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印太地區正日益呈現出大國競爭與地區矛盾交織的地緣政治破碎帶特徵(Shatter belt),內部矛盾重重、外部又被美國和中國等大國視為戰略博弈前沿。俄烏戰爭更進一步加劇此一現象,戰爭牽制美國和歐洲的戰略資源,引發關於美歐是否會因此減少對印太關注的擔憂。
印太戰略是法國制衡中俄重要議題
法國作為支持烏克蘭的重要歐洲國家之一,在接連遭受西非薩赫勒地區的挫敗後,必然得尋求其他平衡中俄的方案,印太地區海外屬地成為法國重要的話語權之一。中國在印太地區日趨強硬的政策,促使法國和歐洲更加關注印太事務的重要性。西方若對俄姑息,可能助長中國在印太地區的冒進行為,烏克蘭的先例也將會影響地區強權對國際規則的尊重。
馬克龍反覆強調歐洲與印太應追求戰略自主,避免在美中之間選邊站,同時要共同對抗「脅迫勢力」的影響。他呼籲亞洲與歐洲國家基於共同原則組建行動聯盟,以避免陷入新的兩極對抗,並且以平衡力量自居,展現維護多邊秩序的姿態。
法國總統馬克龍在今年五月底的印太之行明確告知美國和盟友,不要因為聚焦中國而忽視烏克蘭,他指出如果西方無法及時解決烏克蘭危機,將損害其在印太的信譽。他進一步將俄烏戰局與亞洲前景相提並論:「若允許俄國肆意侵占烏克蘭領土......台灣的命運又將如何?」再次提醒各界歐洲與印太安全的聯動。
2023年香格里拉對話會,美中圍繞台海、南海問題唇槍舌劍,而中國防長甚至拒絕與美國防長正式會晤,使會場氛圍緊張。這反映了印太安全架構正因大國競爭而碎片化。但也正是在當年,法國總統馬克龍作為首位獲邀擔任香會開幕主旨演講的歐洲國家元首登場。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IFRI)專家帕宏(Céline Pajon)指出,這是對法國在印太區域穩定所做承諾的認可。
法國外交路線與敘事的演變
馬克龍此次印太之行,與他過往的相關訪問在戰略布局和話語基調上呈現出明顯變化。這種變化反映出法國印太政策在川普政府時期、美英澳同盟風波以及俄烏戰爭後的調整和成熟。
2018年前後,馬克龍倡導的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印太」,強調法國方案不同於美國主導的「自由開放的印太」。他當時強調不選邊站,拒絕陷入陣營對抗,主張法國提供第三條道路,明顯帶有戴高樂主義的色彩。
2018年,馬克龍首次明確提出法國的「印太戰略」構想。當年5月,他訪問澳大利亞時,希望法國、印度、澳大利亞形成戰略紐帶,共同維護印太穩定。2018年和2019年,馬克龍分別在澳大利亞的花園島,以及法屬波里尼西亞等地發表演講,系統性地闡述法國版印太願景。
馬克龍以若允許俄羅斯肆意侵占烏克蘭領土......台灣的命運又將如何?」提醒各界歐洲與印太安全的聯動。(美聯社)
法國轉向戰略自主
但是在2021年,美英澳AUKUS事件,令法澳關係一度陷入危機,澳大利亞取消對法採購潛艇,轉而與美英合作。此舉迫使法國調整策略,將更多精力投向其他印太夥伴。
歷經AUKUS事件,暴露美法兩國在對中策略的落差,美國更傾向於英語圈同盟,法國一度被排擠在外。經歷此挫折後,法國採取了更加多元的結盟策略。一方面加深與印度的雙邊關係迅速升溫,印度被視為法國在印太「最重要的夥伴」,法國更向印度出口陣風戰機和鮃魚潛艇,幫助提升印軍實力,近日的印巴衝突背後,同時暗藏著法國在印度背後的支持,希望能藉由印度對中國形成制衡。
2023年,這一敘事繼續深化,但加入了新的元素,全球秩序和價值的論述。馬克龍更進一步將印太的戰略自主與歐洲的戰略自主理念對接,強調亞洲國家有權在美中之外拓展自主合作空間,試圖將法國作為美中之外的印太國家選擇。
2023年馬克龍打破以往法國元首的紀錄,該年7月踏上南太平洋的新喀里多尼亞、萬那杜、巴布亞紐幾內亞的歷史性巡訪。馬克龍還是自1966年戴高樂將軍以來,首位訪問萬那杜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等太平洋獨立島國的法國總統。法國評論稱此次為具有戰略意義的破冰之旅。這種外交路線的轉變,並且開始注意到中國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4月,馬克龍訪問中國後,曾發表引發爭議的言論,稱歐洲不應當在台灣問題上當美國的跟班,被解讀為與美日對華政策拉開距離。然而數周后的香格里拉會談期間,法國重申支持台海現狀、反對任何片面改變現狀的挑釁。
近年來馬克龍當前的對華敘事更為務實強硬,法國官方對中國的措辭也日趨強硬,已從理想主義式的包容轉向現實主義式的警覺,但仍保持著法國特色的戰略自主,不願被看作完全倒向美國陣營。
馬克龍的變化,反映出法國印太政策在川普政府時期、美英澳同盟風波以及俄烏戰爭後的調整和成熟。(美聯社)
中國危及法國海外利益
近期法國對印太地區的轉變,最主要的原因來自於法國的利益和安全受到中國的影響。法國在印度洋和太平洋擁有一系列海外領土,包括留尼旺、馬約特、法屬玻里尼西亞、瓦利斯和富圖納等地,以零星散布的島嶼分布。這些海外領地約有150萬的公民和龐大的專屬經濟區。法國擁有約1,020萬平方公里的專屬經濟區,僅次於美國的1,100萬平方公里,印太事務關係到法國的利益。
然而,中國對法國海外屬地的戰略企圖日益顯著。例如,中國通過經濟與外交手段對新喀里多尼亞的獨立運動表現出濃厚興趣,當地擁有豐富的鎳礦資源和優越的戰略位置。新喀里多尼亞扼守澳大利亞東岸要衝,並曾是二戰時的盟軍重要基地,位處美國連接南太平洋的要道。北京近年在當地培植影響力,包括拉攏當地商界和政治精英,並利用華僑社團等進行滲透。2024年,新赫里多尼亞因法國推行選舉改革引亂,馬克龍不得不親赴當地安撫局勢。
除了新赫里多尼亞,法國在印度洋的屬地也面臨地緣政治擠壓。例如,布署外籍兵團的馬約特島一直被葛摩聲稱擁有主權,而近年這一主張得到中俄的支持。馬達加斯加也對法國控制的包括特羅姆蘭島等地提出主權要求,也獲得中國的呼應。這些法國海外領土爭端一旦被工具化,將顯著削弱法國在印太的戰略地位。法國已開始警覺這種掏空法國海外存在的風險,將之視為中國對法國進行混合戰爭的一種形式。
法國與印太國家都有制衡中國的需求
通過介入印太地區事務,法國希望鞏固其大國地位,證明法國也有塑造規則和供給公共產品的能力。馬克龍此行宣布參與越南的高鐵項目,可被視為對中國的一種回應,印太國家也希望利用與法國的合作來制衡中國。
越南長期奉行竹子外交,在大國之間尋求平衡並獲取最大利益。越南一方面受益於中國經濟,另一方面對中國在南海的強勢抱有戒心,積極拓展與其他大國的合作越南過去也曾讓中企建設河內都市鐵路線。當越南政府於2023年批准高鐵投資計劃後,法國立即表達了強烈合作意願,法國交通部長專程訪越,表示願提供TGV高速列車技術和人才培訓方案,更被法國視為平衡中國「一帶一路」在東南亞影響的象徵性舉動。
對於越南而言,引入法國的高鐵技術,也是制衡中國的策略,使自己不至過度依賴中國資本與技術。除了高鐵,越南還與法國展開核能、航天衛星、醫藥衛生等領域合作。
馬克龍在這次訪越期間,雙方簽署購買20架空中巴士客機的協議和多個鐵路、核能合作備忘錄,總額逾100億美元。雙方重申支持航行與飛越自由以及各國在南海享有的無害通過權,呼籲全面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暗助越南在南海的立場。
值得一提的是,空客訂單意義非凡,先前美國政府對越施加貿易壓力時,河內一度考慮採購波音客機來平衡美越貿易,但最終越南選擇了法國空客。顯示越南在經貿上也在有意引入歐洲力量制衡美國與中國,對沖外部不確定性,為越南國家提供更多迴旋空間。
作為東協最大國家的印尼,一直追求多元外交和軍事獨立。近年來印尼在南海面臨中國漁船和海警的騷擾,在防務現代化上希望擺脫對美國和俄國舊有裝備的依賴。
2022年印尼一次性向法國訂購42架陣風戰鬥機,並且在這次馬克龍訪問期間表示追加訂單的意願,並未受到印巴空戰的影響。雙方還簽署潛艇開發合作意向,法國協助印尼打造本土潛艇生產能力。這些合作既滿足印尼提升軍備的需求,也有助其降低對其他國家的依賴。
兩國領袖肯定今年1月份,法國航母戰鬥群印尼峇里島和龍目島的La Pérouse(取自法國探險家)多國海軍演習,以及4月份在雅加達舉行的第11次印法防務對話(IFDD),這也是法國在東南亞近年在軍事合作的重大突破。
香格里拉會談期間,馬克龍的演講特別聚焦於俄烏戰爭與亞洲安全的關聯,強調不能對侵略行徑採取雙重標準。他還明確表示歐洲不能只顧自身地區局勢,如果美歐無法在短期內有效解決烏克蘭危機,他們在印太地區解決其他危機的信譽將會非常低。
在談及亞洲安全架構時,馬克龍重申了他對北約不應介入亞洲的一貫立場,法國更傾向於通過自身和歐盟力量在印太發揮作用。馬克龍也巧妙地反擊中國關於反對北約涉足亞洲的論調。他指出,如果中國不希望北約介入東南亞或亞洲事務,那麼就應該明確阻止朝鮮在歐洲大陸上活動。馬克龍各項行程的內涵,都將制衡中國作為重要的目標,這與2023年前對中國態度有著顯著的差異。
馬克龍呼籲全面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暗助越南在南海的立場。(美聯社)
法國的印太戰略限制與現實
儘管法國在印太雄心勃勃,但要真正實現制衡中國的目標,仍面臨一系列資源和能力的約束。法國的國力相較於美國和中國屬於次一級,在印太進行大規模、持續的軍事存在存在資源瓶頸。美國每年投入數十億美元實施「太平洋威懾計劃」(PDI)強化地區軍力,而法國在印太的防務預算遠無法與之比肩。
美國印太司令部轄區內有約37.5萬軍人和文職人員,法國整個印太永久駐軍僅約3,000人。這種力量對比下,法國任何單邊軍事行動的影響都相對有限。除非法國顯著增加在印太的投入,否則將難以在數量上與中國抗衡。
現實面來看,法國在太平洋的6艘護衛艦和數十架飛機已經長期超負荷運轉,新派遣艦機也主要執行海上治安和偵察任務,屬於低度存在。法國雖偶爾派遣戰機、航母遠巡彰顯力量,但這些都是短期展示,無法替代持續部署。
要真正匹配戰略目標,法國需要投入更多資源升級海外基地、添置遠洋艦艇和高性能偵察裝備。然而法國財政在疫情和能源危機後壓力陡增,國內亦有聲音質疑是否值得把寶貴軍費花在遙遠的印太。當俄烏戰爭在歐洲東翼正酣時,法國公眾更關心直接關乎本土安全的歐洲防務。法國需要在歐洲安全與印太投入之間巧妙權衡,找到可持續發展的方案。
另一個重要的內在因素是,法國自身戰略定位的模糊性。法國試圖同時扮演平衡者和抗衡者兩種角色,既不完全倒向美國陣營,又要抗衡中國影響。這種模糊立場有時造成盟友和對手的誤判和困惑,法國需要平衡既保持歐洲特色,又讓盟友相信法國會堅定履約。這方面法國政府已有所調整,比如近來更明確承諾與美國並肩應對印太危機,法國總統的外交顧問稱若台海有事,法國不會袖手旁觀。
維持海外大國地位
法國制衡中國政策的可行性存在志大才疏問題,戰略目標高遠,但手段和資源可能不足以支撐長期競逐。如果法國與美國在印太實現良好協調,則西方聯盟應對中國的陣線將更穩固,對地區帶來的震盪相對可控。理想情況下,法國作為美國的盟友,在印太扮演補位角色,美國著力東北亞和第一島鏈軍事威懾,法國負責南太和印度洋的秩序維護。
美法兩國新近在西非薩赫勒地區的挫折,也來自於協調的不充分,進而使得西非各國轉投中俄陣營,前華格納系統已然站穩腳跟,成為俄國包圍歐洲的南側戰線。現今的印太地區也逐漸出現中俄協作的徵兆,如果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未能整合力量,新喀里多尼亞的事件有可能將再次發生,中俄又將在「全球南方」建立新據點。
目前西方國家已隱隱與中俄在烏克蘭形成軍事對峙,但是川普政府更希望歐洲專注於烏克蘭前線,法國分散力量於印太地區,可能排擠資源。但是對法國而言,甫喪失在西非的大部分影響力,如果再失去印太地區,將黯淡的從「海外大國」的餘暉消逝。即使冒著與中國對立的風險,馬克龍或是其後的總統都不希望自己成為法國的中衰之主,必然得提出平衡中國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