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馭民五術」這個詞彙本身並非出自商鞅時代的文獻,也不是《商君書》中明確提出的固定術語。它是在現代學者和評論家解讀《商君書》(被認為是商鞅及其以後學者的著作彙編)中的治國思想時,概括出來的一套強化國家控制和削弱民眾力量的治民策略。
這個「五術」通常概括為:
1、壹民:統一思想,只鼓勵農戰(耕種和打仗)這兩種有利於國家強大的行為,排斥其他思想和行業(如商業、遊學)。
2、弱民:讓人民處於一種相對虛弱、無知的狀態,使其難以組織起來反抗國家權力。
3、疲民:通過不斷的勞役和戰爭,使人民疲於奔命,沒有時間和精力思考政治或從事其他活動。
4、辱民:通過嚴苛的刑法和連坐制度,使人民互相猜忌、謹小慎微,失去自尊和血性。
5、貧民:使人民保持在能溫飽但沒有餘財的水平,避免其擁有足夠財富而產生反抗國家的資本。
商鞅思想的根本出發點是強國富兵,它將國家權力視為至高無上,而民眾則被視為工具,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釋放民眾的勞動力和戰鬥力,服務於國家的擴張和統一。
商鞅的「馭民」思想(或法家治術)是對中國歷史進程影響最深遠的思想之一,被歷朝歷代的統治者所採用,包括中國現在的統治者。下面,我將從多個層面、結合商鞅馭民五術的邏輯,詳細闡述「數字馭民」對專制國家的重要性、具體實施方式和深遠後果。

一、商鞅馭民五術對中國歷史進程的影響
商鞅的「馭民」思想(或法家治術)是對中國歷史進程影響最深遠的思想之一,商鞅思想及其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歷來評價都是極其複雜且兩極分化的,簡單地用「正面」或「負面」來概括是困難的,商鞅的這套統治策略,是中國歷史上政治制度和國家能力建設的關鍵一步:
1、建立了高效的官僚國家:它摧毀了分封制下鬆散的貴族政治,建立了高度集權、運轉高效的官僚體系,為秦國乃至後來的大一統王朝奠定了制度基礎。
2、確保了中央集權制度的生命力:「弱民」和「疲民」的策略客觀上防止了地方勢力的坐大,使得中央權力得以長期維持,保證了秦漢以後大一統國家的穩定和延續。
商鞅的「馭民」思想對中國兩千年的政治文化產生了深刻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人本精神的缺失:法家思想將人視為工具而非目的,極度壓制了個人的自由、創造力和人文精神。這導致中國傳統政治缺乏對個人權利的基本尊重。
2、「重刑輕德」的政治文化:商鞅開啟了嚴刑峻法的傳統,過度依賴懲罰來治理國家。這導致歷代王朝在治理上都具有嚴酷性,壓抑了社會活力。
3、抑制商業和創造力:極端的「重農抑商」和「壹民」思想,雖然短期內有利於集權,但長期來看,阻礙了商業文明、技術創新和多元文化的健康發展,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發展後期停滯的重要原因之一。
4、專制主義的理論基礎:商鞅的思想為後來的統治者提供了一套成熟的專制統治技術。漢代雖然名義上「獨尊儒術」,但實際上是「陽儒陰法」,即用儒家的道德倫理來粉飾門面,用商鞅的嚴密法術來治理國家和控制百姓。
從短期和制度層面來看,商鞅的「馭民」思想催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帝國,確立了中央集權的政治架構,保證了中國大一統的政治形態得以延續。從長期和文化層面來看,它是負面的,它強化了國家對社會和個人的絕對控制,抑制了社會自由和活力,導致了中國傳統社會長期的僵化和發展緩慢。因此,我們通常評價商鞅是「功在社稷,罪在人民」。
二、「數字馭民」對專制國家的重要性:永恆的權力工具
歷史進入當代社會,在全球化和資訊化的背景下,雖然政治制度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在許多國家和地區,特別是極權專制國家的行政管理和治理邏輯中,我們依然能看到商鞅「馭民」思想的殘餘或變體。
在當代,隨著大數據、人工智慧和監控技術的發展,這種控制能力被空前強化:國家利用先進的人臉識別、行動支付數據和網絡言論審查技術,實現了對民眾行為和思想的全方位實時監控,一些國家推行的社會信用評分體系,通過整合個人和企業的各種行為數據(包括消費記錄、交通違規、甚至網絡言論),對其進行綜合評級和獎懲。這種將道德和法律行為量化,並將其與個人生存權利(如貸款、出行)掛鈎的機制,正是商鞅「以法御民」和「軍功爵制」在當代社會管理中的異化體現。它將個人的所有行為都納入國家的績效考核體系,實現了對社會資源分配的絕對控制。
對專制國家和獨裁者而言,「數字馭民」不僅僅是治理工具的升級,還是政權生存和權力永續的終極保障。如果說過去法家之術依賴於人力和暴力,那麼數字馭民則依賴於算法和數據,實現了更隱蔽、更高效、更全面的控制。
對專制國家來說,「數字馭民」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消除「不確定性」:對潛在威脅的前瞻性消除
專制統治最害怕的是不確定性,即無法預測的反對力量和突發事件。
傳統法家:只能通過嚴刑峻法事後懲罰,或者通過告密制度(什伍連坐)進行人力監控,效率低下且容易引發大規模反抗。
數字馭民:利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和社交媒體監控,可以在大規模抗議形成之前就識別出潛在的「危險群體」、「敏感言論」和「聚集傾向」。這種能力使得當局可以進行精準的、先發制人的干預(例如,在集會前封鎖區域、定點約談或斷網),將威脅扼殺在萌芽狀態。
2.重塑「真相」:對意識形態的絕對壟斷
專制統治依賴於對信息的絕對壟斷和對歷史、現實的官方敘事。
傳統法家:通過「燔詩書而明法令」來消滅異議思想的載體,手段原始且不徹底。
數字馭民:通過先進的內容過濾系統、算法推薦、和「水軍」(網絡評論員),可以實時塑造和強化官方敘事,這包括:
(1)「降噪」:壓制一切負面新聞、異議聲音和未經官方授權的集體記憶。
(2)「增益」:持續推送對政權有利的宣傳信息,占據資訊流的主導地位。
(3)「信息繭房」:為民眾構建一個「定製」的、充滿官方正能量的「信息繭房」,讓人相信「一切都很好」。
3.實現「無摩擦統治」:降低暴力成本與統治成本
數字監控的最終目標是讓人民自我審查、自我規訓,從而降低統治所需的暴力成本。
傳統暴力統治:需要大量的警察、軍隊和看守所,成本高昂,且可能引發國際制裁。
數字馭民:威懾力來自於數據記錄的永久性和懲罰的精準性。民眾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被記錄在案,與個人信用、旅行自由、就業機會掛鈎,於是會產生內在的恐懼,主動避免觸碰紅線,實現了「不戰而屈人之兵」式的統治效果。
三、「數字馭民」的實施手段:商鞅五術的數字重構
「數字馭民」並不是單一技術,而是一整套複雜的、以數據為核心的社會工程系統。它完美地對應了商鞅的「馭民五術」,實現了古老策略的現代化。

1.壹民:統一思想與目標
商鞅策略:焚燒詩書,唯重農戰,將人民心力集中於單一的國家目標。
數字重構(信息鐵幕與思想過濾):
(1)網絡主權與數字牆:建立嚴格的國家防火牆和內容過濾系統,將國內網際網路與國際資訊流物理隔絕。這使得統治者可以完全控制民眾接觸到的信息源。
(2)算法審查與定向推送:利用人工智慧對所有文本、圖片、甚至語音進行實時語義分析和審查。任何涉及敏感關鍵詞或群組討論的內容都會被立刻刪除、降權或標記。同時,通過算法確保官方宣傳內容獲得最大的曝光率。
(3)統一數字身份:推行全國統一的數字身份系統,將個人所有線上行為(搜索、評論、購物)與線下行為(交通、住宿、醫療)捆綁,消除匿名性,確保所有公民都在國家的監控之下。
2.弱民:瓦解社會組織與個人力量
商鞅策略:建立什伍連坐,使人互相猜忌,不得私議,消除民間自組織能力。
數字重構(精準監控與連坐):
(1)實時地理位置追蹤與軌跡分析:通過手機基站、GPS、公共WIFI、以及人臉識別攝影頭組成的「天網」系統,實時掌握每一個人的地理位置和行動軌跡,確保任何未經批准的聚集都會被立即發現和驅散。
(2)數字連坐與信用懲罰:建立社會信用體系,將個人的違法行為(例如發表異議言論、參與抗議)與家人、親屬、或同住者的信用記錄掛鈎。這比傳統的「連坐」更具威懾力,因為懲罰不是坐牢,而是剝奪現代生活的便利(如限制購買機票、限制子女入學、限制信貸)。
(3)加密通信的破解與攔截:強迫通信軟體(如VPN、加密聊天工具)安裝後門或遵守國家安全法,使得當局可以解密甚至攔截私人通信,徹底瓦解民間通過加密渠道組織或串聯的可能性。
3.疲民:榨取精力與時間
商鞅策略:頻繁的戰爭和繁重的勞役,使人民沒有時間思考政治。
數字重構(高強度工作與無休止的娛樂):
(1)「996」與超額工作制:在經濟領域鼓勵或默許企業推行高強度、長時間的工作模式,使公民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被消耗在謀生上,無暇關注公共事務或參與政治討論。
(2)奶頭樂的算法投餵:利用短視頻、直播、和沉浸式遊戲等算法驅動的娛樂產品,在非工作時間向民眾投餵碎片化的、無害於統治的娛樂內容,進一步消耗其思考能力和政治熱情。
(3)數字政務的繁瑣化:故意將一些行政事務流程複雜化、電子化,需要耗費大量時間精力去「跑系統」,讓民眾感覺處理日常瑣事已經筋疲力盡。
4.辱民:製造恐懼與自我審查
商鞅策略:設立嚴苛刑罰,無論貴賤一律執行,使人對法律產生極度的恐懼和敬畏。
數字重構(永久記錄與數據污名化):
(1)「黑名單」的永久性:任何被當局認定的「不當行為」記錄都會被永久寫入個人數字檔案,成為不可磨滅的數字污點。這種「污名化」比傳統記錄更難消除,足以讓人心生畏懼。
(2)精準執法與公開示眾:利用數據精準定位「異議分子」,進行突然的、公開的「社會性死亡」式懲罰(例如,公開曝光個人信息、凍結數字帳戶、撤銷社會福利),作為對其他民眾的震懾。
(3)普遍的自我審查:由於無處不在的監控和數字記錄的永久性,民眾在任何公開或半公開場合(包括私人聊天群組)都會進行高度的自我審查,避免任何可能被算法標記為「敏感」的言論。
5.貧民:控制財富與經濟依賴
商鞅策略:讓人民保持在「略有餘糧但沒有反抗資本」的水平,將大量資源收歸國家。
數字重構(數字貨幣與經濟管控):
(1)數字主權貨幣(CBDC)的推行:專制國家可能加速推行央行數字貨幣。這種貨幣的最大特點是交易可追溯、可監管、可編程。政府可以實時監控每一筆金錢流向,可以凍結任何被視為「非法」或「敏感」的交易,甚至可以設定數字貨幣的使用期限或用途。
(2)剝奪經濟自由:通過大數據分析,精準識別和打擊任何可能發展成獨立經濟力量的個體或組織,確保所有重要的財富都必須依附於國家或受國家控制的體系。
(3)金融黑名單:任何被列入政治或社會「黑名單」的人,其數字金融帳戶可能會被立即凍結,剝奪其在現代經濟中生存的基本能力。
四、「數字馭民」的深遠後果與歷史終結
如果「數字馭民」得以不受約束地實施,其後果將是災難性的,它不僅會鞏固獨裁統治,更可能對人類社會產生深遠的「歷史終結」效應。
1.對社會結構的影響:「全景監獄」的降臨
(1)消滅公民社會:數字馭民系統可以徹底摧毀公民社會的組織基礎。在無處不在的監控下,任何自發、非官方的集體行動都將變得不可能,社會將徹底原子化。
(2)固化階層:社會信用體系和數字檔案將導致階層固化。一旦被標記為低信用或政治不合格,個人及其後代將難以在教育、就業、旅行等方面獲得機會,形成一個「數字賤民」階層。
(3)思想的貧瘠化:嚴格的算法審查和信息繭房將導致社會創造力、批判性思維和人文精神的萎縮。如果一個社會只能聽到一種聲音,它將失去自我糾錯和創新的能力。
2.對政治穩定的影響:虛假的繁榮與潛在的崩潰
(1)殭屍化統治:統治者在數字系統提供的虛假「穩定」中,會失去對真實民意的感知能力,政治決策將越來越脫離現實。表面上看來國家無比強大穩定,實際上卻可能像秦朝一樣,在高壓解除的一瞬間迅速瓦解。
(2)「黑天鵝」效應的加劇:由於數字馭民消滅了所有中間層和緩衝機制,一旦發生系統性危機(例如經濟崩潰、重大災難),民意無法通過正常渠道表達或釋放,積壓的憤怒將可能導致災難性的、突發性的社會總崩潰。
3.對人性的影響:奴役的內在化,這是最可怕的後果。
(1)「機器中的幽靈」:人們將不再是為了信念或良知而行事,而是為了「通過算法的審核」而行事。人的行為不再受道德、良知、情感的驅動,而是受系統化的獎懲機制驅動。
(2)自由意志的喪失:當個體的所有選擇和行為都被算法預測和引導時,自由意志將成為一個空洞的概念。人們不再是自主的個體,而成了服務於國家機器的數據節點。
總結:新時代的挑戰
「數字馭民」證明了商鞅法家思想的內核——國家權力對人性的絕對支配慾——在技術面前獲得了重生。我們必須意識到,技術本身是中立的,但它被專制者掌握後,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將人類社會推向一個由算法和恐懼驅動的「數字利維坦」時代。如何在數字時代保護個體的自由、隱私和反抗的權利?這將是決定人類文明走向的關鍵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