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照:2024年11月18日,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G20峰會上與其他G20國家領導人合影。
川普帶著「美國優先」的政策重返白宮讓北京感到非常緊張。但是川普在上任頭兩天裡對中國作出的一些「友好」姿態,讓中國萌生了或許可以避免最壞情況發生的希望。國際媒體注意到,中國為應對最壞情況的發生正在拉近與日本、印度以及前總統喬·拜登努力爭取的其它盟友的距離。
國際媒體認為,北京對川普可能向中國加征60%的關稅相當緊張,但川普就職後非但沒有馬上宣布這個震撼彈,反而還向北京作出了幾個友好姿態。
首先是,川普主動與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通話,就多項議題交換了意見,表達出希望加強美中雙邊合作的意願。同時在中國短視頻分享應用平台TikTok問題的處理上表現出與美國國會和最高法院不同的態度。
金融時報周三(1月22日)報導說,儘管川普性格多變,但到目前為止,他所表現出的溫和做法「重新燃起了北京的希望」,這就是雙方可能通過談判避免第二場貿易戰。
報導引用上海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教授趙明浩的話說,「雙方有可能達成協議——你可以感覺到人們的謹慎樂觀情緒。」「但我們需要看看川普和北京能為對方提供的東西是否匹配。」
但在另外一方面,美聯社周三報導說,在華盛頓領導層的更迭對中國來說可能是一個機會。拜登過去為遏制中國所搞的「小圈子」正在成為北京結交的新目標,寄望它們或許會為中國對抗川普發揮一定的作用。
「四方對話」組織成員美國、印度、日本和澳大利亞都成為中國爭取的目標。美聯社說,中國與這三個美國夥伴的關係都出現了一些改善的跡象。中國與英國的關係也是如此。
美聯社說,拜登搭建的「志同道合」國家結成的抗中聯盟可能並沒有那麼牢固。川普在他第一次擔任美國總統期間就毫不猶豫地向美國的傳統盟友們提出了挑戰。
上海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對美聯社說,「川普可能會疏遠美國盟友,這會讓他們更加關注中國的角色,這實際上為中國外交提供了機會。」「我認為我們應該抓住這個機會。」
但是,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布萊恩·休斯(Brian Hughes)不同意吳心伯的觀點。修斯表示,川普「有著團結世界以更具競爭力的立場去對付中國的記錄」。川普在第一個總統任期里接受了日本提出的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並支持有關將中國公司排除在美國及其許多合作夥伴的電信網絡之外的建議。
周二,美國國務卿馬可·魯比奧(Marco Rubio)在宣誓就職幾小時後就在華盛頓會見了澳大利亞、印度和日本的外長,此舉顯示美國與四方國家保持團結、對抗中國影響力仍將是川普的優先政策。
北京與英國和日本的和解仍處於早期階段,重大分歧仍然是限制因素,並可能使其脫軌。
去年10月,印度與中國同意雙方撤軍,使邊界爭端的緊張局勢得到了緩和,但印度對中國在存在主權爭議地區設立兩個縣的做法提出了抗議。
不過,澳大利亞、英國和日本的新領導人都表現出了改善與中國關係的願望。中國不僅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還是世界最大的製造國和戰略礦產來源地。
美聯社說,北京政府對這些國家的示好作出了回應,部分原因是中國希望外國投資幫助重振其經濟,但如果川普真的提高了對華關稅,中國經濟可能會遭受重挫。
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周在電話中告訴歐洲理事會主席安東尼奧·科斯塔(Antonio Costa),雙方可以為動盪的全球局勢帶來更多「穩定性和確定性」。英國財政部長本月訪問北京,中英兩國在中斷六年後恢復了雙邊經濟和金融對話機制。
「從中國的角度來看,改善與美國盟友的關係、加強經濟合作可以抵消中美經貿關係受到的衝擊,」美聯社引用吳心伯的話說。
在華盛頓,美國國會兩黨有著高度共識,這就是美國要維護其全球領導地位就必須在與中國的經濟和科技競爭中贏得勝利。
魯比奧在對他的任命公聽會上稱,中國是美國「曾經面對過的最強大、最危險的而且近乎同等的對手」。拜登保留了川普第一個總統任期中對中國徵收的關稅,並對中國電動汽車和太陽能電池徵收更多關稅。
總部位於華盛頓的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哈爾·布蘭茲(Hal Brands)表示,他認為北京的一些頂級戰略家「對川普將對美國聯盟造成損害以及由此而為北京恢復與其中部分國家之間的關係而創造的機會求之不得」。
自新冠病毒大流疫以來,中國與日本和歐洲這些主要民主國家的關係一落千丈,它們的反華立場日趨強硬。
華盛頓史汀生中心中國項目主任孫韻表示,川普的過激言論和他的顧問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插手英國和德國國內政治的動作「無疑將產生漣漪效應」。
美聯社引用孫韻的話說,「各國希望至少要保留一定的選擇餘地,」「即使是在川普的領導下,中國這個選擇也不太可能比美國更好,但找到一些平衡點很重要。」
但是,美聯社說,並非所有美國的盟友都在改善它們與中國的關係。菲律賓總統馬科斯(Ferdinand Marcos)堅決抵制中國在南中國海主權爭端中的強硬立場。
菲律賓最近譴責中國巨型海警船進入菲律賓附近海域。日本和菲律賓外長上周表示,他們將向川普轉達美國繼續參與南中國海地區事務迫在眉睫。
(本文部分內容依據了美聯社和金融時報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