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名字一聽就高大上,排名也漂亮,妥妥的亞洲頂流。於是,大批中國家長趨之若鶩,砸鍋賣鐵也要送娃去鍍金。
仿佛只要孩子一隻腳踏上新加坡的土地,就能立刻化身金融精英、科技新貴。
呵呵,醒醒吧!你以為留學是買了張門票就能上天?醒醒吧,很多人連地鐵都上不去!
我,舒婷,人送外號「毒舒」,最看不慣這種「留學迷信」。今天就來扒一扒新加坡留學的真相,那些留學機構不會告訴你的事兒,我今天都給你抖摟出來。
先說說新加坡的教育體系。官方宣傳詞是「實踐為導向」,聽起來很fancy,但說白了就是「技校思維」。
別誤會,我不是貶低職業教育,只是想提醒你:新加坡的大學更注重實用技能,而不是培養學術大師。如果你娃是搞科研的料,那來新加坡純屬浪費天賦。
當然,如果你娃只想找個好工作,那新加坡確實是個不錯的選擇。畢竟這裡失業率低,就業市場也相對穩定。
但問題是,競爭也異常激烈!你以為就你家孩子聰明?全世界都想來新加坡分一杯羹!
我曾經有個學生,Wendy,國內985畢業,申請新加坡國立大學的金融碩士。背景不錯吧?結果被拒了!
原因?實習經歷不夠「local」。你看看,人家要的是能立刻上手幹活的「螺絲釘」,而不是只會紙上談兵的「理論家」。
來說說新加坡的兩大名校:NUS和NTU。這兩所學校的優勢專業都集中在工程、計算機、商科等實用性強的領域。
QS排名也確實亮眼,常年霸占亞洲前二。
但排名高就一定好嗎?我再給你潑盆冷水:排名這玩意兒,看看就好,別太當真。
排名機構的評價標準五花八門,有些指標甚至很荒謬。與其糾結排名,不如看看學校的課程設置、師資力量、科研資源是否真的適合你娃。
NUS,新加坡國立大學,號稱「立足亞洲,放眼世界」。
聽起來很國際化,但實際上,大部分教授還是新加坡本地人,研究方向也偏向亞洲問題。如果你娃想研究歐美文化,那來NUS可能不太合適。
NTU,南洋理工大學,主打「年輕」、「研究密集型」。又是幾個漂亮的標籤。但「年輕」就意味著底蘊不足,「研究密集型」也不代表科研水平就一定高。我見過不少NTU的畢業生,科研能力平平,也就比「碼農」強點有限。
再說說申請難度。這兩所學校的錄取門檻確實不低,但也不是高不可攀。
我今年就幫兩個學生拿到了offer,一個英本背景,一個211背景。英本那個,L同學,我還幫他拿到了帝國理工的offer,家長激動得差點給我送錦旗。
所以,別被所謂的「高難度」嚇倒。只要你娃足夠優秀,加上專業的申請指導,完全有可能拿到夢寐以求的offer。
與其病急亂投醫,不如找個靠譜的留學規劃師,少走彎路,省時省力。
很多家長糾結:英國、香港、新加坡,到底該選哪個?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只有適合你娃的答案。
先說說留學費用。
英國最貴,一年下來50萬人民幣打底。香港和新加坡相對便宜,但也得30萬左右。
所以,家裡沒礦的,就別來湊熱鬧了。留學是奢侈品,不是必需品;鍍金不夠,還得會打鐵。
再說說就業。新加坡的就業市場主要面向東南亞,如果你娃想留在當地工作,最好提前學習一些東南亞國家的語言和文化。
香港的就業機會主要集中在金融、商貿等領域,競爭非常激烈。英國的就業市場相對開放,但「脫歐」之後,簽證政策收緊,留英難度加大。
最後說說回國福利。
英港新三地的留學生回國後都能享受各種優惠政策,比如設籍、購車、創業補貼等等。
但這些政策也並非一成不變,隨時可能調整。與其指望政策紅利,不如提升自身實力,這才是硬道理。
我有個學生,錢曉暖,家裡條件不錯,一心想去英國留學。但她英語水平一般,學術能力也比較弱。
我勸她慎重考慮,但她父母堅持要送她出去「鍍金」。結果,錢曉暖在英國混了兩年,啥也沒學到,最後灰溜溜地回國了。
所以,留學不是萬能藥,更不是花錢買身份的捷徑。
與其盲目追逐「名校光環」,不如根據自身情況,理性選擇留學目的地和專業。別讓留學變成一場「燒錢遊戲」,更別讓孩子成為「鍍金」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