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家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中說:
「當一個人融入社會之中時,他便失去了自我。」
你是不是也經常這樣?
聽聞哪個行業賺錢,就心裡痒痒,恨不能馬上跟進;
得到某個消息,也焦慮起來,怕錯過所謂的信息差。
尤其是養娃後,經常是拿不定主意,忍不住跟風。
今天聽說學編程,鍛鍊大腦,就給孩子報個班;
明天看見別人孩子拿了個獎,也讓孩子有樣學樣;
打心眼裡不想卷,但看別人雞娃,也狠下心來逼孩子學習。
小到吃穿住用,大到人生規劃,我們太容易受外界影響。
有人說:家長跟風,是很多教育問題的根源。
忽視孩子個性,不懂優勢發展,我們很可能耽誤了孩子,也累壞了自己。
教育這件事,最是需要用心用腦,對孩子量身定製。
孩子未來怎麼樣,很多時候,就看父母的定力行不行。

父母拿不定主意
一家人只會迷茫
前陣子高考,我們辦公室又討論起娃的學習。
同事李姐說,等成績出來,如果分數夠了,就讓女兒報師範類院校。
此言一出,大家七嘴八舌地開始勸:
有說,做老師很辛苦的,有說,工資太低的,也有說,競爭太激烈的。
說得李姐很是迷茫。
大夥問:「為啥讓孩子報師範,是孩子喜歡嗎?」
李姐說:「自己家裡有好幾位老師,大家都說女孩子學師範,穩當。」
我又追問:「你女兒,到底喜歡啥,你清楚嗎?」
李姐說:「她喜歡什麼不重要,重點是不被同齡人拋下。」
我沒再說什麼,但心裡挺不是滋味,孩子的感受怎麼不重要呢。
我不禁想起看到的一則帖子。
博主是一位985畢業生,計算機專業,現在一家小型科技公司工作。
當年報志願,她很想學金融。
但母親看家裡的幾個哥哥都報了計算機,想著女兒也不差,就給她改了志願。
雖然一切順利,但她心裡就是彆扭著,導致工作上沒啥熱情,一直在基層躺平。
如今,她也做了母親,在自己兒子的教育上,就很迷茫。
她發現,孩子排球打得好,想讓孩子走體育特長生這條路。
但周圍的人都在抓學習,她也給孩子報了很多輔導班,把孩子運動的時間擠壓掉。
一見孩子怎麼學也拿不到高分,她又聽別人建議,打算讓孩子出國。
於是,又瘋狂給兒子補英語,哪怕孩子很牴觸,她也硬著頭皮帶孩子學。
直到出國這條路也被一些條件卡住,她又想讓兒子去學排球。
變來變去的,都把孩子整迷茫了,而她自己更是不知所措。
看過一個寓言故事。
一個人正在街上漫步,忽然看見一群人急匆匆地往東跑。
他來不及細想,莫名其妙地跟著往東跑。
然而,至於為什麼跑,跑去幹什麼,他一無所知。
而且,一起跑的人也都如此,只是看見別人跑,自己也跑。
到最後一打聽,這不過是鬧了一場烏龍。
生活里,盲目從眾就不是鬧烏龍這麼簡單了。
判斷力不行,聽風就是雨的,只會令一家人陷入迷茫,倍感無力。
最不能忽視的一點是,孩子試錯的成本並不低。
家長們定力不穩,孩子怕是要走很長的彎路。


孩子未來如何
要看父母能不能穩住
一到高考季畢業季,張雪峰老師的一些視頻便會在家長群里瘋傳。
其中一期直播中,張雪峰談起兩位家長,令我印象深刻。
第一位家長,為了讓孩子讀到心儀的電氣專業,甘願捨棄名校,報考一所中外合作辦學項目。
這孩子的分,上985一點沒問題,為什麼這樣做呢?
此番選擇的背後,暗藏了父母的深思熟慮。
家裡給孩子的規劃是,將來進入電網系統工作。
而電氣工程再加留學經歷,正是進入電網最直接的通道。
關鍵是,孩子對這份規劃並不反感,可謂一舉兩得。
另外一個家長的情況,就更與眾不同了。
為了讓孩子讀自己喜歡的專業,什麼名校、熱門專業,都可以放棄,多花點錢也沒關係。
而孩子也很爭氣,後來在自己喜歡和擅長的領域做得很好。
教育學上,有個「韋奇定律」:
一個孩子成功的直接因素不僅僅取決於父母的教育方式,更在於父母是否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保持理性和定力。
其實,只要目標明確,過程集中力量,又發自內心地熱愛,人生小有成就並不難。
因為「在做自己」這件事上,沒人比得過孩子自己。
如果只是按統一標準去要求,那結果很可能就是把孩子塑造得十分平庸。
而將來的社會,格外注重個性與獨特的優勢,毫無特點的人,很難打開局面。
所以,「優勢教養」已是很多父母的共識。
博主@林子,就是這類父母的代表。
她女兒,妥妥的學渣,但酷愛看漫畫,更喜歡畫畫。
當其他家長,忙著送孩子去補習班,她就心平氣和地帶女兒參加漫展。
高中時,孩子還利用寒暑假,去國內的兩家漫畫社實習,賺到了人生第一份工資。
考大學,自然也去了美院,畢業後,直接去漫畫社找工作。
原本大家眼中的「學渣」,如今是同齡人里收入較高的那批。
更難得的是,這孩子活得開心,自我價值感爆棚。
有句話說得好:
「命運會給每隻鳥兒都準備一根樹枝。
父母所要做的,就是幫孩子找到自己那根可以棲息,可以起飛的樹枝。」
找准托舉孩子的點,他才能展翅高飛。


父母有定力
才能養出人格健全的孩子
上個月,斯諾克世錦賽舉辦。
奪得冠軍的,是亞洲選手趙心童。
這孩子能一路過關斬將,離不開父母的鼎力支持。
其實,讀書時,趙心童的成績非常好。
但為了系統學習斯諾克,父母竟然同意他休學。
趙心童的母親說:
「希望孩子以後的人生有自己喜歡的東西。我尊重孩子的選擇。」
換作是我,看孩子是讀書的料,肯定也加入雞娃大軍,走考學、找工作這條老路。
一對比趙心童媽媽,我就挺慚愧的,也在思考,如何讓孩子走上「優勢發展」的路。
我查了資料,也和幾個教育圈的前輩溝通,總結出以下兩個大方向。
第一大方向,是父母如何保持理性,不從眾。
我有個朋友,孩子是文物鑑定師,聽起來非常小眾。
當年,他力排眾議,支持孩子學自己喜歡的歷史文物專業。
找工作時,孩子一時找不到對口單位,他也不著急,只是安慰孩子慢慢來。
後來,偶然的機會,孩子參加了一期國寶節目,由此順利踏入這個行當。
很佩服朋友這份特立獨行的勇氣。
那我們怎麼才能不從眾呢?
第一點:儘量屏蔽製造焦慮的信息。
在網上看到什麼新聞、專家分析,或是生活中,聽到周圍人的一些建議,先辨別一下真偽,再經過自己思考,判斷到底是否可取。倘若,難以判斷,那最好的辦法,就是捂起自己的耳朵,少聽那些負面的、極端的,製造焦慮的聲音。
第二點:加強獨立思考的能力。
為什麼聽別人說什麼我們就信什麼?關鍵是獨立思考能力太差。
就比,聽說學什麼能開發大腦之類的。
你得先去了解一下這件事,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對孩子會有什麼不好的影響。
就拿學鋼琴來說,有人說,練琴好啊,培養藝術感,提高專注力;又有人說,看譜子累眼睛,容易導致近視。
這種情況下,你怎麼辦?聽誰的?是不是全然得靠自己判斷。
所以,日常中我們要有「批判性思維」,碰上什麼事,先想一想。
第三點:凡事慢半拍,讓子彈飛一會。
在孩子這裡,我們往往關心則亂。
一聽什麼對他好,就立馬行動,生怕落人之後。
其實,就拿跟風報班來說,你緩一緩,觀察一段時間再說。
所謂定力,其實就是遇事慢一點,做事穩一點。
第二大方向,是父母如何察覺孩子的優勢。
我找到一個SIGN模型,發明者是「優勢理論」創始人馬庫斯·白金漢。
他認為,要想了解孩子的優勢與潛能,做好這4點,就差不多了。
①S—success:去觀察哪些事,孩子很容易做到,且明顯做得比別人好。
②I—instinct:哪些事情,你不催孩子自覺就幹了,擁有明顯且持續的興趣。
③G—grow:孩子學什麼學得快,學習過程不痛苦,反而很愉悅,很輕鬆。
④N—need:去觀察孩子做哪些事之後,有很強的滿足感,變得更自信。
彭凱平教授曾說:
教育更應該具備多元化的價值取向,核心是為了讓每一個孩子都閃耀出人格的光輝,讓每一個孩子都擁有最燦爛的生命沉澱。
教育的終極目的,是父母發掘孩子的天賦,讓孩子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


寫在最後
看過一個說法。
有人分析,當代的這群孩子,接觸的東西遠比我們多。
他們眼界廣、心氣足,很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也有魄力去承擔。
現在的孩子,有著「認知突變」,是顛覆性的一代,是「進化後的物種」。
別再拿老一套刻板的教養模式,用一條準繩去束縛孩子。
我們要不斷進化,用新視角和新方法為孩子鋪就未來的路。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孩子們也各有天賦與優勢。
帶領他們發現自己的天賦,並在優勢上努力。
我相信,每個孩子都會擁有專屬於他的美好人生。
與朋友們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