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政黨 > 正文

中國長期以來一直是利用關稅的高手,只是它如今成了靶子

作者: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關稅在推動中國經濟增長和擴張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78年的開放政策鼓勵國際社會投資中國——儘管這扇「大門」緩慢打開且伴隨諸多阻力。

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外國投資進入中國的規模,起初僅為少數幾家外資企業。但很快增長到數百家,隨後是數以萬計的外國公司如潮水般湧向中國投資。

這些投資伴隨著大量外國人到來,他們負責交付和管理投資項目。這些外國僑民生活需要外國商品和食物,讓他們有賓至如歸的感覺,而這些商品在中國當時並不存在。該怎麼辦?

通過擁有稀缺且令人垂涎的海外進口權的國有企業,北京上海等地外籍人士聚集區附近的國有商店貨架上,開始擺放進口早餐麥片、花生醬、歐洲巧克力、罐頭食品、咖啡以及所有西方商品。這些商品價格昂貴,通常至少是美國、歐洲或澳大利亞零售價的三到四倍。

顯然,這些商店自己也知道,他們可以對那些渴望品嘗家鄉風味的海外僑民進行價格欺詐,而不受任何懲罰。但並非所有虛高的價格都是為了牟取暴利。相反,很大一部分零售價被用來支付相當於進口額50%到100%以上的關稅。

關稅通常用於保護國內競爭對手,但中國卻對那些沒有中國同行需要保護的進口西方食品徵收高額關稅。這些商品和食品當時和現在大多都是非中國民眾所需求的。

即使沒有高額關稅,這些商品的價格也幾乎超出了所有中國公民的購買能力。1992年除夕夜,《洛杉磯時報》報導稱,中國「1992年城鎮居民人均年收入為314美元,扣除通貨膨脹因素後增長7%;農民人均年收入為134美元,增長5%」。

毋庸置疑,絕大多數中國公民,包括擁有「好工作」的城市居民,甚至連購買國產產品都受到嚴重限制。回顧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的中國,除了極少數人以外,所有人都以各種方式為政府工作,全國範圍內幾乎沒有私營企業。人們每月靠極低的工資維繫生活。政府贈送國有單位給員工的食用油,被視為一筆不小的福利;這種「福利」不僅惠及北京某醫院的工人和技術人員,也惠及醫生和高級醫務人員。

在計劃經濟的貧困時期,中國早期曾利用關稅政策引進外國技術。其目的並非保護國內產業,而是為了賺錢,並在可能的情況下賺取中國當時急需的硬通貨。

本質上,中國從外國直接投資中獲得了雙重收益——不僅得益於直接投資本身,還得益於對支持這些投資的產品成功徵收關稅。總體投資增長的同時,工資也出現了大幅上漲,而外國投資者無法承受的關稅更是推高了這一漲幅。

總體而言,這一關稅策略確實行之有效。2018年,北京市投資促進局報告稱,北京職工平均工資相當於21187美元,相當於1992年平均工資的67倍。

中國的關稅「策略」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海關對隨著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不斷增加而來的大量外國產品、機械和技術的衝擊毫無準備。

一個典型案例是用於在客戶設施安裝期間測試、測量和監控網絡系統的電信設備進口。這些系統的合同是與外國賣家(通常是來自歐洲的大型跨國公司)談判達成的。硬體、軟體和培訓的細節都已詳盡規定。這些先進網絡的買家是中國政府所有並營運的電信營運商。海關與買家合作,確保設備從港口到安裝地點的順利快速轉運。

但他們忘記了測試設備。這些先進的設備——例如振盪器和頻譜分析儀——在中國並不存在。海關沒有相關文件來協助這些設備入境。這些設備不僅沒有包含在合同中,也沒有列入海關明細表中。沒有這些設備,安裝就無法進行。對中方而言,他們的職業生涯岌岌可危。

該如何應對?

答案很快就浮現出來了。西方公司為每件關鍵設備支付一筆定金,這筆錢被官方列為關稅。他們會把設備運進來,使用到網絡成功安裝運行,然後再運出中國。屆時,公司可以出示原始定金收據,拿回款項。

正是這類「權宜之計」(關稅)構成了中國現代經濟早期發展的中堅力量,至今依然如此。

川普登場

中國通過戰略性地使用關稅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有時是為了保護關鍵產業,有時則僅僅是為了快速賺錢。然而,如今焦點卻轉向了另一個方向,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貿易戰不斷升級之際,對中國徵收了高達145%的關稅。

倫敦大學城市聖喬治學院經濟學高級講師亞歷杭德羅·里亞尼奧博士告訴《外交家》雜誌,關稅應該以「更精準、更精準的方式」徵收。

里亞尼奧警告說:「鈍器可能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造成破壞。」里亞尼奧表示,川普不應該獨自解決貿易爭端,而應該在世界貿易組織中「更加積極主動」。

他總結道:「關稅是19世紀的一種手段。」

關稅的歷史更為悠久:古希臘和古羅馬曾使用關稅,其原因與今天相同。旨在保護國內生產,在政治談判中發揮影響力,並為當時的政府提供收入,供其根據需要隨意使用。古羅馬曾對進口產品徵收25%的關稅,稱為「 tetarte」。

正如中國所證明的那樣,關稅也是現代經濟的有效工具。

雖然川普的關稅最初是一種「鈍器」,本質上是對所有美國進口產品徵收的全面關稅,但川普政府現在正在使用精準機制來降低關鍵行業的關稅,包括汽車製造業和某些技術進口。這是否會導致像中國過去40年來使用關稅那樣的「創造性核算」,值得關注。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The Diplomat/外交家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503/2213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