝總統聘請卡西迪公司(Cassidy& Associates)在華府進行遊說,使其成功在1995年獲得美國政界支持取得訪美簽證。2000年民進黨陳水扁上台後,也聘請了與共和黨友好的BGR Group(Barbour, Griffith& Rogers)等公司在華府進行公關活動。
各國在美國進行公關活動以求影響美國政策,在美國是司空見慣且已經透過「外國代理人登記法」(Foreign Agents Registration Act,FARA)制度化管制的外交活動。中國同樣耗費大量金錢在對外遊說。台灣更需要透過這些工作以面對國際環境的挑戰並鞏固美國支持。然而上述中共官媒的敘事卻試圖將台灣的這些外交努力貶為台灣政府為了執政黨或美方利益而浪費台灣民眾納稅錢。這些敘事在民進黨重返執政後就不斷出現,特別是在台美關係出現進展突破時便會被提出,以質疑美國對台並未如民進黨當局說的「堅若磐石」。甚至會指涉美方人士挺台是「拿錢辦事」而非真心挺台。
中國外宣說法:台灣出錢換取美國支持
中共敘事中常指出美國推出支持台灣的政策背後,實則是台灣政府花費大筆經費聘請美國公關公司以遊說美國政治人物。中國官媒如中央電視台就指台灣的駐美代表處聘請「帝國諮詢集團」(Empire Consulting Group,ECG)等公司,以推動台灣加入印太經濟框架(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IPEF)。美國國會「台灣連線」(Taiwan Caucus)成員也同樣被指控收取贊助以為台灣發聲。
美國國會議員訪台也是這些敘事的常見攻擊對象。中國官媒指控台灣連線成員收取台灣方面的資助才敦促美國總統拜登在2022年5月的亞洲行時可順道造訪台灣。2022年8月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後,參議員馬基(Ed Markey)率團訪台。當時人民日報海外版批評美國議員熱衷訪台是因為和民進黨當局的「利益輸送」。
2024年2月台灣與中國爆發海上衝突時,眾議員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主席蓋拉格(Mike Gallagher)率團訪台。中國媒體批評蓋拉格等政治人物是民進黨「花錢買來的救兵」,是為了和台灣當局建立長期利益輸送關係。
中國批評眾議院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主席蓋拉格(Mike Gallagher)是民進黨「花錢買來的救兵」。(圖片摘自總統府網站)
中國媒體也指台灣透過資助美國智庫,以在美國鼓吹「中國威脅」論以及友台氣氛。例如華府智庫「2049計劃研究所」(Project2049 Institute)就被中國媒體質疑從民進黨政府取得大筆捐款,以支持該智庫提出對中強硬言論。2023年蔡英文過境美國時獲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頒贈「全球領導力獎」(Global Leadership Award),也被中國媒體質疑是台灣政府透過捐贈該智庫大筆資金所換來。
美國政治人物訪台:價值還是商機?
中國官媒經常將美國政治人物訪台與他們的私人商業利益連結。例如2022年前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訪台,被中國媒體環球時報指是為私人基金公司來台投資遊說。2022年4月參議員葛萊姆(Lindsey Graham)率團訪台,也被指是為了要求台灣政府購買波音客機。
美國政治人物訪台更常被中國媒體影射的,是為了美國軍火商生意做說客。2021年前參議員陶德(Chris Dodd)率團訪台,就被影射與美國售台M109A6自走炮有關。參議員柯寧(John Cornyn)及有國防工業背景的前國防部長艾斯培(Mark Esper)率團訪台,被解讀為是為了兜售軍火。2023年時任眾議院議長的麥卡錫(Kevin McCarthy)傳出訪台傳聞,也被質疑會為了美國軍火商遊說台灣購買昂貴軍火。
2023年時任眾議院議長的麥卡錫(Kevin McCarthy)傳出訪台傳聞,被質疑會為了美國軍火商遊說台灣購買昂貴軍火。(美聯社)
上述幾種論述,從前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此一事件都可見到。在2022年裴洛西被邀請訪台時,中國媒體指民進黨多年來花費台灣民眾納稅錢,以換取裴洛西與民進黨籍正副總統蔡英文及賴清德對談。裴洛西訪台後,中央電視台也指民進黨聘請公關公司遊說裴洛西訪台。此外,中共黨媒光明日報也指裴洛西訪台是為了造成兩岸危機,為他所協助通過的「晶片與科學法案」( CHIPS and Science Act)賦予正當性,因為該法案補助而獲利的美國半導體廠商也可以政治獻金回報裴洛西。
助長中共大外宣的聲音
中國媒體除了直接批評台灣當局及美國政治人物,也會引用知名或不知名人士。這些報導通常會「引用」台灣網友或者台灣評論人看法,形塑「以台批台」形勢。例如每當有美國政要訪台消息,即有中國媒體「引用」台灣網友說法指美國政客來台收錢。
如中共喉舌中國日報(China Daily)曾引用不知名網友,指民進黨自2018年起以數百萬美元聘請與裴洛西關係良好的「蓋哈特集團」(Gephardt Group Government Affairs),促成最後裴洛西訪台。環球時報也曾引用台灣媒體說法,指美國國會議員都是透過台灣聘用的公關公司遊說才支持台灣,並不是主動表達支持。
此外,與中國親近的台灣政要言論也經常被中共官媒引用。例如前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指民進黨透過公關公司金援美國議員及遊說組織,通過友台法案。國民黨國會黨團總召曾銘宗要求民進黨政府說明裴洛西訪台是否背後有商業利益推動。國民黨立委吳斯懷質疑艾斯培訪台後,美方可能會要求台灣購買台灣不想要的項目。國民黨立委李德維則批評,外國政客有的要台灣買飛機與武器,有的要台灣買晶片,有的要台灣投資。
最後,中國也會引用國際媒體甚至美國政客言論以支持其論述。例如中國媒體引用網絡媒體MintPress News曾指台灣資助美國智庫以在美國形塑友台反中輿論。在裴洛西訪台前夕,共和黨籍眾議員格林(Marjorie Taylor Greene)即批評裴洛西是為了丈夫的投資利益而冒著美中開戰風險訪問台灣,將美國納稅人稅金輸送給外國企業。該說法也被中國官媒中央電視台引用。
侵蝕台美關係
針對這些說法,台灣政府除了強調透過公關公司推展外交工作屬於常態等立場,也積極查處這些所流傳的消息背後可能的惡意資訊操弄問題。遠景基金會表示透過公關公司接洽邀請如蓬佩奧等卸任官員是正常標準作業程序。外交部也解釋聘請公關公司擴大對美工作是台灣政府長年一貫做法,並非針對如裴洛西訪台等單一個案。
部分所謂報導也有疑似網絡攻擊的跡象。例如上述稱台灣駐美代表處與哈德遜研究所簽約,由台方出資給該智庫以換取蔡總統獲獎的消息,也被發現是偽造公文的假新聞。上述所謂台灣網友揭露民進黨收買公關公司以遊說裴洛西一事,也被發現該「網友」被盜用帳號,後續也由台灣警方介入調查。
然而無論台灣政府如何強調對美遊說工作的正當性及必要性,中國宣傳的敘事一方面指責台灣執政黨拿人民血汗錢給美方人士,藉以製造台灣民眾的不滿。另一方面又指這些遊說活動都是為了成就執政黨的「作秀」以形塑台美關係堅若磐石假象。實際上美國政客只是拿錢辦事,對台灣不是真的支持。
從美國國內政治的角度,這樣的指控有可能從政治攻防的題材成為破壞美國對外關係的隱憂。例如拜登政府對烏克蘭的支持被與拜登之子杭特拜登(Hunter Biden)在烏克蘭的商業利益連結。裴洛西訪台期間,也曾一度被質疑是否是因為他在台灣有商業利益。相關的指控都可能引起美國民眾對其政治人物對盟友支持背後的動機的質疑,進而破壞美國民眾對盟國的觀感及支持。
從台灣的角度,這種敘事除了同樣會成為國內政治鬥爭的話題,也將正常且行之有年的外交工作不當地與政界及商界可能的貪腐印象連結在一起,削弱了台灣民眾對這些外交工作的支持。此外,質疑美方人士都是為了牟利而不是出於價值理念而支持台灣,或者將收取資助視為是美方人士不真心支持台灣的證據,實則都呼應了美國「重利輕義」以及「疑美論」的敘事。
相關帶有犬儒色彩的敘事將台灣對美正常的遊說活動以及外交實踐貶為台灣透過利益輸送換取美國支持,藉以形塑台美關係純粹靠金錢維繫而非共同價值利益的印象。無論是在美國或台灣,這種的說法不僅是過度簡化,且恐破壞台美之間的信任,讓國內無法就外交政策形成團結一致謀取國家最大利益的共識,而成為了國內政治鬥爭話題。當政治無法「止於大洋之濱」,實則是有利於威權國家分化民主國家同盟內部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