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8年1月,一個名叫布木布泰的蒙古族老太太,走完了她75年的人生路。
大清帝國朝野哀痛。
這名老太太是當時在位的康熙皇帝的祖母,後來,人們根據她的諡號,習慣性稱她為「孝莊太后」。
臨死前,孝莊撫摸著一直伺候自己的康熙說:「我心戀汝皇父及汝,不忍遠去。」
康熙並未安葬孝莊,而是將孝莊生前居住的一座殿宇拆了,運到順治帝的陵墓風水牆外重建,稱為「暫安奉殿」,孝莊的棺槨被送至那裡安置。
一直到37年後,雍正三年,孝莊的棺槨才被葬入地宮,稱為「昭西陵」。昭西陵與孝莊的丈夫皇太極落葬的盛京(今瀋陽)昭陵,相距幾百公里。
一起經年的緋聞,因為孝莊的下葬問題再次傳播開來。人們傳說,孝莊入關後曾下嫁皇太極之弟、攝政王多爾袞,所以死後不敢和皇太極葬在一起,只能以不忍遠離兒孫為由,留在了清東陵。
至今,300多年過去,人們談論最多的,仍然是圍繞在孝莊身上的緋聞。
但很少人知道,這個輔佐了兩任少年皇帝的太后,實實在在是「大清第一女強人」。
▲孝莊畫像。圖源:網絡
今天看來,孝莊與皇太極的婚姻本身就帶有不可思議的色彩。
皇太極一生娶了15個后妃,孝莊是這龐大的妻妾隊伍中的一員。她13歲嫁給34歲的皇太極,嫁過去的時候,皇太極已有3個妻室,其中一個是比孝莊大15歲的親姑姑,即後來成為皇太極正宮皇后的孝端。也就是說,孝莊實際上是嫁給了自己的姑父。
不僅如此,孝莊有一個姐姐海蘭珠(即宸妃),後來也嫁給了皇太極。
姑侄三人同嫁一夫,這種婚姻關係在當時的漢人社會中早已被認為有悖人倫。但蒙古、滿族等遊牧民族當時並不認為這是一種婚姻禁忌,只要男女雙方來自不同的氏族,一段婚姻就可以成立,輩分不在他們的倫理範疇之內。
孝莊之所以姑侄三人都嫁給皇太極,更根本的原因是部族間的婚姻聯盟需要。
努爾哈赤晚年統一女真各部後,開始著手締結蒙古部落,合力進攻明朝。孝莊出身的部族——科爾沁蒙古部落,因為最為靠近建州女真,最早與努爾哈赤建立了軍事同盟關係。而婚姻,成了穩固軍事同盟的重要紐帶。
據統計,在清朝入關前,科爾沁蒙古與滿族皇家聯姻多達33次——有21女嫁給滿族皇家,娶回滿族皇家12女。
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國號大清。隨即建立後宮制度,15個后妃中,僅有5人擁有獨立的居住宮殿,稱為「五宮制」。來自科爾沁蒙古的姑侄三人均為五宮成員,其中,孝端高居正宮皇后之位,可見這個蒙古部族與滿族皇室的關係有多麼鐵。
不過,孝莊在五宮中的排位是最低的。反倒是她的姐姐宸妃,倍受皇太極寵愛。1637年,宸妃為皇太極生下一個男孩(皇太極第八子),立馬被定為「皇嗣」。一年多後,這個男孩不幸夭折,沒幾天,孝莊之子福臨(皇太極第九子)降生。這個像是來「沖喜」的皇九子,卻沒有得到皇太極太多的好感。
孝莊此後再未生育過,而她的姐姐宸妃則在1641年早逝。
關於孝莊的第一個緋聞式傳說,大概在此時誕生。1642年,明朝薊遼總督洪承疇被俘後,一度寧死不降,民間傳言是孝莊出馬,以美色、人參湯和動人言語最終說服洪承疇降清。
事實上,稍微了解一下清朝入關前的政治運作,就會知道,在以軍事為主導的制度中,任何女人(包括皇帝的女人)都不可能有介入政治的空間和機會。與之相反的例子,在努爾哈赤病逝後,為了防止強悍的皇妃干政,努爾哈赤的大妃,即多爾袞的生母,被包括皇太極在內的滿洲諸王逼著去殉葬。所以,至少在皇太極在位時期,後宮參與軍事、政治的可能性幾乎是不存在的。
人們根據孝莊後來在順治、康熙兩朝的作為,認定這個女人不簡單,因而倒推她在皇太極時期必定也不甘寂寞,甚至說她輔佐皇太極打天下很給力。說白了這些都是脫離歷史情境的胡說罷了。
與此同時,人們相信這個女人有能力,卻又對女性帶有天然的偏見,因而只能一次次在女性的身體和姿色上做文章。表面是在讚揚這個女性,細想卻是對她最大的貶損。
客觀地講,在清朝入關以前,孝莊並無參與滿洲皇族政治的可能。更何況,她也不是皇太極最寵愛的女人,離決策的核心就更遠了。
她唯一的做法,是積蓄力量。用現在的說法,叫利用閒暇時間給自己充電。
史載,孝莊天資聰慧,「無它好,獨嗜圖史」。愛讀書,是她的一大優點。當時,滿洲皇族都愛讀《三國演義》,她也跟著讀,從中學習一些謀略。
可以說,有天賦、愛學習,這兩大品質才是她在後來的歷史機遇中崛起為帝國「女強人」的主要原因,而不是傳統所編造的美貌和美色。
▲袁詠儀版孝莊。圖源:影視劇照
1643年,皇太極在清軍入關前夕猝死,死前並未指定繼承人。這使得大清皇位繼承人,成為八旗內部爭奪的焦點。
最後的結果,我們都知道了,是由孝莊的兒子、年僅6歲的福臨(即順治帝)繼位。一些史學家據此認為,孝莊母子成為最終的贏家,說明孝莊在這場皇位爭奪戰中施展了手腕,不愧是個厲害角色。有些人則繼續在她的緋聞上做文章,猜測她與同樣30歲出頭的皇太極之弟、皇位有力競爭者多爾袞產生了感情,並通過感情攻勢讓多爾袞退出皇位爭奪,轉而支持年幼的福臨繼位。
然而,歷史的真相是怎樣呢?
由於孝莊身處後宮,加上入關前滿洲皇室對後宮干政的排斥,這一時期關於孝莊的史料幾乎為零。
從當時的八旗制度來看,各旗為了各自的利益都會推舉自己的旗主為皇位繼承人,各方勢力平衡不下,以致皇太極死後6天,八旗旗主都開不了會,無法決定繼承人。最後只能採取折中方案,讓劍拔弩張的內部權鬥緩和下來。
根據已故清史學家商鴻逵分析,皇太極死後,他的第十四弟、睿親王多爾袞和他的長子、肅親王豪格都正當盛年,而且得到各自所主旗的擁戴,故兩人為了皇位相爭不下。
豪格有皇太極生前自將的兩黃旗和正藍旗的支持,多爾袞則有兩白旗的支持,而鑲藍旗旗主濟爾哈朗勢力最弱,因此,擁有兩紅旗的禮親王代善的態度就顯得尤為重要。
代善是皇太極之兄,早年有資格與皇太極爭皇位而推讓不爭,這使得他的威望極高。當代善的兒子跟他說,「眾人已定議立睿王(多爾袞)」,代善只是「嘿嘿」了兩聲,不置可否。在這種情況下,多爾袞意識到自己已經無法得到多數旗主、大臣的支持,遂退而求其次,轉而在皇太極的兒子中選擇年幼的福臨繼位。這個提案,可謂一箭三雕:一是選皇太極的兒子,代表了兩黃旗和正藍旗的利益,他們不會反對;二是以皇太極的幼子,來逼迫其長子豪格退出帝位爭奪;三是幼主繼位需要攝政,多爾袞可以進一步謀求攝政王之位。
果然,這個折中方案一提出來,就得到廣泛歡迎。福臨幸運地被揀選中,成為大清入關的第一任皇帝。
但皇太極一生總共有11個兒子,為什麼偏偏是福臨被選中呢?這難道真的如人們所說,是福臨之母孝莊與多爾袞發展感情促成的結果嗎?
很遺憾,真實的歷史並不能滿足你的八卦欲。
細究皇太極的11個兒子,除去長子豪格和當時已去世的二子、三子、八子,以及由庶妃所生的四子、五子、六子、七子、十子,真正有資格成為嗣君的「五宮」后妃之子只有兩個:孝莊所生的九子福臨,麟趾宮貴妃所生的十一子。
然而,麟趾宮貴妃的身份比較尷尬,她本來是滿洲的政敵——察哈爾蒙古林丹汗的妃子,林丹汗被皇太極擊潰後,她作為戰利品被皇太極納入後宮。基於這樣的身份,她的兒子很難獲得各旗旗主的認同。
所以到最後,也就只有福臨是唯一的合適人選。
可見,福臨繼承大統這件事,是八旗力量相互制衡的結果,孝莊並沒有也不可能出力。
人們在讚頌一個人的時候,往往會將他/她的所有過往經歷加以重構,要麼高大化,要麼神化。孝莊被一些史學家想當然地認為在兒子繼位過程中施展了不凡的謀略,正是這一歷史書寫定律的體現。但其實沒必要如此,一個人的偉大,並不一定要從頭到尾偉大,只要在某個時段,甚至某個時刻彰顯偉大,這就足夠了。
如實地寫出他們在偉大之前的無能或無力,並不會損害一個歷史人物的形象。相反,會讓這個人物更加真實。
▲斯琴高娃版孝莊。圖源:影視劇照
即便在孝莊以皇太后身份進駐紫禁城後,很長時間內,她仍然沒有太大的作為。
多爾袞攝政的7年間,這名政治、軍事強人取得大清統一大業的一系列勝利,個人的威望和權勢隨之抬升,封號也從「叔父攝政王」一路提到了「皇父攝政王」。他將政治對手豪格幽禁致死,將共同輔政的濟爾哈朗羅織成罪。
多爾袞權傾天下,實際上已是大清皇權的唯一代理人。
在這7年間,孝莊被迫與年幼的福臨分宮而居。這顯然是多爾袞防止孝莊利用皇帝干政的一個舉措,但孝莊母子無力反抗,唯有隱忍順從。
也就是在多爾袞生命的最後一年,順治七年(1650年),江南傳出了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的緋聞。迄今,史學界關於這件事,尚未達成最終共識。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大清入關後的第一疑案。
緋聞源於南明反清鬥士張煌言那一年所寫的一首詩:
上壽觴為合卺尊,慈寧宮裡爛盈門。
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
詩里說的是孝莊太后住所慈寧宮舉辦婚禮的場景,人們由此相信這是孝莊下嫁多爾袞的證據。另外的證據則包括:
多爾袞被尊為「皇父攝政王」,說明孝莊下嫁了,順治才稱其為「皇父」;
滿族入關前,尚有弟娶寡嫂的婚俗,因此孝莊下嫁多爾袞也不稀奇。
這一連串證據,幾乎把孝莊下嫁之事坐實了。連清史名家商鴻逵都認為,「孝莊曾和多爾袞結婚,這件事固然缺乏確證,然蛛絲馬跡也有可尋」,並說若果有此事,正好說明孝莊為了兒子的皇位安全,能夠隨機應變,是政治手腕高明的表現。
但是,孟森、鄭天挺等著名歷史學家則認定孝莊下嫁緋聞純屬子虛烏有。他們指出,張煌言是反清志士,詩據傳聞而嘲諷清朝亂倫,並不能作為歷史證據。順治尊多爾袞為「皇父」,類似於古代「尚父」的尊稱,也不是順治認父的證據。
其實,我們從一些歷史的細節,可以論證孝莊並未下嫁。史載,孝莊居住的慈寧宮遲至順治十年(1653年)才修葺完畢,這之後,她才搬進去住,而此時多爾袞已死去3年,可見張煌言所說的慈寧宮大婚的情景純屬虛構。
有一種可能性是,多爾袞在順治七年正月強娶了豪格的遺孀,而這樁婚事傳至張煌言所在的浙東,早已變形成多爾袞娶皇太后的緋聞了。張煌言未加求證,根據傳言就寫出了孝莊太后下嫁的詩歌,用以嘲諷清朝。這或許是最逼近真相的一種解釋。
▲多爾袞畫像。圖源:網絡
順治七年,冬天,39歲的多爾袞突然死於塞北狩獵途中。
多爾袞死後,孝莊作為一個隱忍多年的女強人形象才真正開始彰顯出來。
這一年,順治只有13歲,還是一個少年,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針對多爾袞的清算,雖以皇帝的名義進行,實則出自孝莊之手。
按照孝莊的安排,多爾袞的靈柩運回北京後,順治先是下詔為他舉行國葬,接著下令從他的王府里收繳回玉璽,10多天後便宣布親政。僅僅兩個月後,由鄭親王濟爾哈朗告發多爾袞有篡位嫌疑開始,一場針對多爾袞的歷史清算案拉開帷幕。多爾袞最終被剝奪封號,並遭掘墓。在這個過程中,孝莊雷厲風行,通過打倒多爾袞,幫助少年順治重新樹立了權威,鞏固了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