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門標籤 > 柴靜

又惹了哪根神經?柴靜《看見》在中國被禁
2025-06-11

在出版方發出下架召回通知一周後,中國官媒中央電視台前調查記者柴靜的暢銷書《看見》,已經在淘寶、京東、拼多多等中國主流電商平台全面下架,有逾30萬條書評的豆瓣圖書頁面也被刪除。北京貝貝特出版顧問有限公司上周四(5月15日)發出下架通知,指《看見》一書因質量問題停止出版發行,將全部下...

(被封殺)人要從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掙脫
2025-05-30

離開央視後,柴靜於2015年2月28日推出獨立製作的空氣污染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該片在發布後48小時內播放量突破2億次。但幾天後的3月6日,中共中央宣傳部下達指令,要求各新聞媒體不得報導《穹頂之下》相關內容。人民網、新華網等官媒隨即撤下該片並刪除幾乎所有相關文章。

「這些珍貴的記錄,讓不同時空的普通人得以看到對方」(外二篇)
2025-05-26

高秉涵珍藏母親遺物,並幫助台灣老兵將骨灰帶回大陸安葬。他因親歷戰爭殘酷而極度恐懼戰爭,深信」不戰最好」。面對當前局勢,他建議兩岸應多交流,「因為咱們是兄弟」。他認為個體不應依附權力,而應用行動去減少大時代下人的痛苦,要看到自己的責任,他對年輕一代寄予厚望。當被問及是否擔心被貼上「統戰」標籤時,他表示自己展現的是人性,台灣養大了他,山東是他的根,兩邊都是他的母親,「不放棄,永遠不放棄」。

長平:看見「看不見」,看不見「看見」
2025-05-25

我用這個繞口令似的標題,來描述中國媒體過去的三十年曆程。它來自一個剛剛發生的事件:知名記者、主持人柴靜的作品《看見》在淘寶、京東等電商平台被要求下架,隨後在書籍和影視分享網站豆瓣上的頁面被刪除。一本十二年前出版的書,下架的理由是"因質量問題停止出版發行",要求...

蘇暁康:當代中國紀錄片的軌跡(圖)
2025-05-25

【按:網上說柴靜的自傳「《看見》出版當年售出三百萬冊,對一本文字沉靜、沒有煽動性的記者手記而言,是極罕見的成績。但那本書真正留下的影響,不在於它的銷量,而是它所帶來的一種記者典範」,我在網上找到一文《柴靜沒有沉默,她在地球的另一邊繼續發問》貼上,有許多細節補充,希望連結可以打開;...

記者柴靜自傳《看見》豆瓣頁面刪除
2025-05-23

2017年,柴靜隨家人移居西班牙。2023年,她開設個人YouTube頻道,並於同年8月17日推出獨立製作的六集系列紀錄片《陌生人——對話聖戰分子》。她持續在頻道上更新內容,近期視頻包括訪談參與俄烏戰爭的中國人、毛澤東前秘書李銳之女李南央,以及對前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唱紅掃黑」時期的回顧,引發廣泛關注。

柴靜沒有沉默,她在地球的另一邊繼續發問 【深度好文】
2025-05-23

在新聞工作早已貶值為輿論工具的年代,在許多優秀記者選擇沉默、轉行、離開的背景下,柴靜用《陌生人》回答了我們另一個問題:如果說出真相不再安全,那說與不說之間,我們要如何選擇?她的答案,是繼續做下去。如今,她的名字仍然存在,只是不能被公開說出;她的書還被讀著,只是不再出現在書店;她的紀錄片仍在流傳,只是不在她的祖國播放。但她沒有退場。

前央視主持人柴靜暢銷書《看見》遭下架(圖)
2025-05-16

2025年5月15日,前央視記者柴靜2013年出版的著作《看見》遭下架。(網絡截圖)前央視記者、主持人柴靜,2013年出版的著作《看見》在中國遭下架。5月15日,北京貝貝特出版顧問有限公司通知天貓、淘寶、京東、噹噹、拼多多、新華等電商平台,稱《看見》圖書因質量問題停止出版發行,決...

柴靜:沒有深夜痛哭過的人,不足以談人生
2025-05-16

80年代初,曾有一位已經移民阿根廷的菏澤老鄉回鄉探親,路經台灣,帶了一些家鄉的泥土和小吃來,三公斤的土,分給一百多個菏澤老鄉,只能一家一調羹。高秉涵怕小偷「不識貨」把「寶貝」偷走,就把一半土拿塑料布包起來鎖到保險箱裡,另一半分七次沖水喝下。「水是從我嘴裡面進去了,但是水一剎那之間又從我眼裡出來了。掉的淚呀何止七壺呀。元朝有一個作曲家,說是斷腸人在天涯。只有真正流浪在外,無歸期的人才會斷腸。」

柴靜舊作《看見》在大陸多個電商平台突然被下架(圖)
2025-05-16

前中共央視記者、主持人柴靜的舊作《看見》今天傳出在中國大陸遭下架的消息。5月15日,北京貝貝特出版顧問有限公司通知大陸天貓、淘寶、京東、噹噹、拼多多、新華等多個電商平台,稱《看見》圖書因質量問題停止出版發行,決定將該書全部下架並召回,請平台接到通知即刻停止銷售此書。消息在微信等社...

柴靜對話中國僱傭兵:「我可能會在戰爭中死去,所以決定說出真實」
2025-03-17

馬卡龍展示了他在地牢中的視頻,並揭露那些不願意殺人計程車兵也被囚禁在地牢中。他本人也曾經逃亡,表明了俄軍對這些外國僱傭兵的強制控制。另一位曾宣稱「首戰用我,用我必勝」的中國籍士兵孫汭琦後來在網上求救,表示「我要回國休養」,進一步說明了這些僱傭兵所面臨的嚴酷現實與招募時的宣傳之間的巨大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