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陳奎德 張杰:空話經濟雞賊外交——中共2025兩會一瞥

作者:

一年一度的兩會結束了。

主持人:陳奎德嘉賓:張杰

一年一度,中共的兩會結束了。實話說,會議乏善可陳,令人昏昏欲睡。簡單談兩點吧,一是經濟,二是外交。

一、中國經濟關鍵詞:消費、通貨緊縮、民營企業、美國關稅

消費

在經濟問題上,北京政府的第一重要信號是:消費!

兩會上,政府終於提及消費了,問題是,如何提振?

近幾年來,國內外經濟學界一直在說中國經濟癥結在消費不振,而習政府卻長期置若罔聞。然而經濟下行愈演愈烈,最後,北京終於撐不住了,這次兩會上,北京承諾「儘快解決國內需求,尤其是家庭消費疲軟的問題」。李強的政府工作報告中31次提及消費。他們也不是沒有做過努力,實際上,幾月前中國政府就已宣布降息、放鬆購房限制及提高地方政府債務上限的措施。但是一切並未見效,看來已是黔驢技窮。

國家統計局3月9日公布,2025年2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下降0.7%,環比下降0.2%。

1—2月平均,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同期下降0.1%。

這說明,消費依然不振。雖然房屋、汽車等大宗商品在中國都降價以求,但老百姓就是不買不求。然而,與此同時,「滯脹」也並行出現了。即,居民剛需的基本開支,不像汽車房子減價,它們不減反增,這正是「停滯性通脹」現象。它和民眾的「消費降級」,改買便宜商品有關,因市場需求走升自然推升價格。另外,各地方政府為了增加稅收,新增各種罰款跟公共服務費用等也變相提高商品製造和運輸成本,這些成本都轉嫁給了消費者。不少民眾陷入雙重困境。

3月5日,中國兩會上,中國的最高領導層再次承諾「大力提振消費」,但是既沒有提供多少具體細節,也沒有表示會拿出多少資金支持。

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將把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提高20元,這能解決消費不振的困局嗎?大言炎炎,小錢可憐,只可能是空話經濟

工作報告為2025年的經濟設定了5%的增長目標。眼觀經濟慘景一片卻還在畫如此樂觀的增長大餅,人們只能無語,連談論它的興趣都沒有了。海內外經濟學家長期以來一直在爭論中國經濟數據的真實性。其實何須爭論?他們是在做無用功。中國的統計數字必須與黨的計劃目標保持一致。年初把目標訂好了,年底統計部門把相關數據修改以便與年初定的總增長數字協調一致,然後填進去即可。這種統計遊戲越來越成為公開的秘密,越來越成為嚴肅經濟學界的笑料。

通貨緊縮

在經濟問題上,北京政府的第二重要信號是:抵抗通貨緊縮!

中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存在通貨緊縮問題的地方之一,通貨緊縮是指經濟中出現眾多物價下降的現象。近年來,中國的許多公司和家庭的收入都在縮水。

早在兩三年前,中國出現貨幣供給量呈雙位數增長、物價卻未跟著走漲的情勢時,人們就已關注中國的通縮風險。2024年中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每個月的年增率都低於1%,顯示中國已經壟罩在通縮陰霾之下。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NBS)3月9日公布的數據,作為衡量通脹關鍵指標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在2月份同比下降了0.7%。

實際上自2023年底開始,中國連續四個月陷入通貨緊縮。後來略有減緩。2月份又開始下跌,該下跌是自2024年1月以來,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首次同比下跌,當時該指數在一年內下跌了0.8%,創下了14年來的最大跌幅。這一反映家庭消費和經濟活動活力的晴雨表顯示的降幅,超過了彭博社採訪的經濟學家下降0.4%的預期。

除此之外,中國國內消費疲軟的另一個跡象是:中國海關3月7日公布的數據表明,1月和2月進口量同比下降8.4%。

通貨緊縮與通貨膨脹相反,它對應的是商品和服務價格的下跌,是經濟放緩的代名詞。

通貨緊縮會增加債務的實際價值,尤其是如果通貨緊縮出人意料的話。通貨緊縮還可能加劇衰退,並導致通貨緊縮螺旋。

消費萎縮和通貨緊縮其實與中國房地產行業的持續危機是緊密相關的。中國人過去的所謂「消費升級」,來自房地產升值帶來的財富效應,並非工資增長。但近年房價走跌、財富縮水後,民眾消費自然隨之降級。鑑於通貨緊縮提高了償還債務的成本,並鼓勵消費者推遲購物,因為他們預期未來的價格會更低,故而捏緊錢包;故而中國老百姓的儲蓄異常增長,有效需求嚴重不足。

通貨緊縮通常發生供給過剩。中共的供給側改革,就是過量生產;但需求低迷,即消費減少、貨幣供給減少——或是因信貸緊縮,或因外商撤資外流,於是中國經濟陷入螺旋式的通縮。

這場危機削弱了經濟參與者的信心,阻礙了家庭支出,給消費和投資帶來壓力,並引發了通貨緊縮的幽靈。

中國民眾消費降級導致企業家的投資回報越來越低,陷入「內卷」式的盲目競爭,而很多企業為了美化財報,選擇裁員來「降本增效」,這又陷工薪階級於絕境,因為失業和房屋貶值的雙重打擊讓居民消費繼續收縮,形成難以打破的「螺旋式」惡性循環。

中國經濟前景不佳,再加上,歐美國家加速與中國脫鉤,中國市場已經「不隨著全球共振」。

通貨緊縮也打擊了中共的擴張野心。在過去40年的多數時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曾一直通過極高的稅收提供了巨額工業補貼,特別是快速提高軍力,窮兵黷武。如今,通貨緊縮正在蠶食政府的財政基礎,正在一步步削弱大型項目的能力,影響了其內政外交的目標。

在中國現行經濟結構下,這是個無解的經濟惡性循環。

美國關稅

使中國經濟雪上加霜的,還有美國總統川普決定對進入美國的中國產品徵收額外關稅,額外的關稅業已加征了20%。

中國政府對此的最新報復措施是對美國玉米和雞肉等農產品徵收關稅,然而這一舉措顯然是一把雙刃劍。

華盛頓決定徵收的關稅可能會嚴重打擊中國的出口,而中國出口對中國去年的經濟增長做出了重大貢獻。今年1月和2月,中國的出口速度明顯放緩,同比下降2.3%,低於預期水平,而去年12月的同比增速為10.7%。

美國總統川普2月27日宣布,繼2月初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後,將於3月4日起再疊加10%,使加征幅度達到20%,以進一步向中國施壓。

民營企業家

習近平上台之後,一直強調國有企業在經濟中的主導地位,並通過打擊民營企業來震懾企業家。中國的民營企業近幾年來在習近平治下踏上死路,遍地躺平,逼上潤路。

過去,「中國民營企業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這種民營經濟在中國經濟中占有的重要分量正在逐漸消亡。中國經濟持續低迷甚至下墜。沒有錢了,還能辦什麼事呢?還能說什麼大話呢?他憑什麼來「大撒幣,藍金黃,東升西降」?雖然王岐山說中國人吃草都能過三年,但訴諸歷史,眾多王朝末日的降臨與它的財政危機金融危機是脫不了干係的。

習近平終於慌了!不得已,只好硬著頭皮,放下身段,陪上笑臉,包括習本人在內的 中共領導人變得更願意承認民營企業在推動經濟增長方面的重要性。上個月,習近平與馬雲馬化騰任正非等中國企業家見了面,企圖發出求救信號,表示將停止對民營企業特別是科技行業的多年打壓。馬雲是中國最著名的企業家,但四年來一直遭到邊緣化。但是眾所周知,這個陪笑臉的糾偏會議毫無作用,無果而終。

最基本的關鍵是,你下了「罪己詔」嗎?你承認了過去的過錯和罪惡嗎?

你敢對馬雲說對不起,並交還其巨額財產嗎?你敢釋放企業家孫大午並向他道歉賠償嗎?你敢釋放敢言的企業家任志強嗎?……關鍵是,你一條都沒有做,一條都做不到。還敢謊言說民營企業家是「自己人」。

不承認已經犯下的罪惡,必然是毫無信用的「糾偏」。

這是結構性體制性的「原罪」,除非改變體制,否則無可救藥。

當下關稅戰雷聲滾滾,外企搬家,外資撤離,企業家潤出,青年就業無門,無效內卷加劇,……且看今日的紅朝,將是誰家天下?

二、雞賊外交面面觀

3月7日兩會期間,外交部長王毅召開的記者會,是今年唯一一場可以看到中國外交動向的記者會。他對美國是示弱加「道德綁架」;對俄羅斯及俄烏戰爭講了空洞的漂亮話;對日本和台灣則居高臨下地放狠話。

中共外交部長王毅在中外記者會上,一改過去和緩口氣和隱蔽說法,圖窮匕首見,公然野蠻聲稱台灣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省,故意挑釁,自我意淫,企圖口頭改變現狀,罔顧中共建政76年來從未統治過台灣的基本事實。此言顯示中共磨刀霍霍及其亡台之心。台灣人應丟掉幻想,強軍強國,強化與盟邦的堅韌關係,使中共挑釁台海和平的炮聲變成中共政權的喪鐘。

目前的美俄烏歐關於俄烏戰爭及其和平協議的分歧爭議,使國際局勢呈現撲朔迷離的詭異局面。北京為擺脫困境,採取極為機會主義的雞賊姿態。

中共政治與外交上的高度機會主義使其在此國際格局迅速變幻的時代使北京成了一隻無頭蒼蠅,朝秦暮楚,首鼠兩端。

其基本表現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習近平對普京說的是一套話;王毅對烏克蘭歐洲說的又是另一套話。

當下,國際格局正在重組,各種潛在的可能性正在台面下流動。上次我們談到北京試圖渾水摸魚,夢想促成一個21世紀的新雅爾達世界——美中俄三強劃分全球勢力範圍的格局。我們分析指出那是黃粱一夢,絕無可能實現。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把歐盟及大英國協國家加進來形成某種過渡性的美俄歐中四極架構是不可能的。目前,北京以一種雞賊式的外交手段——對俄國歐洲烏克蘭美國——三方下注,都在暗中聯絡,以使自己在將來任何一種結局中,都可利益均沾,不致輸光老本。

目前,歷史正在加速演進,局面混沌。北京的雞賊外交可能得逞嗎?鹿死誰手,當靜觀其變。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RFA(中國透視)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315/2189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