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多家媒體報導,2025年2月28日,《科學》雜誌刊登了一項來自中國的顛覆性研究——復旦大學董安鋼、李同濤團隊聯合國內外學者,首次用「啞鈴形」奈米顆粒構建出籠目超晶格,實現了奈米材料自組裝的革命性突破。這項成果不僅讓中國科學家站上了超晶格研究的世界之巔,更令人震撼的是,團隊靈感竟源自中國戰國時代竹編器物的幾何圖案。當實驗室里的量子材料與千年手工藝產生時空共振,這究竟是一場巧合,還是人類文明深層的智慧共鳴?
在復旦大學的實驗室里,科學家們設計出頭部圓潤、腰部凹陷的啞鈴形奈米晶體,這些晶體通過曲率互補形成類似「鎖與鑰匙」的互鎖結構,恰似竹篾交錯編織的燈籠骨架。
研究團隊通過調控顆粒的局部曲率,讓奈米材料像智能樂高積木般精準卡位,解決了傳統球形顆粒組裝時方向性難以控制的世紀難題。更令人拍案叫絕的是,這項技術未來將與機器學習結合,實現超晶格材料的「可編程化設計」,為催化、新能源電池、量子器件等領域打開全新可能。
什麼是超晶格呢?超晶格被稱為「人造晶體」,是由奈米顆粒周期性排列形成的有序結構。傳統研究多聚焦於球形或立方體等形狀構成的超晶格,而復旦團隊另闢蹊徑選擇類似東方榫卯的結構,讓材料性能產生質的飛躍。這項研究登上《科學》封面時,評審專家驚嘆:「中國團隊重新定義了奈米自組裝的遊戲規則。」
中國科學家發現的超晶格,其玄妙之處在於,它同時具備拓撲絕緣體的量子特性與傳統工藝的美學基因。從物理學上看,這種超晶格的平帶結構能讓電子「凍結」在特定位置,是高溫超導、量子自旋液體等前沿領域的核心載體。而鮮為人知的是,這種結構早在中國戰國時期的竹編器物中就已廣泛應用——湖北出土的楚國竹笥,其編織紋路與超晶格的原子排布如出一轍。
復旦團隊將這種跨越千年的智慧轉化為科技突破:他們設計的超晶格在電解水制氫實驗中,催化效率比傳統鉑基材料提升3倍。這是因為六邊形孔道加速了質子傳輸,而三角形頂點處的奈米顆粒產生量子限域效應,顯著降低了反應活化能。更令人期待的是,這種結構在電池中可容納更多陽離子,未來或使手機充電速度突破分鐘級。
這項研究的深層意義,在於開啟了超晶格設計的「自由組裝時代」。傳統材料開發依賴不斷嘗試新的配方組合,研究結果就像開盲盒一般。而復旦團隊提出的曲率調控原理,結合機器學習等AI技術,將實現「按需定製」的材料設計。
從戰國竹篾到量子材料,從《考工記》的「天有時,地有氣」到實驗室的AI方程,科技革命的密碼,可能早已藏在祖先的指尖經緯中。當中國科學家用超晶格摘下奈米科學的皇冠,這不僅是一場技術的勝利,更是一次文明的證道——證明五千年文明積澱不是博物館裡的標本,而是指引人類突破認知邊界的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