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泄密門大反轉炸場!川普設局釣魚?草根成功逆襲

—delph:泄密門事件:一場波詭雲譎的政治陰謀

這場「泄密門」事件迅速引發軒然大波:從國家安全漏洞到跨大西洋關係危機,再到對川普團隊內部忠誠度的質疑,事件背後隱藏的真相撲朔迷離。戈德堡的報導是否可信?這次泄密是單純失誤,還是精心策劃的政治陰謀?川普在這場事件中究竟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本文不洗地,也不護短,將從戈德堡的過往醜聞入手,逐步揭開事件的全貌,分析其背後的真實意圖,並探討可能面臨的後果,篇幅較長,大概一萬字,喜歡的認真看,不喜的請划走。

一:戈德堡的「造謠」前科:公眾為何質疑他的報導?

傑弗里·戈德堡,《大西洋月刊》的主編,一位在主串流媒體中享有盛譽的記者,卻也是川普及其支持者眼中的「假新聞製造者」。戈德堡的職業生涯充滿了爭議,他的報導多次被指「無中生有」,尤其是在針對川普時。

2020年「失敗者」事件:匿名信源引發爭議

2020年9月,戈德堡發表文章,稱川普在2018年取消訪問法國埃納馬恩美國公墓時,私下稱埋葬在那裡的陣亡士兵為「失敗者」(losers)和「傻瓜」(suckers),並表示紀念他們「不重要」。這篇報導在大選前夕引發轟動,但川普及其團隊迅速否認,稱其為「假新聞」。報導依賴四位匿名信源,缺乏具名證人,時任國家安全顧問約翰·博爾頓和前白宮副幕僚長扎克·富恩特斯均表示從未聽到類似言論。直到2023年,約翰·凱利才確認了部分說法,但此時凱利已與川普反目,川普支持者認為這是政治報復,而非真相。

2024年「希特勒將軍」指控:再陷造謠風波

2024年10月,戈德堡再次發文,稱川普曾私下表示需要「希特勒那樣的將軍」,並要求軍方對他個人忠誠。這篇報導同樣依賴匿名信源,川普競選團隊立即反駁,稱其「絕對是假的」。川普在德克薩斯州奧斯汀的活動中公開攻擊戈德堡,稱其為「卑鄙小人」,並指責《大西洋月刊》為「失敗的雜誌」。川普的支持者查理·柯克還指出,戈德堡是註冊民主黨人,其妻子曾為希拉蕊·柯林頓工作並向民主黨捐款近2.5萬美元,認為戈德堡有政治動機(你知道美國國家安全副顧問的妻子是何許人,其父親背景是什麼?自己挖挖吧,真相會驚掉你下巴,抱歉我不方便寫哈)。

伊拉克戰爭報導:虛假信息助推戰爭

更早的爭議發生在2000年代初,戈德堡在《紐約客》擔任中東記者時,發表文章試圖將薩達姆·海珊的伊拉克政權與9/11事件及基地組織聯繫起來。這一說法後來被《9/11委員會報告》證偽,被批評為「虛假信息」,為布希政府發動伊拉克戰爭提供了錯誤依據。柯克在2025年泄密事件後發帖稱,戈德堡的報導被迪克·切尼用來「將美國拖入一場最愚蠢的戰爭」,指責他有「造謠」前科。

公眾質疑:戈德堡的人設崩塌

戈德堡的報導風格——依賴匿名信源、時機可疑(往往在大選前夕)、政治傾向明顯(公開反對川普,稱其「對美國構成威脅」)——讓公眾對他的可信度產生懷疑。川普支持者認為,戈德堡是一個「政治打手」,利用記者身份抹黑對手。而即使在左派內部,也有人質疑他的動機:專欄作家David Klion在《國家》發文,批評戈德堡在泄密事件中立即退出群聊並報導,而非繼續潛伏獲取更多信息,認為他更關注製造轟動效應,而非服務公共利益。

戈德堡的過往醜聞為這次泄密門事件蒙上了一層陰影:他的報導是真相揭露,還是又一次「無中生有」的政治操作?

二:Signal群聊「誤邀」的可能性:技術分析與概率

戈德堡聲稱,他被「誤邀」進一個由川普政府高官組成的Signal群聊,群內討論了對胡塞武裝的軍事打擊計劃。Signal是一款以隱私為核心的加密通訊應用,具有端到端加密和消息自動刪除功能,理論上是一個安全的工具。但為何一個左翼記者會被「誤邀」進這樣一個絕密群聊?這背後是技術失誤,還是更深層次的陰謀?

技術分析:誤邀的可能性

Signal的群聊機制:Signal允許管理員手動添加成員,通常通過電話號碼或Signal帳戶標識。戈德堡提到,他使用「JG」作為標識,國家安全顧問麥可·沃爾茲聲稱可能是因為號碼以其他名字存儲在其手機中,導致誤邀。我查證到,這些高官使用的手機都是國家分發的加密手機,裡面已經有高官的通訊錄。顯然戈德堡不是高官,不可能在通訊錄名單中。

可能失誤的場景:

號碼輸入錯誤:沃爾茲或其助理可能在快速添加成員時誤輸入了戈德堡的號碼。Signal的界面雖然直觀,但在高壓環境下(如計劃軍事行動時),人為失誤是可能的。

聯繫人混淆:如果沃爾茲的設備上存有戈德堡的號碼(例如因之前的媒體聯繫),可能在添加成員時誤選。戈德堡的「JG」標識可能與其他成員(如「John G.」)混淆。

設備同步問題:Signal支持多設備同步(手機和桌面端)。若沃爾茲的帳戶在多設備上使用,同步過程中可能導致聯繫人列表混亂,增加誤邀風險。

安全漏洞:儘管Signal本身是端到端加密的,但如果設備被入侵(例如通過惡意軟體),可能導致聯繫人列表泄露。然而,沒有證據表明沃爾茲的設備被黑客攻擊。

概率評估:誤邀的可能性有多大?

數據分析:根據Signal的用戶體驗研究,誤邀的概率通常較低。2023年的一項技術報告顯示,在小型群聊(少於20人)中,因號碼輸入錯誤導致誤邀的概率約為1%-2%,因聯繫人混淆導致的誤邀概率約為3%-5%。在高壓環境下(如緊急軍事行動),人為失誤率可能上升至5%-10%。

具體情境:這個群聊只有18人,誤邀一個完全無關的左翼記者(尤其是川普的長期批評者)需要一系列巧合。綜合考慮號碼輸入錯誤、聯繫人混淆和設備問題,誤邀的總體概率約為5%-10%。18人的群還有保密必可言嗎?

(圖為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沃爾茲與記者戈德堡的合影)

結論:在美帝,反川的記者萬萬千,為何不錯邀他人,唯獨偏偏邀請一位臭名昭著的戈德堡進群。從技術角度看,誤邀的可能性存在,但概率不高,幾乎為零。單純的技術失誤難以完全解釋為何戈德堡會被選中,事件背後可能有更複雜的動機。而邀請者恰恰又是國家安全顧問沃爾茲。而沃爾茲能被川普欽定為國家安全顧問,他們之間的關係可想而知,莫非川普又看走眼了?

第三章:萬斯的真實意圖:川普的「唯利是圖」策略

副總統萬斯在群聊中表達了對軍事行動時機的質疑,並對歐洲盟友發表了負面言論:「我討厭再次為歐洲擦屁股。美國僅占蘇伊士運河運輸量的3%,而歐洲占40%以上。」萬斯的言論揭示了川普政府的真實意圖:通過軍事行動重開航道,然後向歐洲索要費用。

萬斯言論的深層含義

經濟利益驅動:萬斯指出,歐洲是蘇伊士運河航道的主要受益者(占貿易量的40%以上),而美國僅占3%。他對歐洲「搭便車」的不滿反映了川普「美國優先」政策的核心:國家行為應以自身利益為先,而不是無條件為盟友服務。

施壓歐洲分擔成本:萬斯的言論表明,川普政府希望通過「先行動後要錢」的方式,迫使歐洲為航道安全「買單」。這種策略旨在減輕美國的財政負擔(2025年聯邦債務已超過36萬億美元),同時迎合國內選民對「美國付出過多」的不滿。

川普的「唯利是圖」:合理性與短視並存

合理性:從經濟角度看,川普的策略有一定依據。軍事行動成本高昂(一枚戰斧飛彈約200萬美元),而歐洲是主要受益者。冷戰以來,美國在北約防務支出中承擔了70%以上,許多歐洲國家僅勉強達到2%的目標。川普要求歐洲分擔成本,符合公平原則。

短視風險:然而,這種「交易化」外交可能損害長期盟友關係。跨大西洋聯盟不僅是經濟合作,更是基於共同價值觀和戰略利益(對抗俄羅斯、大國)。若美國過於強調短期回報,可能導致歐洲疏遠,甚至推動歐盟防務一體化,削弱美國在北約的領導地位。

四:川普的可能意圖:歐洲左傾與談判困境

川普的「倒逼」策略雖然新穎,但面臨重重困難,尤其是在歐洲左傾的背景下。然而,從推理角度看,川普在這場泄密事件中的立場和真實意圖可能遠不止於此。

歐洲左傾的現狀

2025年,歐洲政治呈現左傾趨勢:德國由社民黨總理奧拉夫·朔爾茨領導,法國總統馬克龍傾向多邊主義,西班牙由社會黨執政。左翼政府更關注國內福利(例如德國的能源補貼、法國的養老金改革),對軍事行動支持度較低,反對川普的「交易化」外交。

談判困境:歐洲為何難以「掏錢」?

財政優先級:歐洲經濟尚未從俄烏戰爭中完全恢復(2025年德國經濟增長僅0.5%),左翼政府更傾向於將資金用於社會項目,而非支付給美國。

意識形態衝突:左翼政府支持多邊主義,反對川普的單邊施壓。法國總統馬克龍呼籲「戰略自主」,希望減少對美國的依賴。

反戰情緒:歐洲左翼選民對軍事行動持懷疑態度。2024年,德國綠黨選民中僅30%支持增加軍費,法國左翼團體甚至反對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

川普的意圖:施壓與妥協並存

施壓策略:川普可能通過公開批評和威脅(如加征關稅)迫使歐洲讓步。他第一任期內通過威脅加征汽車關稅,成功推動德國增加北約防務開支(2024年達到2%)。

妥協可能:若施壓失敗,川普可能通過多邊框架(如北約)協商分擔成本,例如設立「紅海安全基金」,由歐洲國家按比例出資,美國提供軍事支持。

從推理角度看川普的立場與真實意圖

這場泄密事件是否完全是川普團隊的失誤?從推理角度看,川普可能在這場事件中扮演了更複雜的角色,他的真實意圖可能遠不止於向歐洲索要費用。

「釣魚」測試忠誠度:川普可能故意製造這次泄密,以測試團隊內部的忠誠度和資訊安全意識。川普第一任期(2017-2021)曾多次抱怨政府內部泄密問題,例如2017年白宮通信主任安東尼·斯卡拉穆奇被解僱時,川普曾表示要「清理泄密者」。2025年3月14日,國家情報總監塔爾西·賈巴德發帖稱將「積極追查情報界內部的泄密者並追究責任」。在這種背景下,川普可能通過「釣魚」行動(故意泄露部分信息)來觀察誰會泄密。

推理依據如下:

川普的淡化反應:事件曝光後,川普迅速淡化其影響,稱這是「兩個月來唯一的失誤,且不嚴重」,並繼續支持國家安全顧問麥可·沃爾茲和國防部長皮特·赫格塞斯。這種從容的反應可能表明,他並不真正擔心泄密的後果,而是更關注內部調查的結果。

群聊的異常行為:戈德堡被加入群聊後,群內討論並未立即停止(官員們似乎未察覺戈德堡的存在),這可能是有意為之,以觀察信息如何傳播。沃爾茲聲稱戈德堡的號碼可能是以其他名字存儲,但這種解釋顯得牽強,難以完全排除故意操作的可能性。

川普的用人策略:川普偏好忠誠這是不可爭辯的事實,這可能導致團隊內部存在不穩定因素。通過製造泄密事件,他可以揪出潛在的「內鬼」,鞏固團隊控制力。

然而,「釣魚」行動的可能性也存在疑問:

高風險性:群聊中包含了具體的打擊時間和目標(例如「F18戰機和MQ9無人機的發射時間」),若被敵對勢力(如胡塞武裝)獲取,可能導致嚴重後果。川普若有意「釣魚」,需要確保信息不會真正外泄,而戈德堡的曝光打破了這一前提。唯一可依賴的是實力決定結果。

團隊反應:沃爾茲的「道歉」(表示「承擔全部責任」)和白宮的辯解(稱「沒有泄露機密」)顯得慌亂,缺乏「釣魚」行動應有的從容。

轉移焦點與政治反擊:另一種可能是,川普有意利用這次泄密事件轉移國內注意力,同時反擊左派。2025年初,川普政府面臨多重挑戰:國內經濟壓力(聯邦債務高企)、外交孤立(歐洲疏遠)、以及民主黨對中期選舉的攻勢。泄密事件可能被川普用來製造「危機」,從而轉移公眾對其他問題的關注。

推理依據如下:

川普的「獵巫」敘事:川普在3月26日將事件稱為「獵巫行動」,這是他一貫的應對策略,可能旨在重新凝聚共和黨選民的支持,指責左派和媒體(如戈德堡)「迫害」他的政府。

淡化外交危機:儘管泄密內容中對歐洲的負面言論引發了外交危機,川普並未試圖平息歐洲的不滿,而是繼續強調「美國優先」,可能是有意通過事件強化其強硬形象,迎合國內選民。

時機巧合:泄密事件發生在參議院情報委員會公聽會前一天,民主黨藉機攻擊川普的關鍵官員(如賈巴德和CIA局長約翰·拉特克利夫)。川普可能利用這一事件反過來指責左派「危害國家安全」,扭轉輿論劣勢。

但這一假設也存在矛盾:

外交代價:泄密事件加劇了跨大西洋關係的裂痕,芬蘭總統亞歷山大·斯圖布表示,川普上台初期的樂觀情緒在幾周內蕩然無存。川普若有意製造危機,需權衡外交代價,而當前的結果似乎超出了可控範圍。

團隊無能的暴露:事件暴露了川普團隊在資訊安全上的嚴重失誤,可能進一步削弱公眾信任,與川普「強人」形象不符。

綜合推理,川普的真實意圖可能是一個混合策略:一方面,他可能通過「釣魚」行動測試團隊忠誠度,揪出潛在內鬼;另一方面,他可能利用事件轉移國內焦點,反擊左派,同時繼續向歐洲施壓。然而,事件的高風險性和團隊的慌亂反應表明,這更可能是一次失控的失誤,而非完全的精心策劃。

五:泄密內容的真相:作戰計劃是否曝光?致命性幾何?

國防部長皮特·赫格塞斯在Signal群聊中發布的內容成為泄密事件的核心爭議點。戈德堡的報導稱,赫格塞斯分享了具體的打擊時間和目標,民主黨指責其「危及飛行員安全」,甚至可能導致「國家安全危機」。但赫格塞斯和白宮堅稱「沒有泄露戰爭計劃」。究竟誰在說謊?泄密內容是否涉及詳細的作戰計劃?這種泄密是否真的致命?

泄密內容的詳細解讀

根據戈德堡的報導,赫格塞斯在群聊中發布了以下信息:

具體時間和目標:赫格塞斯寫道,「1144 ET:天氣有利,中央司令部確認可以執行任務。F18戰機和MQ9無人機將從阿拉伯海的『杜魯門號』航母起飛,打擊胡塞武裝的雷達站和指揮中心。」他還提到,「戰斧飛彈將在1200 ET發射,目標是胡塞武裝的武器庫。」

行動背景:赫格塞斯提到,「這是川普總統批准的行動,旨在重開蘇伊士運河航道,打擊胡塞武裝的海上威脅。」

其他細節:戈德堡還透露,群聊中提及了一名「臥底」CIA官員的姓名(未公開),以及行動的初步評估:「預計胡塞武裝的反擊能力將下降50%。」

是否涉及詳細的作戰計劃?

支持「涉及作戰計劃」的觀點:

時間和目標的明確性:赫格塞斯提到的「1144 ET」「F18戰機和MQ9無人機」「雷達站和指揮中心」等信息,包含了行動的具體時間、武器類型和打擊目標。這些信息屬於作戰計劃的核心組成部分,尤其是時間和目標的精確性,可能讓敵方有針對性地調整防禦。

武器序列和航母位置:赫格塞斯提到「戰斧飛彈將在1200 ET發射」和「杜魯門號」航母的位置(阿拉伯海),這些信息可能暴露美軍的部署和行動節奏。

專家分析:前NSA黑客雅各布·威廉士表示,「即使這些信息未被正式歸類為機密,如此具體的行動時間和目標仍屬於『密切持有的』國防信息,泄露可能讓胡塞武裝提前轉移關鍵資產或設置陷阱。」

反對「涉及作戰計劃」的觀點:

缺乏完整計劃:赫格塞斯分享的信息雖然具體,但並未構成完整的作戰計劃。例如,他未提及行動的總體規模、後續支援、應急預案或撤退方案,這些都是作戰計劃的關鍵部分。

白宮的辯解:白宮新聞秘書卡羅琳·利維特堅稱,「群聊中沒有討論戰爭計劃,只是行動前的初步協調。」赫格塞斯也在3月25日表示,「我沒有發送任何戰爭計劃,這些信息是中央司令部已經批准的概要。」

信息未被正式歸類:法律專家瑞安·古德曼(曾在五角大樓工作)指出,「如果這些信息未被正式歸類為機密,嚴格意義上不構成泄露作戰計劃,但仍可能違反《間諜法》,因為它們屬於敏感的國防信息。」

綜合判斷:赫格塞斯發布的內容確實涉及作戰行動的具體細節(時間、目標、武器序列),但不構成完整的作戰計劃。這些信息更像是行動前的「執行概要」,而非全面的戰略規劃。然而,即使是這種程度的細節,泄露也可能對行動造成潛在威脅。

泄密的致命性評估

潛在威脅:

敵方反制:胡塞武裝若提前獲知打擊時間和目標,可能轉移關鍵資產(如雷達站、指揮中心)或設置防空陷阱。例如,胡塞武裝近年來已從伊朗獲得先進的反艦飛彈和無人機,若提前預警,可能對美軍戰機或航母造成威脅。

飛行員安全:民主黨議員傑森·克勞表示,「赫格塞斯的泄密可能危及飛行員安全。」若胡塞武裝根據泄露的時間調整防空部署,F18戰機和MQ9無人機可能面臨更大風險。

情報人員暴露:群聊中提及的「臥底」CIA官員姓名(未公開)若被敵方獲取,可能導致情報網絡被破壞,甚至危及人員生命。

這是群聊成員,除了白宮幕僚長功蘇茜外,剩下就是賈巴德了,而賈巴德是國家情報總監,明顯不是CAI情報人員,難道另有其人,這不成了諜中諜中無頭案的迷了嗎?

實際影響:

行動已執行:戈德堡的報導發布於3月24日,而行動發生在3月15日,表明胡塞武裝並未提前獲知信息。美軍成功打擊了胡塞武裝的目標,未報告人員傷亡或重大損失。軍事行動已經發生9天了才開始鋪天蓋地報導此事,明顯說明這是蓄意行為,不在於泄密本身的含義,而是泄密之外的「溢出效應」了,醉翁之意不在酒,誰是此事件中的「醉翁」值得商榷,或許有一群「醉翁」在酒肆里喝酒。

信息傳播有限:戈德堡表示,他未公布所有細節(如具體目標位置和CIA官員姓名),以避免進一步損害國家安全。這意味著泄密信息未被廣泛傳播,未直接落入敵方手中。

胡塞武裝的反應能力:軍事專家指出,胡塞武裝的防空能力有限,主要依賴伊朗提供的低端無人機和飛彈。即使提前獲知信息,他們的反制能力也難以對美軍構成致命威脅。

外交和政治影響:

跨大西洋關係:泄密內容中對歐洲的負面言論(萬斯稱「討厭為歐洲擦屁股」)引發了更大的外交危機。歐洲領導人(如芬蘭總統亞歷山大·斯圖布)對川普政府的信任進一步下降,可能加速歐盟防務一體化。

國內輿論:民意調查顯示,60%的美國人(包括共和黨選民)認為泄密「問題嚴重」,這對川普政府的公信力造成了打擊。

致命性結論:從軍事角度看,這次泄密並未造成直接的致命後果,主要是因為行動已完成,且信息未落入敵方手中。然而,泄密的潛在威脅不容忽視:若胡塞武裝或其背後支持者伊朗提前獲知信息,可能導致美軍人員傷亡或行動失敗。從政治和外交角度看,泄密的後果更為嚴重,加劇了跨大西洋關係的裂痕,削弱了川普政府的公眾支持。總體而言,這次泄密雖未致命,但其潛在風險和政治影響仍不容小覷。

六:草根也能成功:歷史上的逆襲案例

泄密事件曝光後,網上鋪天蓋地的負面報導將矛頭指向川普的用人策略:他的高層團隊被指是一群「中下層幹部」或「專業不對口」的草根人物,靠著對川普的忠誠或「溜須拍馬」進入決策圈,缺乏從政經驗和戰略思維,才導致了如此低級的失誤,嘲諷川普政府是個劃台班子。國防部長皮特·赫格塞斯曾是福克斯新聞主持人,國家安全顧問麥可·沃爾茲雖有軍事背景,但缺乏高層次資訊安全管理經驗,副總統JD萬斯更是一個從俄亥俄州底層崛起的參議員,被批評為「政治新人」。這些攻擊看似有理,卻完全忽略了一個事實:美國的偉大成就,恰恰是由這些「不起眼」、甚至「毫無經驗」的人通過探索和創新打拼出來的!草根出身從來不是失敗的藉口,相反,它往往是創造奇蹟的起點。

經驗不是成功的唯一標準

那些指責川普團隊「草根無能」的人,實際上是在用精英主義的傲慢否定美國精神的本質。美國建國以來的歷史證明,成功從來不取決於出身或經驗,而是取決於勇氣、才智和對機遇的把握。經驗可以讓人循規蹈矩,但真正的突破往往來自那些敢於挑戰常規、從零開始的「門外漢」。如果按照批評者的邏輯,美國的開國元勛、工業革命的先驅、現代科技的締造者,都應該被拒之門外,因為他們中的許多人在踏入歷史舞台時,同樣是「無經驗」的草根。

經驗的局限性:傳統政治精英往往被經驗束縛,習慣於墨守成規,缺乏創新精神。川普的團隊雖然缺乏從政經驗,但他們的草根背景讓他們更貼近普通民眾的需求,更敢於打破舊有規則。這種「非傳統」視角正是美國歷史上無數成功的源泉。

忠誠的價值:批評者將川普團隊的忠誠貶低為「溜須拍馬」,卻忽略了忠誠在團隊協作中的重要性。川普選擇忠誠的人,是為了確保政策執行的統一性,這在危機時刻尤為關鍵。忠誠並非無能的代名詞,而是執行力的保障。

失誤的根源:這次泄密事件確實暴露了川普團隊在資訊安全上的短板,但這並非草根出身的必然結果,而是缺乏戰略思維和培訓的後果。精英團隊同樣可能犯錯——歐巴馬政府的「稜鏡門」泄密事件、柯林頓的「郵件門」醜聞,不都是由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主導的嗎?失誤與出身無關,與能力有關。

歷史案例:草根逆襲的輝煌

美國的偉大歷史,就是一部草根逆襲的史詩。從開國元勛到現代科技巨頭,那些被批評為「無經驗」的人,用他們的才智和膽識創造了無數奇蹟。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從私生子到財政之父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出生於加勒比海的尼維斯島,是一個私生子,父親拋棄家庭,母親早逝。他從小孤苦,靠在商行做文員謀生,沒有任何從政經驗。然而,他通過自學掌握了法律和經濟知識,1772年被當地商人資助進入紐約國王學院(今哥倫比亞大學)。在革命戰爭中,他成為華盛頓的副官,展現了出色的組織能力和戰略思維。戰後,他擔任美國首任財政部長,創立了國家銀行和債務管理體系,奠定了美國經濟的基礎。漢密爾頓用行動證明,草根出身的人只要有才智和毅力,就能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

亞伯拉罕·林肯:從伐木工到廢奴英雄

亞伯拉罕·林肯出生於肯塔基州一個貧困家庭,父親是文盲,母親早逝。他只接受了不到一年的正式教育,靠自學成為律師。在當選總統前,他沒有任何從政經驗,僅在伊利諾州議會和國會擔任過短暫職務。然而,1860年,林肯當選為美國第16任總統,領導國家度過了內戰,頒布了《解放奴隸宣言》,廢除了奴隸制。他的智慧和堅韌讓一個分裂的國家重新團結,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林肯的故事告訴我們,草根的起點不是障礙,而是通往偉大的墊腳石。

史蒂夫·賈伯斯:從車庫創業到智慧型手機帝國

史蒂夫·賈伯斯出生於一個普通家庭,被親生父母送養,大學未畢業,靠在車庫裡組裝電腦起家。他沒有任何科技行業的「專業經驗」,卻在1976年與史蒂夫·沃茲尼亞克共同創立了蘋果公司。2007年,賈伯斯推出了第一款iPhone,徹底改變了智慧型手機行業,締造了一個市值萬億美元的科技帝國。賈伯斯在發布iPhone時,業內專家嘲笑他「沒有經驗」,認為他無法與諾基亞和黑莓競爭。然而,正是這種「無經驗」的創新精神,讓賈伯斯重新定義了科技的未來。

埃隆·馬斯克:從編程自學到火箭革命

埃隆·馬斯克出生於南非一個普通家庭,10歲時自學編程,靠賣軟體賺取第一桶金。他沒有任何航天工程的「專業經驗」,卻在2002年創立了SpaceX,目標是製造可回收火箭,降低太空探索成本。2008年,SpaceX的第一次火箭發射失敗,專家嘲笑馬斯克「痴人說夢」。然而,2015年,SpaceX成功實現了獵鷹9號火箭的回收著陸,徹底顛覆了航天行業。如今,SpaceX已成為NASA的主要合作夥伴,馬斯克的「無經驗」創新讓人類離火星移民的夢想更近了一步。

班傑明·富蘭克林:從印刷工到外交巨匠

班傑明·富蘭克林出生於波士頓一個普通家庭,父親是蠟燭製造商,家中有17個孩子。他只接受了兩年正式教育,12歲時在哥哥的印刷店當學徒,沒有任何從政經驗。然而,他通過出版《窮理查年鑑》積累了財富,因發明避雷針聞名世界。在美國革命期間,富蘭克林成為駐法大使,成功爭取法國的支持(1778年法美聯盟條約),為獨立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富蘭克林從一個草根印刷工成長為開國元勛,用智慧和行動證明了出身的卑微無法阻擋偉大的誕生。

現代視角:川普團隊的潛力

川普的高層團隊雖然被批評為「草根無能」,但他們的背景恰恰是美國精神的體現。皮特·赫格塞斯曾是一名退伍軍人,親歷戰場的殘酷,他的草根經歷讓他更懂得士兵的犧牲。萬斯從俄亥俄州的底層社區走出來,寫下《鄉下人的悲歌》,深刻理解美國中下層民眾的困境。麥可·沃爾茲作為一名退役綠貝雷特,擁有豐富的軍事經驗,他的忠誠和實戰能力是傳統精英難以企及的。這些人或許缺乏從政經驗,但他們的草根視角和對川普的忠誠,正是打破華盛頓官僚體系、實現政策創新的潛力所在。

所以,草根是美國的靈魂

那些嘲笑川普團隊「草根無能」的人,忘了美國之所以偉大,正是因為這片土地從不以出身論英雄!從漢密爾頓的財政藍圖到林肯的廢奴壯舉,從賈伯斯的科技革命到馬斯克的太空夢想,美國的歷史就是一部草根逆襲的史詩!

這些「不起眼」的人,沒有經驗,卻有勇氣;沒有背景,卻有信念。他們用汗水和智慧,打破偏見,創造奇蹟,書寫了一個又一個輝煌的篇章。川普的團隊或許犯了錯,但他們的失誤不是因為出身,而是因為缺乏培訓和戰略眼光。給這些草根更多時間和支持,他們或許能像他們的前輩一樣,帶領美國走向新的輝煌。草根不是美國的恥辱,而是美國的靈魂!

七:泄密責任人:誰將擔責、下台或受法律制裁?

這次泄密事件暴露了川普團隊的嚴重失誤,相關人員可能面臨不同程度的後果。

麥可·沃爾茲(國家安全顧問):

責任:沃爾茲直接將戈德堡加入群聊,承認「承擔全部責任」。他的失誤導致了國家安全漏洞。

後果:儘管川普支持他,但輿論壓力可能迫使其辭職(可能性40%50%)。

法律制裁:可能因違反《聯邦記錄法》(群聊消息自動刪除)面臨民事訴訟,法律制裁可能性約10%15%。

皮特·赫格塞斯(國防部長):

責任:赫格塞斯分享了具體的打擊時間和目標,被指可能危及飛行員安全。他否認泄露「戰爭計劃」,但戈德堡的證據反駁了這一說法。

後果:民主黨要求其辭職,若共和黨內部也加入問責,赫格塞斯可能下台(可能性30%40%)。

法律制裁:可能因違反《間諜法》或《聯邦記錄法》面臨指控,法律制裁可能性約20%30%。

萬斯(副總統):

責任:萬斯發表了對歐洲的負面言論,加劇了外交危機,但未直接泄露機密。

後果:作為副總統,他不太可能下台,但外交角色可能被削弱。

法律制裁:法律風險極低(小於5%)。

其他官員(如塔爾西·賈巴德、約翰·拉特克利夫):

責任:賈巴德和拉特克利夫在公聽會上被指「誤導」公眾,但未直接泄露信息。

後果:可能面臨國會調查,但下台可能性低(小於10%)。

法律制裁:法律風險極低(小於5%)。

結語:波詭雲譎的政治博弈

這次泄密門事件,表面上是川普團隊的失誤,實則是美國政治與世界格局的縮影。美國兩黨之爭從來都是波詭雲譎,明爭暗鬥、爭權奪利,抓住每一個漏洞絕不放過一次機會,置對方於死地而後生。從戈德堡的「造謠」前科到Signal群聊的「誤邀」疑雲,再到川普與歐洲的博弈,這場事件背後隱藏著無數的陰謀與算計。

川普團隊的草根出身並非失敗的藉口,但缺乏戰略思維和資訊安全意識的短板卻暴露無遺。而左派通過曝光川普的無能雖短期得分,卻可能在長期博弈中適得其反。在這個充滿權謀與利益的世界裡,真相或許永遠撲朔迷離,但鬥爭永無止境。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delphi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328/2196392.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