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打出原形!中國GDP總量達到美國的65%是真的,但是…

—「中國是全球最大消費市場」?這只是一種幻覺

最近,「中國是全球最大消費市場」的說法頻頻出現在很多自媒體當中。

我看了一下,持這個觀點的作者總是列舉各種宏大的數據,比如中國每年銷售數以億計的家電、手機、汽車,或者電商消費節日中創下的驚人交易總額,試圖證明中國在全球消費市場中獨一無二。

他們的進一步邏輯是,中國在貿易上可以不依賴全球市場,以及美國人也沒有吹的那麼有錢。

然而,這只是一種「總量幻覺」。

我可以舉一個例子,中國GDP總量達到美國的65%,給人感覺很厲害。但當年日本經濟巔峰時期,日本作為只有中國一個省的面積和人口體量,它的GDP總量其實也達到了美國的65%,人均GDP更是超過美國(中國只有美國的6分之1)。

如果進一步深入分析「消費市場」的真正含義,就會發現「中國是全球最大消費市場」這個說法其實存在明顯誤導。

首先,不要混淆「消費量」與「消費力」。

中國確實是一個人口大國,在許多消費品類中,銷售數量居全球前列。比如,中國每年售出數千萬台冰箱、空調、手機,在電動汽車市場也已進入全球前列。

但這些「量」本質上是人口規模帶來的結果,而不是「人均消費力」的體現。

消費市場的真正衡量標準,不是「賣出多少台冰箱」,而是「每個人願意、能夠為消費支付多少錢」。

美國人口只有中國的四分之一,但美國消費者的平均購買力遠超中國。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23年美國人均消費支出為約31,000美元,而中國的人均消費支出只有約4,700美元,差距達到6倍多(數據來源:CEIC)。

換句話說,美國的中產階級可以買下兩三輛車、定期旅行、購買高品質醫療和教育服務,而中國許多家庭還在精打細算基本生活開支。

從消費「質量」和「深度」來看,中國仍遠落後於已開發國家。

其次,「總量大」並不等於「市場強」。

有人可能會說:就算人均低,但中國市場總量大啊。這是一個常見的邏輯陷阱。

事實上,對於絕大多數國際品牌或高附加值產業來說,他們關心的是「願意為價值買單的客戶密度」。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許多高端品牌首選美國、日本、歐洲,而不是中國。蘋果、特斯拉、LV、Gucci等公司的財報都顯示:它們在中國的銷量增長遠不如在歐美市場的利潤率高。

下圖為蘋果公司利潤來源:

判斷一個國家是不是消費大國,還有一個更核心的指標:消費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3年中國最終消費支出占GDP比重約為53%,美國為82%。這意味著,中國的經濟仍然高度依賴投資和出口,而非內需消費拉動。

屏蔽了「總量幻覺」以後我們需要認識到,「拼多多式消費」不是消費強國的象徵。

近些年中國電商平台崛起,消費內卷加劇,價格戰成為主旋律,問題在於,這實際上是一種消費降級,而非消費升級,更不是消費大國的標誌。

相比之下,一個真正強大的消費市場,應當是消費者願意為品質、品牌、設計、精神等非價格因素付費。

這種「願意多花錢」的能力與心態,是經濟成熟和中產階層穩固的重要標誌。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的消費結構仍然偏「價格敏感型」,而非「價值導向型」。

我個人在歐洲也深有感觸,歐洲人普遍願意為了高價值的消費支付更多,這也是為什麼在歐洲城市,路邊的店鋪大多很漂亮精美,出售的東西品類也更細分。

別的不說,很多服裝店、皮具店都在店內直接設立設計工作室,賣的是該店自有的設計品牌,價格也不菲,但生意照樣火爆,因為設計確實好看,做工也優良。

最後我想說的是,不要用短期刺激誤判長期趨勢,「消費大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雙十一」、「黃金周」,還有現在的補貼刺激政策,隨著這些短期效應中國消費額確實會突然爆量。但這種短期爆發與長期趨勢並不能畫等號。

很多時候,這些數據只是靠打折、囤貨拉升的「數字繁榮」,背後卻並不反映真實的、可持續的消費能力。

現在房地產下行、青年失業率高企、居民槓桿率上升,正在長期壓制中國的消費潛力。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味強調「全球最大消費市場」其實是不負責任的自我安慰。

以此作為「可以不依賴全球市場」的理由,就更是一劑毒藥。

所以,一定要警惕「巨量幻覺」,正視結構性差距。

當然,中國確實是一個擁有巨大人口基數和快速發展的市場,但「全球最大消費市場」這一說法,過於強調了「量」的表象,而忽視了「質」的差距和「結構」的問題。

真正理解消費市場的強弱,不能只看銷售數據的絕對值,而要看人均能力、消費結構、品牌溢價、市場深度和可持續性。

一個成熟而有韌性的消費市場,不僅靠人口堆積,更靠信心、經濟結構和中產階層的穩定成長。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黑噪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507/2215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