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趙曉|「吐出去」還是「留下來」:中國必須面對的自由貿易嚴峻抉擇

作者:
如今,中國再次站在抉擇點: 是繼續將一切責任推給美方,奉陪到底? 還是冷靜反思,承認問題出在自身制度無法兼容自由體系,也無法融入世界主流文明,痛定思痛,果斷啟動深層改革,擁抱真正的全球化? 這,才是中國真正面對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不是挑戰美國霸主地位,更不是謾罵川普瘋了,而是超越自身;不是謀求地緣擴張,而是衝破體制內卷;不是贏得一場戰術勝利,而是完成一場制度與文明轉型。 走向自由與憲政,走向真正自由以及成熟的市場經濟,才是中國的正確選擇與光明道路!

轉自雲上迦南/知乎

【曉觀天下】

自由貿易的理想仍然可貴,但前提不能是「無條件的開放」,而必須建立在制度透明、文明兼容、人權保障、契約可信的共同基礎之上。

否則,所謂全球化就不再是互利共贏,而是「開放的去工業化*」與「掏空式全球化」,最終反噬自身,動搖世界秩序的根基。

正因如此,美國當前正在推進的,並不是一些人所批評的「孤立主義」「封閉主義」,更不是川普發瘋,而是一次「戰略自保+文明淨化」的全球秩序重構。

它的本質,是要將中國這樣制度異質性巨大、又不斷破壞市場規則的大國,從自由貿易體系*中「吐出去」,重建一個「去中國化」的自由聯盟全球化版本*。

中國,顯然正站在文明抉擇的十字路口:

是選擇真正走向憲政法治、自由民主,像當年的德國與日本那樣,成為世界文明體系的真正一員?

還是堅持「特色道路」,維持國家資本主義與黨權主導*的體制結構,最終被世界主流文明體系外科切除,重返朝貢式小圈子*,甚至走向自我封閉?

這,顯然不再是一場簡單的經濟調整,而是一次制度選擇與文明歸屬的終極抉擇。

我曾指出:「鴉片戰爭」其實是一次中英貿易戰,是中華傳統體制與西方自由市場文明的第一次撞擊。

但當時的大清選擇了「王權高於契約」「體面高於改革」的帝國道路,最終導致了國家的失落與被迫開放。

2018年爆發的「中美貿易戰1.0」,若中國當時勇於改革,順勢「二次改開」,真正融入國際自由秩序,或許就沒有當下的新衝突。

但中國一些人卻高喊「厲害了我的國」,用孫子兵法應對美國的制度訴求,最終將規則摩擦演變為制度對抗,一步步升級為今天的「中美貿易戰2.0」——某種意義上,這多少像是「第二次鴉片戰爭*」。

如今,中國再次站在抉擇點:

是繼續將一切責任推給美方,奉陪到底?

還是冷靜反思,承認問題出在自身制度無法兼容自由體系,也無法融入世界主流文明,痛定思痛,果斷啟動深層改革,擁抱真正的全球化?

這,才是中國真正面對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不是挑戰美國霸主地位,更不是謾罵川普瘋了,而是超越自身;不是謀求地緣擴張,而是衝破體制內卷;不是贏得一場戰術勝利,而是完成一場制度與文明轉型。

走向自由與憲政,走向真正自由以及成熟的市場經濟,才是中國的正確選擇與光明道路!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雲上迦南/知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427/2210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