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柴靜對話國共內戰倖存者:「忘記苦難歷史的人,必將成為下一次苦難的受害者」
近期兩岸緊張局勢再度引發關注,在台海戰爭的陰影籠罩下,柴靜通過一期節目回望了一位九旬老兵的內戰記憶,通過這段塵封於歷史之中的深重苦難,引發了觀眾們對兩岸未來的深入思考。
高秉涵先生用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提醒人們戰爭並非遙遠的教科書條目,而是與無數個體和家庭緊密相連的鮮活歷史,其痛苦影響深遠。他那句「政治是無情的,忘記苦難歷史的人,必將成為下一次苦難的受害者」,是對當下所有人的沉重警示。
1948年,13歲的高秉涵遵母命,在國共內戰爆發時從山東逃亡。他的父親因國民黨身份被處決,更令人唏噓的是,他的兩位姐姐都是資深共產黨黨員,其中一人曾獲毛澤東表揚。截然不同的政治立場令一家人骨肉分離。母親給他象徵仇恨的血衣繩子,叮囑」跟著帽檐有太陽的人走」,這成為他們最後一面。
高秉涵隨著國民黨軍隊撤退,親身經歷了軍隊的混亂和失序。北方部隊南下後舉步維艱,軍紀敗壞,隨意抓捕平民充當挑夫。年僅13歲的他,曾以軍法官身份親手處決過試圖逃跑的挑夫。部隊還放火焚燒村莊,破壞水井。逃亡路上充滿恐懼與飢餓,他多次瀕臨死亡,支撐他的唯一信念是再見母親,在極端環境下他也曾遇到過施以援手的解放軍士兵。
經過14個月跋涉,高秉涵抵達廈門,踩著屍體登上最後一班駛往台灣的船。抵達台灣後,他睡在火車站長凳上,與野狗搶食垃圾。台灣島嶼湧入大量人口,資源緊張,高秉涵憑藉母親留下的初中肄業證明,他考入學校並最終成為軍事法庭法官。
在金門任法官期間,他首個案子是判處一名為看望病重母親而擅自離隊計程車兵死刑。他內心痛苦,認為換成自己會逃得更快。儘管試圖抗拒,但在上級命令下,他不得不執行,理由是「軍人離陣脫逃者一律死,殺一儆百」。他在行刑前為士兵準備酒菜,並請求延遲幾分鐘行刑,希望讓對方少受痛苦。這一經歷讓他深刻體會到政治和戰爭對人性的巨大壓迫。
蔣介石去世後,老兵們反攻大陸的希望破滅。解嚴後,他們發起」想家」運動。高秉涵通過美國轉寄信件回鄉,卻得知母親已去世。1991年兩岸開放探親後,他終於回到老家,但已物是人非。他在檔案館找到了父親被處決的檔案,罪名是「國民黨反動分子」,同批有被注「殺錯了」的人。他認為父親的死是歷史革命的必然,沒有個人仇恨。他拜訪了被母親懷疑是舉報人的唐叔,展現了他超越個人恩怨的人性。
高秉涵珍藏母親遺物,並幫助台灣老兵將骨灰帶回大陸安葬。他因親歷戰爭殘酷而極度恐懼戰爭,深信」不戰最好」。面對當前局勢,他建議兩岸應多交流,「因為咱們是兄弟」。他認為個體不應依附權力,而應用行動去減少大時代下人的痛苦,要看到自己的責任,他對年輕一代寄予厚望。當被問及是否擔心被貼上「統戰」標籤時,他表示自己展現的是人性,台灣養大了他,山東是他的根,兩邊都是他的母親,「不放棄,永遠不放棄」。
二、中國民間檔案館|回眸夾邊溝:勞改農場如何成為死亡集中營?
近日,由前駐華記者、普利茲新聞獎得主張彥(Ian Johnson)創辦的公益組織「中國民間檔案館」(China Unofficial Archives)發布了一篇報導文章,講述在「反右運動」期間,甘肅酒泉戈壁灘上的國營夾邊溝農場裡,一批知識分子被「勞教」的往事。
夾邊溝農場計劃任務書。圖源:中國民間檔案館
文中記錄道:
1956年到1957年,在中共中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政策」以及隨之而來的「大鳴大放」號召之下,中國的各界知識分子積極向黨諫言,結果卻被捲入「反右運動」,數十萬人被劃為「資產階級右派」,他們的言論也被視作是「對黨的惡毒進攻」。其中,約3000名「右派分子」被送到位於甘肅酒泉戈壁灘上的國營夾邊
被送到夾邊溝農場的這些人,只是全國50多萬右派分子中的一小部分,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沒能活著離開夾邊溝。酷刑般的勞動,加上規模空前的大饑荒,讓夾邊溝農場留下累累屍骨。那些死裡逃生者,則終生背負
2000年代初,得益於中國當時比較寬鬆的言論環境,一些夾邊溝的倖存者開始發表回憶錄和接受採訪講述自己的經歷,希望以此警醒世人,讓悲劇不再重演。同時,夾邊溝的慘烈情況也吸引了一些記者、作家的注意。他們投入大量時間和資源,走訪倖存者及遇難者家屬,查閱資料,試
《恍若隔世——回眸夾邊溝》一書即是這段時期的成果之一。作者邢同義歷時數年寫成此書,通過挖掘隱藏於時間夾縫中的碎片,為讀者拼湊出一幅關於夾邊溝的相對完整和可靠的歷史圖景。邢同義曾任酒泉地委副書記和酒泉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這層身份使他得以接觸到一些關鍵史料和人物,也使得這本書在當事人口述的基礎上,還補充了重要的歷史背景和信息。例如,通過後來的夾邊溝林場場長,作者獲得了當年建立夾邊溝勞改農場(後改為勞教農場)的《計劃任務書》,讀者從中可以看到,一個紙面上看似設想周全、合理的勞改農場,如何在現
邢同義還通過當年酒泉縣檢察院的檢察官,了解到當時因「抗拒勞教」而被起訴的四十多名「右派分子」的情況,這是目前關於「反右運動」的作品較少觸及的內容。邢認為,這些人是「不幸者中的最大不幸者」,他們大多是因飢餓而偷吃、盜竊或者發表「反動言論」而被起訴。這一個個不幸者的故事,讓宏大歷史中的模糊面孔變得真實而清晰,也揭示出政治運動的殘酷與荒誕。例如,邢同義在書中詳細講述了「右派分子」馬述麒的故事。當時農場一頭黑騸騾因與其他牲畜搶食而被踢傷,經精心護理仍不治而亡。因為黑騸騾是重要勞力,農場為此寫了一份詳細的說明材料,還向酒泉縣人民檢察院提請以破壞生產罪逮捕當時擔任飼養組組長的馬述麒,指其偷吃牲口飼料才導致牲畜打架。而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大批因勞累和飢餓而死亡的右派分子,死後連一個墳頭都沒有
《恍若隔世》中親歷者的講述清晰揭示出,「反右」並非如官方所說,是一場不小心走過頭的言論糾偏運動,而是當權者對於異議言論的蓄意打壓;大饑荒也並非不可抗的自然災害,而是極權制度下的一場人禍。書中不少受訪者,包括作者自己,都將問題歸結於共產黨因犯了「左」的錯誤而將反右運動推向極端。但書中人物的經歷表明,這些右派知識分子明明都是共產黨的忠實擁護者。他們在中央號召下提出的建議,從反官僚、反特權,到警惕「黨天下」,都恰恰是為了幫助黨踐行其掌權之初對全社會的
通過這些個人講述,我們可以看到,在1949年後政治運動頻仍的中國,處於不同歷史時期的人們,遭遇卻如此相似,背後的極權邏輯也一以貫之。當社會中只有一種聲音,當權者就可以壟斷真相、「指鼠為鴨」,只為講好整齊劃一的「中國故事」。近年的例證之一就是新冠疫情中的封控政策:民眾在荒謬的封控之下艱難求生,官方卻在另一邊製造著舉國體制戰勝疫情的幻象,並將所有試圖傳播真相的人劃為敵對者或境外勢力。諷刺的是,反右運動中,有的人(例如書中的李景沆)是因為提意見不夠積極而被打成右派,學校領導認為他「不說,卻比說還要反動」。可見,在翻雲覆雨的政治運動裹挾之下,人們連沉默的基本自由都被剝奪,就像2022年底不堪忍受而發起白紙抗議的人們,連舉
通過挖掘被埋葬的真相,邢同義讓那些被官方長年屏蔽的、歷史幕後的主角走到了前台,為無聲者提供了發聲的平台。如今,網絡的存在讓個人更容易分享自己的故事,但同時我們也面臨更加嚴酷的言論審查和更具隱蔽性的政治宣傳。即便如此,還是有無數為真相和自由而奔走的行動者,一次又一次冒著失去自由的代價,記錄下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這些珍貴的記錄,讓不同時空的普通人得以看到對方,意識到自身境遇的系統性,也將不斷為人們爭取自由的抗爭提供動力和指引。
三、南華早報|中國新一代監控工具借力AI:已監控7000萬Telegram帳戶、可自動檢測翻牆行為
據香港《南華早報》報導,在最近舉行的第十二屆中國國際警用裝備博覽會上,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展示了一款能監控Telegram的工具,據稱該工具目前已收集超過300億條消息,監控了7000萬個Telegram帳戶,以及39萬個公共頻道和群組。此外,南京的一家科技公司也展示了一款可自動檢測翻牆行為的工具。
以下是這篇報導的中文翻譯:
在北京舉行的年度警用裝備博覽會上,參展商表示,中國未來的警務工作將由人工智慧監控工具驅動,這些工具不僅可以監控Telegram和VPN用戶,還能利用受DeepSeek啟發的模型分析案件線索。
這些監控設備本周在第十二屆中國國際警用裝備博覽會上展出,該展會於周六(5月17日)落幕,是國內同類規模最大的警用科技展。展會為來自全國的警用和防務設備供應商提供了與公安部門爭取訂單的機會。
參展商包括隸屬於中國最高警務機構公安部的研究所,以及多家民營企業。
人工智慧技術成為展會上各類產品的重要賣點,包括監控工具、刑事偵查設備和無人機干擾裝備。其中一項展出的技術是公安部第三研究所推出的「個人極端行為多維情報分析」。
據該研究所介紹,中國在對「個人極端事件」進行預警時面臨安全挑戰。該所已開發出AI模型,通過分析購物記錄、搜索歷史和社交媒體帖子,識別高風險人群。
研究所表示,這款工具基於中國初創公司Dify的AI代理服務開發,Dify是一個開源大語言模型(LLM)應用開發平台。
過去一年中,發生了多起「獨狼」襲擊事件,令中國社會震驚。最嚴重的一起發生在去年11月,珠海一名男子樊維秋駕駛SUV沖入體育中心外人群,造成至少35人死亡、43人受傷。樊維秋已於今年1月被執行死刑。
自那起事件後,北京方面多次強調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性,要求地方官員識別可能實施此類「極端事件」的人員。
該官方研究所還展示了AI輔助的手機取證工具和逃犯追蹤系統。
許多廠商將警用設備的安全性作為主要賣點之一。
有公司宣稱,其工具可以監控警用設備的使用情況,特別是上網行為,從而能夠迅速發現「涉密信息的非法發布、傳輸、存儲或處理」,以此「確保國家機密和警務工作的保密性與安全性」。
去年,北京對一項旨在保護國家機密的法律進行了重大修訂,擴大了其適用範圍。
隨後出台的政府規定,要求廠商「利用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創新安全保密產品和涉密技術裝備」。
這些規定於去年9月生效,並承諾對「對相關技術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個人和組織給予獎勵。
保密也是今年展會的一個主題。
參觀者需通過掃碼申請才能入場,必須實名登記並提供身份證號碼,通過審核後方可進入展會。
展會上,許多潛在買家身著警服,一些展商要求參觀者出示警官證後方可拍攝產品。在某些情況下,產品說明書僅限執法機構購買的設備隨同發放給警員。
展廳內一條醒目的標語寫道:「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
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展示了一款號稱可以監控Telegram(一款以隱私和安全著稱的即時通訊應用)的工具。該所稱,該工具可監控用中國手機號註冊的Telegram帳戶,而中國手機號有嚴格的實名制要求。
據該機構介紹,目前該工具已收集超過300億條消息,監控了7000萬個Telegram帳戶,以及39萬個公開頻道和群組。
該機構的宣傳視頻展示了如何通過入侵的中國手機號登錄Telegram,監控群聊中的毒品交易。
他們還表示,可以監控Telegram上涉及政治及香港相關話題的消息。研究所稱,2019年香港反政府抗議者廣泛使用Telegram,是開發該工具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