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大陸經濟未見底

作者:

陸磊:中國經濟未見底

(陸磊,廣東金融學院中國金融轉型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
  
  現在,大多數人可能認為中國經濟已經見底,但我對此持懷疑態度。原因有三。
  
  
  首先,從若干領先指標來看,中國經濟似乎已經見底,但是,這種論述忽視了實體經濟部門,尤其是工業部門的情況。如果其利潤持續走低,那麼未來投資的增長是不可預期的,也就是說,私人部門的投資增幅還會繼續下降,至少現在看來,還沒有出現反轉。
  
  
  目前出現的繁榮,更多是依賴政府部門的投資。雖然這的確會拉動採購以及對某些產品的需求,但經濟發展所依靠的增長拉動力並沒有充分顯現,私人部門投資還沒有出現反轉跡象。只有這些指標出現顯著變化,我們才能說實體經濟出現了好轉,中國經濟觸底反彈。
  
  
  其次,從流動性的角度看,目前流動性仍然過剩。這主要有兩個原因。
  
  
  ——中國寬鬆的貨幣政策,導致連續四個月(去年12月到今年3月)信貸大規模增長。這就在客觀上造成了全社會的流動性過剩,而不是短缺。這也說明中國和外國的金融部門在實際運行中的差異——外國出現流動性短缺,是因為「去槓桿化」的影響;而中國一直是由銀行業為主導的,因此不太可能進一步「去槓桿化」。中國一旦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流動性就會顯得過剩。
  
  
  ——中國的流動性過剩與貨幣政策相關,而與實體經濟相脫離,並不能有效反映實體經濟的景氣程度。這種情況下,信貸擴張除導致利率進一步下降外,具體有多少實體經濟部門真正受益,不得而知。
  
  
  第三,外部風險仍存。實際上,從2007年11月開始,中國經濟已經面臨下行壓力,但各方基於多種考慮,未能及時承認。從現在的形勢判斷,在全球化背景下,國與國之間聯繫日益緊密,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獨立於全球經濟「獨善其身」。而對全球經濟發展而言,還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存在。
  
  
  目前,美國三大汽車廠商中,有兩家面臨強制性拆分甚至破產。這對美國實體經濟的打擊,並不會亞於金融危機帶來的衝擊。一旦美國汽車產業全線崩潰,勢必對美國其他產業帶來強烈震動,從而引起中國相關產業的震盪,進而影響中國的總需求。因此,今年上半年各種政策的密集出台,會對中國經濟有一些短期的利多或刺激性作用。但我們未能見到全球經濟將在下半年出現實質性復甦的跡象。
  
  
  有一個偽命題需要澄清,即中國會領先於全球經濟復甦,甚至成為全球經濟復甦的拉動力。任何能夠拉動全球經濟的力量,必須以龐大的需求擴張為前提,但我目前沒有看到任何一個國家有這樣龐大的需求。我們能看到的是,中國並沒有吸取美國次貸危機的教訓,未能認識到虛擬經濟的風險。而實體經濟雖有十大產業振興計劃,也僅僅局限在過剩行業,缺少新的經濟增長點。因此,除了政策支持之外,並沒有任何證據支持中國經濟能夠率先復甦的論點。
  
  
  而與以上論點相反,我認為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復甦之後才可能出現反轉,也就是說,晚於全球經濟而復甦。原因亦有三。
  
  
  其一,中國提出了擴張農村地區總需求的計劃,而這將是一個漫長的結構調整過程。我們不能指望農村地區的總需求會在年內,由於種種政策的出台就出現快速反彈。另外,物價的變化也值得關注。今年2月,居民消費價格水平(CPI)同比下降1.6%,六年來首度出現負成長;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 4.5%,其中以農產品價格下跌最為嚴重。
  
  
  2007年是農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差最小的年份,其原因就在於農產品價格的上漲。雖然有人懷疑,農產品價格上漲所帶來的收入是否真正落實到農民身上,但至少不能否認,農產品價格上漲對農村收入水平的提高有正面作用。令人擔憂的是,農產品價格下降速度領先於所有產品價格下降的速度,這必然影響到農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進而影響到農民的需求和消費。因此,對於當前擴張農村地區總需求的效果,我表示懷疑。儘管2008年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提高農民收入,到202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但在短期內這是難以實現的。
  
  
  中國的總需求不可能在短期內出現突發的、爆炸式的上升,那麼,如何理解對經濟觸底反彈的預期?這只能歸結為,我們仍寄希望於城市,寄希望於泡沫經濟,寄希望於新一輪的房地產市場復甦。以廣州市促進房地產行業的「十五條」為例,我們可以觀察到其方案是以減稅、扶持為前提,仍然依靠政策性的給予,其直接影響就是房地產成交量有所回升,從而又是一輪虛擬經濟的繁榮。但是,我們應當關注的並不在此,而是實體經濟。
  
  
  其二,外需水平持續下降。以廣東省數據作為領先指標,一季度中國的外需下降令人擔憂。如果不能靠提高七億農民消費水平、增加農村需求來刺激經濟,則我們只能依靠其他各國經濟出現實質性反彈,增加對中國「世界工廠」產品的需求。如果沒有外需反彈,我們的產品依然會出現積壓。國家從信貸等政策上對企業給予支持,的確可以在短期內增加就業,但是仍需考慮產品生產出來之後的銷售情況,也就是買方的能力。
  
  
  現在,一些欠發達地區的情況尤其令人擔憂。例如,寧夏投入2500億元資金,用於重工業基地的建設,還會在近期另增加1000億元的投資。這些重工業產品計劃銷往東部地區,再從東部地區銷往境外。可現在的問題是,境外需求銳減,這些產品最終會被如何處理,就成問題。這種刺激政策在短期內的確可以收到一定效果,到處也都是一片讚揚之聲,但我們或許將為此付出沉重代價,「還債」的時間可能就在今年下半年。
  
  
  其三,2008年上市銀行的年報數據很令人吃驚,包括交通銀行、工商銀行等銀行的利潤增長率達到35%以上,甚至達到了40%,而且是淨利潤。但分析其利潤結構,基本上都得益於信貸擴張,這一因素推動總利潤增長25%以上。實際利潤增幅要遠遠小於資產擴張的增幅。
  
  
  進一步分析,這35%以上的淨利潤,還有很大部分是由於2008年1月1日起修改生效的所得稅法,即所得稅率從33%下調到25%。僅此一項,就使銀行利潤憑空增加將近13%。因此,儘管數據喜人,但實際情況如何,我們應當有清醒的認識。
  
  
  實體經濟的情況與銀行幾乎完全相同。很多行業也都從減免所得稅、退稅等政策中獲益,而政府支出的增加才是這些漂亮數據出台的根本原因。但國家財力如何?2009年財政預算赤字9500億元,占GDP比重達3%。以廣東省為例,2008年土地使用權轉讓的收入比2007年降低了50%以上。要拉動投資,政府的財源在哪裡?
  
  
  如果中共政府要繼續沿著這樣的思路發展經濟,最終也會和歐巴馬政府一樣,靠中央銀行印鈔票,通過寬鬆的貨幣政策,購買國債來推動經濟。我們在批評別人印鈔票的同時,也許不久的將來,我們自己也會不得不走上這條路。這真是最大的諷刺。
  
  
  綜上所述,目前很難看到中國實體經濟的增長點在什麼地方,或者是哪個產業能夠成為經濟增長點。我們能夠看到的,是現在政府正以經濟運行的質量為代價,追求短期信心的恢復及經濟向好,而這是極度危險的。在沒有看到真正合理的指標或者產業的復甦之前,很難判定中國實體經濟已經觸底,遑論反彈。■
  
  
  本文根據作者口述整理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於飛

來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