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生態 > 正文

上海多地發現「巨型老鼠」,成群結隊出現

近年來,一種原產於南美洲的嚙齒類動物「巨型老鼠」海狸鼠頻繁出現在上海郊區各地。

它們啃食農作物、濱岸景觀植物破壞堤壩溝渠,甚至可能傳播疾病,對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構成潛在威脅。

然而,面對這一外來物種,管控措施沒跟上,農戶多採取土辦法應對,效果有限且潛藏風險。如何科學防控海狸鼠?

像巨型老鼠,不怕人

滬郊多地現海狸鼠蹤跡

1月26日上午,上海金山區和浙江平湖交界處的一處水塘邊,記者跟隨環保志願者姜龍發現了1大3小共4隻海狸鼠。

這些海狸鼠四肢短粗,或在岸邊嬉戲,或潛入水中採摘水草的根莖食用。在臨近水塘的灘涂上,一排排碩大的腳印和拖尾痕跡清晰可見,印證著海狸鼠頻繁的活動軌跡。

姜龍回憶道:「我第一次見到海狸鼠是2018年,當時在金山呂巷的藕塘觀測越冬水鳥時,無意中發現了一窩。」近年來,海狸鼠高頻出現在他的野生動物觀測活動中。其中,金山呂巷鎮、楓涇鎮,奉賢海灣地區、金海街道,浦東蘆潮港和南匯新城,以及青浦等地的鄉村河道、公園景觀河、蓮藕塘、茭白塘等地發現了海狸鼠的蹤跡。

上海多地發現「巨型老鼠」,成群結隊出現

上海多地發現「巨型老鼠」,成群結隊出現

海狸鼠

「今年1月中旬至今,在松江泖港、金山與浙江平湖交界處的水塘,以及平湖新埭毗鄰上海塘的水域,均發現了成群的海狸鼠,有時七八隻,有時四五隻,大小不一,表明它們一直在繁衍擴散,必須引起重視。如果不加以控制,它們可能對本地生態系統造成更大的影響。」

金山張堰鎮的多個村落也有村民反映,海狸鼠頻繁出沒。

社交平台上,不少觀鳥愛好者提及在南匯東灘濕地經常能看到海狸鼠的身影。有人甚至提到曾見過一隻海狸鼠屍體,「像巨型老鼠,連尾巴大概有80厘米長」。

上海多地發現「巨型老鼠」,成群結隊出現

上海海事大學臨港校區湖邊的海狸鼠

上海海事大學臨港校區的王老師告訴記者,2023年2月,她在學校湖邊偶然看到過一隻海狸鼠,今年過年前又連續看到過多次,且都是成群結隊出現。它們啃食嫩葉的速度極快,像割草機一樣,湖邊的植物幾乎都被踏平了。「海狸鼠根本不怕人,和我四目相對,把我驚到了。它們的體型比我家兔子還大,而且還胖!沒想到僅兩年時間,它們的數量已如此之多!」

動物痕跡研究者王穆清也向記者透露,2月8日,她在南匯東日濕地看到了10隻海狸鼠,並曾在南匯東灘和奉賢的農田裡發現過它們的腳印,她的朋友也曾在碧海金沙看到過活體海狸鼠,「它們的活動範圍似乎越來越廣」。

曾作為皮毛獸引進養殖

逃逸或棄養放生後繁殖

對於滬郊海狸鼠的來歷,目前尚無針對性研究。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王正寰告訴記者,海狸鼠屬於外來物種,曾作為皮毛獸被陸續引入上海一些養殖場飼養,後因飼養不成規模體系、品種退化等,海狸鼠養殖業很快降溫。滬郊現存的海狸鼠大多是那些被養殖場棄養或逃逸的海狸鼠後代。

上海多地發現「巨型老鼠」,成群結隊出現

碩大的腳印和拖尾痕跡印證著海狸鼠頻繁的活動軌跡

記者查閱上海市人大網站發現,2024年5月,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在對「市十六屆人大二次會議第0409號代表關於進一步規範放生活動的建議」的答覆中也提及,「根據調查對象目錄和初步結果,海狸鼠是上海最主要的一種因不合理放生而導致其種群擴散,並形成入侵威脅的陸生動物。本市海狸鼠的野外種群源於多年前由養殖場逃逸和養殖業衰敗後棄養放生,這些個體的後代因上海郊區環境適宜、食物豐富而繁衍至今。」

「海狸鼠喜歡棲息在沼澤、湖泊和流動緩慢的溪流邊,特別是在植被茂密、多汁的沿岸區,因此,在我國長江以南地區更為常見。」上海自然博物館研究員何鑫博士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野外,它們會在軟質泥岸打洞或住在水草築成的巢窩內,食譜廣泛,以植食性為主,喜歡啃食植物根莖。對上海而言,海狸鼠尤其喜歡在郊野規模化種植的蓮藕、茭白、荸薺等作物。進入城市濕地後,它們也會啃食香蒲、蘆葦等濱岸景觀植物。

啃食莊稼,天敵缺失

長期或影響生態平衡

上海多地發現「巨型老鼠」,成群結隊出現

被海狸鼠啃食過的農作物

記者走訪了金山區部分村莊,發現村民和種植戶對海狸鼠都深惡痛絕。在金山區張堰鎮百家村高橋村組,楊老先生憤怒地指著被海狸鼠啃食的油菜田說:「它們通常晚上七八點出來活動,專挑嫩的吃。你看,這片地的菜心都被它們啃光了,等於白種,收成要少很多。」

在呂巷鎮馬新村,河道邊村民的自留地里,部分蔬菜像被「剃頭」一樣,只剩下零碎的葉子。村民蔣阿姨氣憤地表示:「我好不容易種的青菜,一夜之間被它們吃得乾乾淨淨。它們還挑食,蘿蔔韭菜大蒜都不吃!」

楓涇鎮新新村的種植戶老李則指著被啃食的藕塘痛心地說:「它們春天啃藕芽,秋冬季啃食成藕藕根,還專挑好的吃,有瑕疵的看都不看!」亭林鎮駁岸村的村民們同樣對海狸鼠憤恨不已,胡老伯說,夏天地里種的瓜果快要成熟時,全都被它們糟蹋了。西瓜剛有一點變紅,它們就開吃,而且啃一半扔一半。玉米也被它們咬斷杆子掰下來啃。

此外,海狸鼠打洞築巢破壞田埂,增加種植戶的維護成本,甚至會破壞堤壩和溝渠,增加洪澇災害的風險。還可能傳播疾病,其潛在的公共衛生威脅同樣不容忽視。它們常年棲息於沼澤和濕地,身上攜帶多種病菌和寄生蟲。村民在田間勞作時,稍有不慎就可能接觸被污染的水源或食物,從而增加感染風險。

王正寰直言:「海狸鼠會對農業造成危害」。不僅如此,海狸鼠還可能對濕地植被和原生水生生物造成威脅,甚至對其他鳥類的蛋和雛鳥造成一定危害。「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海狸鼠尚未被列入我國有害入侵物種名單,但其作為外來物種,在上海和周邊生態系統中缺乏天敵和競爭者,可能對本地生態平衡造成長期影響,具體影響程度仍需進一步研究。」何鑫表示。

防控工作任重道遠

多方協作是關鍵

記者了解到,目前,針對海狸鼠的擴散,有效的防護措施不多。在採訪中,記者看到村民普遍採用在農田周圍設置防護網、地籠,或者用填埋洞穴的方式來驅趕海狸鼠。「這不能真正減少海狸鼠的數量。」姜龍對此有顧慮,「而且滬郊鳥類比較多,防護網和地籠可能對這些野生動物造成傷害,並不完全可取。」

上海多地發現「巨型老鼠」,成群結隊出現

村民在農田周圍設置地籠驅趕海狸鼠

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在回應市人大代表關於進一步規範放生活動的建議時也提到,「由於海狸鼠逸出年代已久,無法考證非法放生行為主體……對其獵捕不必申請行政許可,故對於被收容的海狸鼠我局通常可採用無害化方式進行處置,並鼓勵受害農戶自行獵捕滅除。」

在採訪中,有村民表示利用捕鼠夾等工具抓到過海狸鼠活體,但當記者詢問後續處理方式時,他們大多含糊其詞,不願透露具體信息。王正寰解釋,野生動物保護法明令禁止食用野生動物,且野生嚙齒類動物攜帶多種病菌和寄生蟲,食用危險。另一方面,無害化處理需焚燒或深埋動物屍體,實際操作中監管困難。

「當前,最迫切的需求是儘快制定相應的種群監測預警、動物疫病預防檢驗、捕捉控制、無害化處置等方面的處置流程和預案。」姜龍坦言,村民和種植戶在如何應對海狸鼠上有很多疑惑和顧慮,但似乎涉及林業、農業、水務、疾控、生態環境等多個部門,不知該由哪個部門來主管。另外,部分河段湖灣,特別是在兩地結合部,一旦日常水面保潔不及時,積存的大量水葫蘆也會成為海狸鼠越冬的溫床。「建議滬蘇浙水務部門加強合作,及時清理省界河湖水域的『盲區』,並適時交流對海狸鼠的監測信息。」

「現有的防控方法顯然有局限,治標不治本。在海狸鼠的危害日益凸顯的當下,其防控工作任重道遠。」何鑫提出,海狸鼠的防控需多部門協作和公眾參與。相關部門應儘快制定針對海狸鼠的管理條例,明確其法律地位和防控責任。同時,公眾科學也可以發揮重要作用,鼓勵市民報告海狸鼠的蹤跡,幫助相關部門掌握其分布情況,從而制定更有針對性的防控策略。

王正寰也強調,要加強對養殖動物的管理,防止類似問題再次發生。同時,應加強對公眾的宣傳教育,提高對外來物種危害的認識,避免隨意放生或棄養動物。只有通過多方協作、科學管理和公眾參與,才能找到一條有效的防控之路,遏制海狸鼠的進一步擴散。

相關連結:

海狸鼠,又稱河狸鼠、狸獺或沼狸,是一種大型的草食性半水生齧齒目哺乳動物。它的頭部較大,耳朵短小,門牙呈黃色或橘紅色,且終生生長。尾巴呈圓形,細長但略短於身體,腳趾為黑色,後肢有蹼,非常適合游泳。它們通常在晨昏時分活動,白天則藏匿於洞穴或茂密的植物叢中。海狸鼠主要以水生植物的根、莖、葉為食,偶爾也會食用軟體動物。它們的食量很大,因此對植被的破壞性較強。

上海多地發現「巨型老鼠」,成群結隊出現

海狸鼠原產於南美洲的亞熱帶和溫帶地區。由於人類對其皮毛的需求,海狸鼠曾被大規模養殖,並被引入北美洲、歐洲、亞洲和非洲等地進行繁殖。海狸鼠的繁殖能力極強,幼崽出生3個月即可達到性成熟。成年海狸鼠一般體長50厘米,體重5—10公斤。成年後一年產兩胎,巔峰時兩年可產5胎,一胎6—14個幼崽。然而,由於它們對植物的破壞性以及掘洞行為,海狸鼠在多個國家已被列為入侵物種。

值得注意的是,海狸鼠常被誤認為河狸、水獺或水豚(卡皮巴拉),實際上它們有明顯區別。河狸的尾巴扁平,形狀類似鴨嘴獸;水獺屬於食肉目鼬科水獺亞科,體型較小,尾巴粗長,毛色多為咖啡色;而水豚是世界上最大的齧齒動物,它們沒有尾巴。通過仔細觀察這些特徵,可以很容易地將海狸鼠與其他動物區分。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新民晚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212/2174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