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新聞 > 正文

瘋狂!德國豁出去自己的國民來縱容他們

—過度政治正確的德國,又多了件不公平的事兒

在德國,倒垃圾是一件特別難的事情。2024年去世的台灣音樂創作人、作家鄭華娟,曾經創作《加州陽光》《聰明糊塗心》《蒙娜麗莎的眼淚》《太委屈》《謝謝你曾經愛過我》等經典之作,她在1993年遠嫁德國,就曾在書中感嘆,因為德國過於細緻的垃圾分類和嚴格的操作時間,自己還經常鬧笑話犯錯誤。比如錯過了垃圾車導致錯過將廚餘送出家門,只能再在家裡放兩天。

德國兒童從小就會接受垃圾分類的教育,德國人往往周末也要定鬧鐘按時起床,把垃圾桶放到外面等待清運車輛到來。每周收一次日常垃圾,每月收一次廢紙,每季度收一次舊家具、舊輪胎,具體日期都寫在《垃圾清運時間表》上。

為了強制每個居民分類倒棄垃圾,德國政府制訂了一套嚴格的處罰規定,並設有「環境警察」。一旦發現居民亂倒垃圾,就會發警告信,如不及時改正,會發罰單,再不改,收取垃圾費用的費用就會提升,從而加重整個小區住戶的垃圾處理費用,不僅會招來鄰居的譴責,甚至有可能被管理員趕出公寓。

在德國,日常垃圾一般分4-5類,然後再細分出至少62種生活垃圾。不同顏色的桶要這裝不同的垃圾。即使只是玻璃瓶的回收,都有幾種不同的垃圾桶,而且垃圾桶的桶身上已經標明了顏色,如無色、綠色和棕色等。德國人民不但要按顏色分類,還不能將瓶蓋一起放進去,瓶子必須沖洗乾淨,裡面不能有殘留物。

今年五月份開始,德國實施更為嚴格的有機垃圾分類,還開始用人工智慧檢查有機垃圾分類,重金打造監測系統。

之前一直有人說,作為工業大國,德國在人工智慧時代掉隊了。它的AI專利不到落後於美國和中國,還落後於日本和韓國。在AI初創企業的培育方面,德國也比較落後,每十萬人擁有的初創公司數量,比不上英國和法國,更加比不上美國。

從數據上來說,德國的人工智慧發展確實不夠耀眼,這跟德國的產業結構、高等教育格局等有關。但反過來說,一向注重傳統產業、也注重傳統價值觀的德國人,對人工智慧也不能說是一味冷淡,而是相對態度務實,將人工智慧放在一些真正需要的領域,而不是不考慮客觀情況,單純將之用來取代人力。

在垃圾分類方面,德國人早在幾十年前就採用了數學建模,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大數據分析,統計各種垃圾的數量並進行分析,進而確定回收垃圾的頻率與時間,乃至不同功能垃圾桶所需要的數量和大小等細節。在人工智慧時代,德國也在這方面進行了延伸,除了數據分析之外,還設計了回收機器人,負責垃圾入場後的分類,速度遠遠快於人類分揀,準確率也很高。

這個月開始,德國有機垃圾分類有了新條例,更為嚴格,所以不少垃圾處理營運機構花了不少錢,在垃圾車上配備攝影頭、傳感器和人工智慧技術,用戶的垃圾箱也會配上晶片。這些技術可以辨別垃圾錯誤分類的問題。比如說有機垃圾中的污染物(比如塑料)比例超過3%,涉嫌垃圾處理違法行為,垃圾車就會停止收集,由住戶重新分類,不正確分類就不會拉走,住戶還會被罰款。如果想申請機器代勞,就得花錢。這是因為有機垃圾如果被污染,那後續的處理就會非常繁瑣,

當然,這些措施也一直存在實際問題,比如分配罰單。很多住宅區都是多個家庭共用垃圾箱,罰款會轉化給所有住戶,對於那些正確進行垃圾分類的住戶來說,這顯然不公平。

在難民潮的大背景下,德國的過度縱容也曾經引來許多質疑。雖然接納難民展現了德國社會的大愛,但不加甄別的接納確實影響了德國社會生態。對於其他宗教對女性的歧視,有違現代文明的一些所謂傳統,德國往往滑向過度政治正確,以「尊重」之名行「縱容」之實。

德國的難民福利政策也備受質疑,伊斯蘭難民的工作率非常低,這顯然跟難民補助有關,前兩年縮減福利後仍可做到四口之家每月2000歐元的標準,相當於人民幣近1.6萬元。而且德國政府還額外承擔住房成本,加上教育和醫療免費,等於一個難民家庭拿著這2000歐元只用來吃,其他方面沒有什麼開銷。德國食品又有補貼,麵包牛奶等基本消耗品都相當便宜,在這種情況下,難民還可能願意去工作嗎?

垃圾分類也一樣,德國一些城市(如路德維希堡)就提出難民看守所並不執行垃圾分類。這當然跟難民沒有足夠的垃圾分類教育有關,相比從幼兒園開始就接受垃圾分類教育的德國人,他們顯然更容易在複雜的德國垃圾分類標準前犯糊塗。但問題在於,他們明明可以慢慢學習。政府可以採取一定的容錯機制,鼓勵難民學習,逐步讓他們懂得如何分類,而不是直接來個無需執行。

這不是對難民的呵護,而是在過度政治正確的形態下,製造新的社會不公平。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歐洲價值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506/2214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