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吃完棗不要急著吐棗核

   大棗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的作用,深受人們青睞。通常,人們在吃過棗肉後,會馬上把棗核吐出來。其實,可以嘗試著把棗核多在嘴裡含一會兒再吐,因為,這樣做的話,不但能發揮棗肉的補益功能,還能充分利用棗核的「生津」功能。

  早在400多年前,李時珍就倡導「常含棗核……令口行津液,咽之佳」的養生方法。原因是,吃完棗後將棗核含在嘴裡,有促進唾液分泌的作 用。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唾液中含有多種酶類,具有幫助消化和增強機體免疫力的功能。中醫認為,津液具有很強的流動性和補益性,經咽下進入人體後,內能滋養 臟腑組織,外能潤養肌膚。

  吞津咽液是歷代養生家非常推崇的方法,對於脾胃功能虛弱、消化不良的老年朋友來說,經常吞津咽液,還能潤澤胃腸,促進消化。而且,秋天 氣候乾燥,人們常因體內津液受損而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口乾唇燥、皮膚乾燥、鼻子出血等症狀,含棗核促進唾液分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上述不適。

  所以,吃完棗肉後,不用急著吐核,將棗核含在嘴裡幾分鐘,並用舌尖不斷地翻動,待口中的津液較多時,漸漸吞咽津液,然後再重複上述動作。為了避免勿吞棗核,兒童及有吞咽功能障礙的人不宜採用此法。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陳柏聖

來源:中國食品產業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