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刷到一部名叫《戴高樂》的法國電影:
這片子挺神奇的,頂著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國父的名號,這片子其實卻只講了戴高樂人生中一個月里的一個故事:1940年5月10日納粹德國對法國發動閃電突襲,雖然沒吹什麼「一小時22分滅一國,龍德施泰特一戰封神」的牛x,但是德國人是真實的僅僅用了43天就瓦解了法國的抵抗。堅決不投降的戴高樂潤到英國,組建「自由法國」流亡政府。而《戴高樂》這部電影,拍的就是1940年6月,戴高樂從前線將領、到國防部副部長、再到自由法國頂樑柱的故事。
換而言之,這是一部法國版、戴高樂版的《至暗時刻》的故事。
我推薦我的讀者看看這部片子。
我們以歷史的後見之明去看,當然覺得戴高樂出走組建自由法國,在二戰後幫法國以戰勝國的身份取得五常地位是明智之舉。而貝當政府被德軍一時的強力所震懾,賣國投降是暗弱不明。但電影的好處,就是讓我們能身臨其境的、站在當事人的視角去看當時的歷史——在1940年6月的那個法國的「至暗時刻」,其實誰都不知道未來究竟是怎樣的:
如果德國人真的如主和派說的那樣,能夠開出一個對法國「足夠善意」的價碼呢?
如果英國人拒絕履行盟約,如同它在開戰初期表現的反覆猶疑一樣,最終拋棄了法國,與德國媾和呢?
戴高樂,你隻身跑到英國,如果這一切都發生了,法國維希政府穩固,英國與德國媾和,甚至被德國所征服,你是不是要被抓回法國去受審?你在歷史上究竟是個什麼悲劇的形象?
還有跑到英國去,演講一發表,財產被沒收,妻子兒女下落不明,在英國內閣也受盡白眼,你落魄的寓居在狹小的公寓裡,那一刻你是否會想,自己到底圖啥?
我覺得這部電影拍的最好的地方,在於法國人沒有把自己的國父當做一個意志總如鋼鐵一般強大的超級英雄去塑造。在未來的晦暗不明中,在人生與祖國的至暗時刻里,你能鮮明的看到,戴高樂將軍也經歷了惶恐、遲疑、重塑與振作。你能感到最終他做出歷史上那些一溜煙寫下來、看似順理成章的抉擇,其實每一步都是要莫大的勇氣的。
這就是好的歷史電影的意義,它讓我們看到了歷史從不是一條光明坦途,即便「世界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真實的歷史,也是需要一群勇者去冒險開闢的荊棘路。所以歷史從不是紙面上看的那麼簡單,它是一首人類為了爭取自由而譜寫的勇氣的讚歌。
但整部電影中,最讓我有感觸的一段話,倒不是戴高樂自己說的,而是出自邱吉爾。
影片裡拍,法國已經兵敗如山倒之時,戴高樂跑到英國去求助,邱吉爾的戰時內閣里眾說紛紜。有人猜「希特勒得到整個歐洲大陸之後就會滿足了」,勸首相嘗試和談。有人提醒邱吉爾,敦刻爾克撤下來的幾萬小伙子剛回家,這個時候不應該支持法國,而應該至少與德國暫熄兵戈。還有人說再等等,等美國亮明了態度之後,英國再出頭……
但關鍵時刻,老丘自己吼了一嗓子:「但是法國不是我們紙面上的盟友!她是我們的姐妹!他們是我們的一部分,我們也是他們的一部分。法國和英國,是歐洲唯一的文明國家了,其他的國家,全部都已經屈從了法西斯統治:義大利法西斯,西班牙法西斯,德國法西斯。我們是最後的文明,我們相信民主和自由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石。我們是最後的陣地,我們堅持反對仇恨和野蠻的流血,所以我們等什麼?我們必須攜起手來,調動我們的所有資源,拼勁我們的全力,跟丫死磕。」
當然,最後那半句髒話,是我自己加的。但我覺得這裡有了這句,才算夠味。
是的,邱吉爾這裡體現的這種堅決,其實點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二戰中,反法西斯同盟之所以能戰勝法西斯軸心國集團,一個常被忽略的重要原因,就在於盟軍打的更堅決,更守望相助。
美英後來的彼此聯合就不需要多說了,甚至在二戰中,美英對蘇聯的援助,也出人意料的慷慨,僅僅美國從1941年10月1日到1945年9月20日,就向蘇聯運輸了1642萬噸的戰爭物資。
在這些物資中主要為軍火、戰略物資、機械設備以及食品。其中各種型號的飛機1.4萬架,汽車49.5萬輛,裝甲戰車1.2萬輛,摩托車3.2萬輛,列車1.3萬台。各種防空火炮7944門,衝鋒鎗10.8萬支。炸藥,鋼材,食物以及各種戰略物資更是不計其數,同時美國還向蘇聯租借了672艘艦船,戰爭結束後蘇聯僅歸還了127艘。美國戰時向蘇聯提供的物資總價高達110億美元。
就像麥卡錫時代有美國議員批評羅斯福政府的,美國人在二戰中「不計後果的一手養大了自己未來的敵人。」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正式二戰中盟國之間這種緊密的精誠合作,最終敲響了德意日法西斯的喪鐘。
而反觀德意日那一邊,雖然德意之間同盟條約叫《鋼鐵同盟》,德意日哥仨幫在一塊更是自稱「改造世界秩序的軸心」(軸心國的由來),但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軸心國之間的彼此協作,是高度混亂、無序,且彼此拆台的。戰前德意本來說好了一起動手,但德國真的發動侵波戰事之後,義大利卻說自己還沒準備好,問大哥要海量裝備。等到看到德國打垮了法國,義大利又忙不迭的下場摘桃子。
而義大利事先沒有跟德國通報,擅自發動的侵略希臘的戰爭更是給戰爭進程捅了大簍子,墨索里尼開戰前宣布「這不是戰爭,這只是軍事散步」,結果數十萬意軍在希臘境內散步幾個禮拜的結果是大敗虧輸,反而讓希臘軍隊攻入了本國境內。
這個時候老墨再去找他的德國「摯友」哭訴,說大哥,我現眼了,你這得拉我一把吧?
然後希特勒不得不抽出兵力去征服巴爾幹,把本來春天應該進行的侵蘇計劃拖到了夏天,間接導致了在莫斯科城下遭遇冬將軍。
德日那邊的協作就更不用說了,日本發動諾門坎戰役到蘇聯那裡討打的時候德國作壁上觀,等到蘇德戰爭已經開打,德軍已經衝到莫斯科城下了,日本人卻別出心裁的跑到太平洋上「開怪」,空襲珍珠港,惹怒了美國人。
如果沒有珍珠港事變的發生,美國對蘇聯的戰時援助估計也會有,但肯定沒有上述那般浩大。蘇德之間的角力鹿死誰手,可能真的尚不可知。
所以你說德國交義大利和日本這倆豬隊友,它到底圖啥呢?
可是再進一步分析,你又會發現二戰中,德意日這種說好了抱團實則相互拖累的行為,是一種必然。
他們各自的主張,讓他們只能交道一群彼此拖累的盟友——
法西斯主義本質上是一種高度排它的思想,不僅對內主張「一個國家、一個元首」,對外也強調「一個民族」,換而言之,就是納粹德國如果真的能夠獲得世界霸權,它就像容不下英美法一樣,最終也是容不下義大利和日本這兩個前盟友的。畢竟在希特勒的理念里,只有日耳曼人才高人一等麼,猶太人和斯拉夫人他都瞧不上,他又怎麼會允許自己的「千年帝國」與黃種人分享權力呢?
所以像「高堡奇人」中至少德日之間必有一戰是鐵定的。而墨索里尼,其實也非常清楚,在希特勒規劃的世界新秩序中,義大利其實只是羅馬尼亞、西班牙那樣的僕從國。為了擺脫這種命運,義大利反而要在能利用德國資源的此刻加緊給自己攢一些家底兒。這就是二戰中義大利為什麼給人一種「又熊又不老實」的印象,屢次自己開怪,卻最終拖德國下水的原因。
而日本那邊其實也不遑多讓,當時日本駐德武官名叫大島浩,此人是個資深「精德」加「德吹」,一手促成了日德之間的同盟條約。可是日本國內對他「忠於希特勒遠大於忠於天皇」的批評從來沒有停過。但想想其實也正常,任何邪教的「唯一真神」只能有一個,你把希特勒捧那麼高,天皇的位置往哪裡擺呢?
甚至有朝一日,即便德國和日本真的瓜分了天下,到底是「日耳曼人最高貴」還是應該全球人民無限崇拜天皇,兩家為了這點破事兒估計都得干一架。
而且,可能跟美劇《高堡奇人》裡假設的差不多,這一仗的殘酷程度,肯定比二戰有過之而不無極,因為雙方都是走火入魔的偏執狂。
終整個二戰,軸心國內部的彼此協作,不僅在體量上,在深度上,也從來沒有達到同盟國陣營的水平。因為大家都知道目前的合作只是暫時的,雙方早晚要兵戎相見,既然如此,誰還不老貓上樹多留幾手?
這樣的協作,一定打不過同盟國那邊的傾力合作的。絕不單單是因為德國的工業潛力拼不過老美。
所以軸心國一定是會失敗的,這不僅僅是其力量比同盟國一方天然弱的問題。更因為他們的理念在根底上,就無法互相兼容協作。
戰術乃至戰略的失敗,都可以救贖,唯獨理念之敗。無可救藥。
而我們因之更可以知道,二戰中同盟國,乃至人類文明之所以能不斷前進的最大力量,就是文明國家之間,可以更多的守望相助。正如邱吉爾所說的,我們是最後的陣地,我們堅持反對仇恨和野蠻的流血,所以我們會攜起手來,拼盡一切,背水一戰。
於是文明,總能最終戰勝野蠻。
不要以為歷史是因為某些偶然決定的,更不要替納粹德國扼腕嘆息,在戰爭中錯過那些偶然。歷史沒有這一秒,也有那一秒,二戰中德國的崩潰,是它理念必然引發的結局。
歷史潛藏在迷霧中,但我想這個規律是顛撲不破的。而看清了這個規律的人,如戴高樂,會將自己的堅守,堅持到最後。
「依我看來,作為這場戰爭賭注的,不僅僅只有法蘭西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更有全人類的命運。所以法國的抵抗火焰決不能熄滅!也絕不會熄滅!」
——夏爾·戴高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