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羽化門|農業大比武:搞殘經濟的體面招式

作者:

一些地方為了推動農業經濟發展,以鎮鄉或縣域為單位,開展農業經濟大比武。

實際的比賽呢,只是各參賽單位拿出有代表性的種植地塊來比,具體打分呢,也沒有使用什麼儀器設備,或者更專業的方法來實測和預估產量水平。只是目測,就主打一個感覺,可能覺得作物充滿了生命力,那就是好。

至於背後的投入,一概視而不見。在投入10塊產生2塊的效果,和投入40塊產生4塊的效果之間,打分人通常會把後者評為優秀,因為4塊的眼球衝擊力會比2塊的震撼。

這種比較,可以粗糙的視為比投入,誰投入越多,誰得優秀的概率就越大。當然實際情況,不能說投入量越大,效果就越好。經濟財和它所產生的效果之間,有確定的數量關係。過低或過高的投入都不會帶來最適效果。

選個最好的樣本出來參評,實際比的是樣本,口而號之的卻是全域農業經濟,妥妥的掛羊頭賣狗肉

這些操作,拋開一些想搞政績的目的。我們可以檢視一下,單就那些真的想以比賽的形式來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想法,到底能不能達到預想的效果?

如果沒有其他變化,比如財政獎補種植,在市場系統中僅僅是引入「比賽」這一變量,並不會帶來相關農產品供給量的增加。如果消費者在一定時期內,對需求農產品的種類和數量比較穩定,那麼農產品供給量不會有太大變化。

只有當「比賽」這個因素,促動了生產農產品的個體和消費農產品的個體行為發生變化之後,我們才可以說「比賽」對當地農業經濟有影響,然後才是分析有正影響,還是負影響。

在經驗上,我們很難得出結論說:評比打分一定會改變眾多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行為。「比賽」和人的價值判斷之間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無數消費者和生產者甚至都不知道有「比賽」這一事實,沒有事實,何來刺激?

只有引入其他變量,比如對大白菜種植搞財政獎補,才會對生產者產生諸多影響。部分生產效率低下、入不敷出的大白菜種植戶,在獎補刺激下會繼續種植大白菜;其他行業的部分生產者會進軍大白菜行業,最後大白菜產量增加,這種增加會被很多人譽為「繁榮」。

這麼做的代價是什麼呢?效率低下的種植戶本可以從白菜行業釋放資本財貨用於滿足消費者比較迫切需求的領域,其他行業部分生產者將正用於滿足消費者迫切需求的資本財貨轉移至白菜行業,致使消費者部分需求得不到更好的滿足。換句話說此處的低價,是用彼處的高價換來的。

用於獎補的資金,也不是大風颳來的,也是稀缺資源。從多數個體吸走的這些資源,用於製造虛假繁榮,就好比人家只想要蘋果,你卻用補貼刺激出一堆檸檬,還責怪市場失靈製造產能過剩。這會浪費資本財貨,致使周期更長、效率更高的生產過程難以實現,屆時人們的消費水平將比不浪費資本財貨時變得更低了。

這類自娛自樂的「比賽」本身也在浪費資本財貨,100斤的復合肥足可讓一畝水稻正常生長,在比賽刺激下就能150斤;用50元的灌溉成本就可以滿足一畝地的玉米吸水量,在比賽刺激下就能用2500元一畝的滴灌設備來展現智慧農業。

你說有浪費,他說你懂什麼,這叫探索,這叫先行先試;國外有那麼多的浪費,足見我們的浪費是合理的;你怎麼不說國外浪費呢,足見你不愛國。

圈一片地、一處廠房、一段公路、一片農作物,來給經濟曬圖打分,背後是一種邏輯實證思維。稀缺世界的被人視為手段的一切事物,其實是人理念價值決定行為的結果,行為千變萬化,拿著尺子、顯微鏡測這些行為生成物,意義不大。

各參賽區域之間的經濟要素是流動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鎮村、縣域為單位比賽經濟,人為切割,武斷的量化指標,能得出什麼結論呢?A地生產檸檬100噸和柚子1000噸,和B地方生產草莓100噸和西瓜1000噸,怎麼比?

A地將100噸檸檬賣往B地,B地將100噸草莓賣完A地,雙方自願交易,互利互惠。對這種交換行為又怎麼評呢?會說A地不產草莓和西瓜,B地不產檸檬和柚子,分別減分麼?打分者可能是希望一個地方把所有人類需求的東西都生產出來,那就是最最最優秀的。這跟苛求能力有限的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有區別嗎?

這些鋪張浪費的官僚,用經濟計算稍微核算一下,他們的貢獻應該為負數。但這些人通常會被評為優秀,獲得提拔重用。當然這與該領域何為優秀的價值理念有關。

從人和維繫其需要的物質和服務之間的關係來看,與其蠢蠢欲動鋪張浪費,還不如喝茶看報閒聊瞎扯。儘管後者不是什麼好事,也同樣浪費資本財貨,但不會像前者那樣,殺傷力大,破壞力強。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古道西風冷月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205/2170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