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博主在社交媒體發布了她父母的相處模式:
爸爸惹媽媽生氣以後,在掛麵上擺出「別生氣了」的字樣。
爸爸蹲在一旁一臉歉意,媽媽控訴著自己的不滿。
「不知道為什麼,他的這些小把戲,我媽每次都很受用。」
爸媽在認真地下五子棋,棋盤是格子印花的桌布,棋子是香菇和口蘑。
看上去有點離譜,但爸媽的表情都很認真。
媽媽的手骨折了,閒得無聊,爸爸把陽台花盆搬來讓媽媽把撲克牌放土裡。
媽媽會配合爸爸,用奇奇怪怪的姿勢拍照,還把照片當作情侶頭像。
爸爸也會配合媽媽塗指甲油,並且表示他是自願的。
評論里,有人說,靈魂有趣的爸爸,美麗動人的媽媽。
有人說,爸媽相愛的日常,真是人間喜劇。
博主說,「父母對我最好的教育,就是他們相愛。」
所謂愛的教育,不過是父母在煙火日常里教會孩子理解愛、懂得愛、學會愛。
父母如何相愛,孩子就如何去愛
《小巷人家》裡,宋瑩和林武峰就是一對很典型的例子。
他接受她的火爆脾氣,她也支持他溫吞性格下藏著的理想抱負。
宋瑩因工作摔碗泄憤時,林武峰在一旁默默收拾碎片。
當林武峰被停職,宋瑩堅定地站在他身邊,說「你去哪我就去哪」。
凌晨早餐攤的油煙氣里,兩人的相視一笑便是最動人的瞬間。
家庭治療師薩提亞指出:「孩子不會記住父母說了什麼,但會記住他們的相處模式。」
父母的關係,是孩子的第一本「婚姻教科書」。
劇中宋瑩和林武峰的兒子林棟哲,他對妻子莊筱婷的愛,也帶著父母相愛的影子。
在林棟哲的記憶中,爸爸總是對他說:「你媽高興了,全家才有好日子過。」
莊筱婷被父親扇巴掌時,林棟哲下意識阻擋,臉上的淤青疼了半個月。
在艱難的歲月里,林武峰無條件支持宋瑩要回單位分配的房子。
成年後的林棟哲,也會排除萬難鼓勵莊筱婷去上海追夢。
糧票緊缺的時期,林武峰毫不猶豫地用50斤糧票換來了妻子期待很久的電視機。
多年後,林棟哲把公司股份轉到莊筱婷名下,只為給她異地戀增加一份安全感。
有相關研究發現,孩子大部分的親密關係模式,在童年時期就已經通過觀察父母形成。
兒時經常目睹父母冷戰的人,容易陷入「情感凍結」,習慣性隱藏真實感受。
經常聽到父母互相苛責的孩子,長大後內心也會始終住著一隻刺蝟,遇事容易攻擊或者退縮。
而那些童年真正見過父母相愛模樣的人,內心則會承接父母之間流動的愛,柔軟又強大。
你是否覺察過:
當你和伴侶意見不合時,會像父母一樣冷戰迴避,還是吵完後依舊一起洗衣做飯?
當你表達愛意時,用的是母親嘮叨里的關心,還是父親沉默中的守護?
為人父母,我們相處時刻的每一個細節,都在給孩子書寫新的「愛情教科書」。
父母互相扶持的默契,能讓孩子懂得愛的包容。
而如果童年見過太多指責、抱怨,會讓孩子在衝突時習慣攻擊或退縮。
你希望孩子記住的,是廚房裡的歡笑,還是客廳里的沉默?是擁抱時的溫度,還是冷戰時的壓抑?
正如《小巷人家》裡的那句戳心台詞:
「我爸寵了我媽一輩子,所以我覺得,疼老婆才是男人該有的樣子。」
父母的愛是孩子「安全型依戀」的源泉,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習得如何表達愛、處理衝突。
這種依戀模式會伴隨一生,成為抵禦情感創傷的盔甲。
好的家庭模式,會讓愛在互動中不斷增值,甚至成倍增長,代代傳承。
你對待伴侶的樣子
決定了孩子如何對待你
一個家庭里,孩子會復刻父母相愛的模式。
而你們如何對待彼此,也決定了孩子會如何對待你們,父母的互動細節會在孩子的日常行為中留下清晰的印記。
隨著兒子逐漸長大,朋友小M發現兒子對丈夫越來越「嫌棄」。
明明和媽媽玩得很開心,爸爸靠近想要參與,他就會突然變臉,很用力地把爸爸推開。
爸爸下班回來,想陪兒子好好玩一下,但兒子總是兇巴巴地對爸爸說,「你走開!」「不要過來!」
這樣的「嫌棄」還有點似曾相識。
「你沒發現嗎?兒子對我的態度,就像你對我一樣。」一天,小M對丈夫說。
丈夫才突然驚覺,自己把工作中的煩躁帶回家,早已化作日常的刺。
和小M說話時,言語間不自覺帶著的嫌棄與不耐煩,都被兒子看在了眼裡。
孩子是天生的觀察家,他們不懂什麼是「嫌棄」,只認為這就是愛人的方式。
在家庭這個小天地里,家庭成員之間,有一種自然形成的順序和位置關係,叫作家庭序位。
家庭序位的本質,是父母用互動告訴孩子,什麼是尊重,什麼是相愛,什麼是親密關係該有的模樣。
父母對待伴侶的每一個細節,都在教孩子如何理解這個家裡的「運行規則」。
健康的家庭序位,是先建立穩定的夫妻關係,再發展成熟的親子關係。
一位網友分享過自己童年時候最深刻的記憶,是父母每晚睡前的茶話時間:
爸爸會認真傾聽媽媽講述一天的瑣事,哪怕媽媽因為疲憊而語無倫次,他也會說,「你今天辛苦了。」
父母因為裝修而有了意見分歧,爸爸會說,「我們都很重視這個家,只是角度不同,我們可以一起找辦法。」
如今這位網友的婚姻中,丈夫會在她加班後主動準備溫熱的牛奶。
她也能在衝突時說出,「我理解你的壓力,但我需要被傾聽。」
父母在第一序位中展現的平等與共情,這讓她懂得,親密關係的核心是彼此看見,而非輸贏對錯。
她又以這樣的婚姻觀影響著丈夫,一起塑造和父母類似的婚姻模式。
家庭治療研究表明:
當父母以相互尊重的序位相處時,孩子會自然習得關係中的邊界感與共情力。
他們會看到父母重視彼此的關係,而不是只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
這也是夫妻在親密關係中,向孩子「呈現」什麼叫:尊重、愛、聯結。
當這份「呈現」被孩子習得時,他也會用同樣的模式,回向給父母,用同樣的方式對待父母。
這種穩定、平衡的家庭關係,它會讓家裡形成一種「滋養型生態」。
孩子也能因此而獲取安全感與自由,既能安心紮根成長,又能滿懷勇氣地探索未知世界。
父母彼此滋養
孩子才能野蠻生長
在BBC紀錄片《人生七年》長達56年的鏡頭裡,14個孩子的生命軌跡如同被看不見的絲線牽引。
那些在父母相愛土壤里紮根的孩子,即便出身貧寒,也能在人生風雨中長出韌性。
而父母關係相互消耗的家庭,孩子即便擁有優渥的物質條件,也常被無形的枷鎖困住手腳。
其中一個案例,是曾經自卑內向的農場主兒子尼克,通過自己的堅持和努力,考上了牛津大學。
在1964年的黑白膠片中,7歲的尼克赤腳踩在泥濘里,鏡頭掃過他父母修補籬笆的背影。
父親用粗糙的手掌托住木樁,母親跪在地上纏繞鐵絲,兩人的手臂因常年勞作有著相似的曬痕。
在每一個晨光熹微時,他的父母總是肩並肩走向畜欄。
父親輕拍母親肩頭,順手接過她手中的飼料桶,兩人相視一笑,默契十足地為牲畜添食加水。
他們的生活並不富裕,但父母的默契協作讓尼克堅信,困難是夫妻的共同課題,重要的是攜手渡過難關。
正如他21歲時說的:「我解決問題的方式,總帶著父母的影子。」
父母的相濡以沫,讓這個小家即便貧寒,也充滿了穩定和安全。
這股力量,支撐著尼克在學業的道路上無畏攀登,即便面對牛津嚴苛的學術挑戰,也從未輕言放棄。
反觀尼爾,那個曾經自信地背誦莎士比亞、家庭條件優渥的少年,卻在充滿壓抑與衝突的家庭環境中逐漸變樣。
尼爾的父親性格嚴厲,要求他必須考入牛津大學,成為學者或銀行經理。
他的母親非常情緒化,又鼓勵他發展藝術興趣。
這種互相矛盾的期待導致尼爾在青少年時期承受巨大壓力。
他在14歲時說:「我覺得自己像被夾在兩本書之間的書籤,既不屬於父親的理性世界,也不屬於母親的感性世界。」
尼爾父母的婚姻關係並不和諧,他們經常因為教育理念和生活瑣事爭吵。
尼爾回憶童年時說:「我們去度假時總是歡聲笑語,但返程時車內一片沉默,父母冷戰能持續數周。」
這種壓抑的家庭氛圍使他形成敏感、內向的性格,成年後難以建立穩定的親密關係。
成年後的尼爾流浪街頭、精神崩潰,他對著鏡頭苦笑:「我花了一輩子,都在尋找父母從未給過的溫暖。」
如果父母的關係像漏風的帳篷,孩子連最基本的安全感都要耗盡心力去拼湊,又怎能有餘力舒展生命?
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容器父母」:
當父母能彼此包容、互相支持,形成穩定的情感容器,孩子便有了向外探索的底氣。
家庭就像孩子情感成長的第一座「銀行」,父母每次用積極方式解決矛盾,都是在給孩子的心理韌性「存錢」。
而每一次激烈的爭吵,會讓孩子感到不安、焦慮,會試圖勸解,甚至把父母關係不合的責任攬到自己身上。
有的孩子,甚至會以為只要父母把精力轉移到他身上,就不會再爭吵。
於是便有了很多想要「挽救」家庭而被迫變得特別乖巧或叛逆的孩子。
父母相愛的意義,不只是讓家裡和和氣氣。
更在於讓孩子在父母的相處里,構建起關於「愛」的底層認知。
讓他們相信親密關係可以是溫暖的港灣而非戰場,信任與支持的能量可以允許碰撞存在而不至於崩塌。
當父母關係成為穩定的「情感容器」,孩子的成長就有了雙重滋養。
寫在最後
真正的愛,會經由關係被呈現。
我們的心靈會在關係的互動中,被「愛」的體驗穿過。所有人體驗愛的過程,都是不斷被愛穿越,儲存愛的過程。
我們目睹父母相愛的模樣,就是儲存愛的過程。
所以,父母之愛的互動模式,是所有人底層的人生代碼。
如果我們能夠經由父母相愛的模式,覺察自己身體流經過的愛,便可以長出力量。
但如果我們在父母的相處模式中,習得了孤獨、悲傷,甚至被傷害,也請你此刻給自己一個深深的看見。
經由這份看見與覺察,逐漸改變我們的回應模式,然後不再把這份傷痛複製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當一個家庭代際傳承中的愛越多,滋養的力量就會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