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返鄉】90年代的深圳,是中國最為發達的城市。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點城市,無數農民工湧入這裡,大家渴望在這裡改變命運。遺憾的是,由於缺乏謀生手段,這些農民工只能從事流水線的工作,發財者寥寥無幾,如今他們都已年邁,基本上都呆在農村安享晚年。
【棚戶區裡的農民工】1980年8月26日,國家下發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正式對外宣布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分別劃出一定區域,設置經濟特區。在這一政策的影響下,大量外資開始湧入這裡,為農民工提供了很多就業的機會。
【從深圳歸來的年輕人】有網友這樣評價90年代的農民工,「這一代打工人,很有幹勁的一代人。肩負著改變家庭命運的使命。鬥志昂揚積極向上,實幹闖未來,相信自己的雙手能改變命運。」遺憾的是,只有真正經歷這段歷史的人,才知道當時深圳並不是打工者的天堂。
【工地上的農民工】有一點是肯定的,當時在深圳打拼非常辛苦,可比呆在農村要好太多了,這點體現在收入上。筆者有一個親戚,90年代就在深圳打拼,他當時一個月收入在800元左右。要知道當時他如果呆在農村,一個月100元都掙不到。
【工廠里的女工】「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當時這句話從深圳里傳出來,瞬間家喻戶曉。那時來深圳可不是隨便就能來的,除了身份證外,還需要一張「邊防通行證」。這個證件非常難辦,首先需要在原單位或居委會開介紹信;其次,收集好相關證明文件;最後,到相關部門申請通行證。
【從深圳歸來的年輕人】這張老照片反映了一點,當時的農村年輕人已經收到城市裡潮流文化的影響,大家跟農村文化格格不入。照片中年輕女孩是進城的第一批農民工,他們懷著改變家庭命運和自身命運來進入城市,可惜很難實現理想。
【三無人員】所謂的「三無人員」是指無身份證、無暫居證、無用工證明。也可以說是黑工,這樣的人員來到深圳後,一旦被發現,輕則遣返。相信很多有這段經歷的人,一定對這個地方刻骨銘心,東莞樟木頭,很多人被送到這裡再教育。
【年輕的髮廊妹】90年代的深圳還出現一個現象,就是辦公樓根本不夠用,創業者只能租辦公桌。比如,外貿的和內銷的公司共同租一張,內銷的用上半天,外貿的用下半天,因為外貿的生意大多在下午。是不是不敢相信?這就是真實的歷史。
【老舊小區拆遷現場】「殺出一條血路來!」這是當時深圳特區的一句口號,而照片中的無數農民工就是歷史的見證者,他們為深圳乃至國家的改革開放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無數農民工都是三班倒,他們靠著體力獲得一些收入,渴望改變自身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