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四川金沙遺址中挖出一座規劃神秘的商周宮殿

昨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金沙遺址工作站公布,經過一年的考古挖掘,在黃忠街辦轄區內,發現金沙遺址商周時期大型宮殿遺址。這和之前同樣在黃忠發現的兩處金沙遺址大型建築遺址,共同構成了金沙遺址黃忠村大型宮殿建築基址,共計約1萬平方米。專家介紹,這項重大的考古發現,

之前發現的金沙祭祀區,進一步證實金沙遺址是繼廣漢三星堆之後的古代蜀國第二都城。

    有力證明

    這是古蜀國第二都城

    國內、省內多名知名考古學家,都先後來到發掘現場指導。不少專家認為,這是金沙遺址繼2001年祭祀區發現後,最為重大的考古發現。

    1999年,考古專家們在黃忠「三和花園」地點,發現了5座商周時期的大型建築基址,最大的一座基址面積約為438平方米,長54.8米以上,寬8米。 2006年~2007年,又在「金牛城鄉一體化5號A地塊」發現了3座商周時期的大型建築基址,最大的一座基址約為221平方米,長23米,寬約9.6米。這次挖掘出的F160、F161兩座大型建築基址,與前兩者的時代相當,結構相同,建築走向一致,位置毗鄰,應屬於同一建築群的不同組成部分。它們所組成的大型建築基址,具有等級高、規模大、結構嚴謹、布局有序,與金沙遺址同時期的中小建築基址有明顯的區別,應屬於金沙「王都」最高統治者使用留存的重要遺蹟區———宮殿遺址區。其中,前兩處基址,距離這次發現的基址,直線距離都約為30米左右。

    張站長介紹,金沙遺址黃忠村大型宮殿遺址區的確認,和之前發現的金沙遺址祭祀區,進一步證實,金沙遺址是繼廣漢三星堆後的古代蜀國第二都城,意義重大。這也表明,成都是中國惟一一座3000年來沒有改變城址的城市。它的發現,為考古專家們研究古代蜀國的都城布局結構,研究金沙王國的都邑形態、布局結構、社會經濟結構等提供了重要的資料,也為金沙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提供了有力物證。

    規劃神秘

    隔河相望代表什麼?

    金沙遺址宮殿,和中國商周時期的其他宮殿建築相比較,共同點很多。

    在建築方式上,普遍使用木骨泥牆方式構建牆體,對稱等距離埋設大型木柱用以承重;在建築結構上,主體建築外都建有廊廡一類的附屬建築;在建築群空間結構上,都普遍採用「前朝後寢」的複合四合院式布局方式;在室內空間劃分上,採用橫向平列式的分割形式,主體殿堂的空間分割,一律為橫向分割,各室平行分列;單體建築的規模上,大小相當,面積大都在100~500平方米。

    但它也具有不少獨特之處。金沙遺址黃忠村宮殿建築中,未發現夯土台基遺蹟,都是平地挖槽建設。這或許和南方地區多雨多潮濕的自然環境有關。成都平原早期城址群和三星堆遺址的城牆的構築方式,也是採取平地起夯,斜坡堆築的修築方式。而中原地區的宮殿,多採用「三代」的夯土台基。

    中原地區三代宮殿建築群的空間閉合意識很強,往往用圍牆、廊廡、庭院和主體建築組成一個閉合嚴密的獨立空間,與外界隔離開來。而金沙遺址黃忠宮殿基址的建築風格要開放得多。雖然仿照了中原地區的複合四合院式布局方式,但單體建築之間各自獨立,互不聯屬,閉合併不嚴密,目前也未能發現專門的圍牆將宮殿建築與外界隔絕。它可稱之為「散點式」的布局結構,或許同古蜀人獨特的宗教文化有關。

    金沙遺址的宮殿區在北,祭祀區在南,兩者隔著摸底河兩兩相望。這和三星堆遺址宮殿區在北,祭祀區在南,兩者隔著馬牧河相望的結構有著驚人相似。這種具有神秘性的規劃,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徵,和其他的都城遺址不同,或許也和古代蜀人的宗教文化有關。而與此相比,中原地區則將宮殿區同重要的手工業部門規劃在一起。金沙遺址黃忠宮殿基址,是我國早期古代建築模式多元化的傑出代表。

    規模宏大

    「金沙宮殿」初露輪廓

    挖掘現場在黃忠街辦轄區內黃忠村7組一工地,這裡也是金沙遺址文化遺存的重要分布區。南面約700米處,就是金沙遺址祭祀區,工人們正在緊張地進行清理工作。站在工地上,放眼望去,地面上用不同的顏色標識出宮殿基址的所在。其中代號為F160、F161的都是同一時代的宮殿基址,而其餘5座建築為其他建築基址。窯址、灰坑、柱洞都清晰可見。

    據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金沙遺址工作站站長張擎介紹,這處遺址是在去年4月對該工地做文物勘探時發現的。當年5月,便開始考古發掘。考古工作人員共布探方18個,加上擴方面積,揭露總面積約2750平方米。共發掘出商、西周時期大型建築基址7座,窯址 4座,灰坑33個,灰溝2條,出土陶器、玉器若干。目前,考古人員已經將大型建築基址完整揭露出來,並對局部進行了解剖發掘。下一步,還將繼續進行發掘工作。

    其中,F160、F161方向為西北———東南向,年代約為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在這次發現的7座建築基址中年代最早。它們的平面都為長方形,兩座房址平行分布,南北相對,相距17米。建築形式完全相同,都是以木骨泥牆為牆體,以大型木柱承托屋頂。它們應屬於同一時代一組建築的不同部分,是宮殿基址。其中,F160長31米,寬8.25米,大部分柱洞間距在1.2米~1.5米之間,柱洞直徑約0.2米~0.3米,檐廊寬2.4米,已揭露面積約330平方米。F161長50米,寬8.4米~8.5米,柱洞直徑約0.2米~0.3米,檐廊寬2.8米,已揭露面積約560平方米。

    考古工作人員將這7座建築基址分為四期,其中宮殿基址F160、F161為第一期,年代約為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第二期F159,應該是一座典型干欄式建築。F157、F158為第三期,是木骨泥牆建築。F155、F156為第四期,也是木骨泥牆建築。這幾座建築的年代約為西周早期至中期。

    本報記者 劉婷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zhongkang

來源:成都商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