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小細節培養大品格

  許多父母都認為要培養孩子的品格需要花很長的時間,要通過父母反覆的教育和示範才能讓孩子深入心底。但實際上,一些優良品格的培養並不是那麼複雜和困難,只要在一些小事上,我們能有一顆敏感的心去察覺它的意義,進而對孩子進行簡單而又明確的指導,也許效果要比一千次的叮嚀強的多。

  我曾經見過一個「失敗」的母親(這裡只是說她做了一件「失敗」的事),她就錯過了一個很好的教育孩子的機會。

  那是一個雪天,晚上六點多鐘,天還相當亮。我像往常一樣過一個地下通道回家。地道的入口處照常是那個瞎眼的乞丐,看起來非常專注地拉著二胡。他拉的是《常回家看看》,在這樣一個天冷人稀的黃昏,曲子聽起來相當的悲哀。

  我快走到他跟前時,驚奇地發現瞎眼乞丐多了一個「聽眾」,一個看起來五六歲的小女孩。小女孩穿得很漂亮,嘴裡含著個棒棒糖。她可能不大懂:為什麼這麼冷的天,瞎眼乞丐也不回家?但她顯然很享受這首曲子,歪著腦袋聽得特別認真。

  就在我要走過她時,小女孩突然做了一個動作,讓我非常驚異:她掏出嘴裡含著的棒棒糖,伸出去要給瞎眼乞丐吃。

 幾乎同時,從我來的方向傳來幾聲叫喊,是小女孩的媽媽在喊她的女兒。但小女孩沒有理會,依然拿著棒棒糖,詢問地看著乞丐。她媽媽快走到跟前了,叫她的口氣也越來越不耐煩,顯然,她沒有注意到自己的女兒正在聚精會神地聽音樂。她走到女孩身邊,強硬地拉著她的手,把她拽走了。小女孩臨走時,還不停地往回看著。

  我想,如果這個母親能細心地體會到女兒當時的心情,她一定不會去打攪她,或許還會悄悄地買一支新的棒棒糖送給她,好讓她滿足饋贈的願望。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小女孩在優美的音樂中體會到的感情,也許在所有的教科書里也難以體會到。以後,當她再經過乞丐時,她會無視地走過。也許,漫長的人生中,很難有什麼能再打動她。一顆本該敏感、感性、善良的心也許就在母親的渾然不覺中泯滅了。

  另一個例子發生在火車上。那是一對南方的母子。小男孩只有四歲,看起來非常活躍,一刻也不肯消停的樣子。不知什麼時候,突然他就安靜下來,撲在他媽媽的懷裡,有些羞怯地說著耳語。

  他媽媽聽了兒子的耳語,有些樂不可吱的樣子。她推開兒子,響亮地對兒子說:「你去跟那個阿姨說:『你真漂亮。』」小男孩聽了母親的話,更加羞怯了,又鑽到母親的懷裡。他的母親就再次把他推開:「來,拿個口香糖,過去給阿姨。你跟阿姨說:『阿姨你好漂亮啊!送你一個口香糖。』」

  我當時猜測:小男孩一定是看上了旁邊那個紅衣少女的什麼玩具或飾物,想問她要。他的媽媽就教他怎樣公關,怎樣巧妙地得到想要的東西。

  過一會兒,小男孩終於鼓起勇氣,走到紅衣少女跟前:「阿姨,給你吃口香糖。」紅衣少女接過來之後,小男孩用稚嫩的聲音大聲說:「阿姨,你好漂亮哦!」說完,飛快地跑回到媽媽身邊。車廂里不由響起了一片愉快的笑聲。

  我跟他的母親攀談了一會兒,這才了解到:男孩跟媽媽說的耳語就是「那個阿姨好漂亮」。他媽媽讓他親口對阿姨說,是為了鼓勵他勇敢地同別人交往,鼓勵他大膽地表達。
 我對這位母親的做法很是贊同,不由問她:「你一定看了不少家庭教育的書吧?」

  她說:「哪有啊。我們那兒的人都是這樣教育小孩子的。要讓他勇敢、膽大、不要怕事。」

  這小小的一件事,卻會給小男孩取之不盡的勇氣和信心。以後當他想做什麼事而不敢的時候,或許就會聽到他母親的聲音:「過去啊!說出來!」他母親在這件小事上鮮明的態度,也許已在無形中奠定下他的優良品格。

  小事雖小,卻體現出父母的導向。理論總是枯燥的,一萬句說教比不上一次實踐。我們想讓孩子具備什麼品格,就要在平時的日常小事中積極地去灌輸和薰陶。就像很多父母逼著孩子學習,自己卻用書墊桌腳一樣。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他會從細微的地方看到父母的本心。因此,千萬別忽視了細節,別讓小事種下大患。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紫薇

來源:世界之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