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軍政府要開戰 中緬邊境緊張大批僑民涌回大陸

中國邊境雲南省口岸一帶目前形勢緊張﹐緬甸軍政府近日企圖向分別接壤中緬兩國的果敢開戰﹐雙方談判至今未能達成一致﹐導致目前大批華僑、果敢人湧入中國邊境避難。(RFA畢子默報導)


位於緬甸東北部﹐比鄰中國雲南省的果敢撣邦第一特區﹐近日局勢緊張﹐據悉﹐緬甸軍政府方面連日來多次試圖收回果敢﹐而果敢同盟軍和緬甸軍政府的談判接連破裂﹐目前雙方仍處於對峙狀態。

果敢一名市民周二對本台記者證實﹐現時當地局勢緊張﹐不少原本在果敢的中國人現已回國暫避﹐而許多的果敢人亦紛紛涌往中國邊境。他說﹐現時果敢和緬甸軍政府的談判僵持﹐緬甸軍政府多次準備攻擊果敢﹐但暫時未有具體動作﹐市民不知道具體何時會開戰。他指無論果敢、緬甸或中共政府﹐至今沒有公開目前當地的緊張局勢﹐不過中方已經在邊境駐兵戒備。

原果敢政府網站編輯歐肇斌就對記者說﹐大部份在果敢的中國人已經撤離、原本在果敢的緬甸人有不少也已離開。他說騷亂從幾天前開始﹐中方邊境南傘一帶的旅館目前全部爆滿。

記者在周一深夜打電話到中國邊境雲南鎮康市南傘鎮多家旅館查詢﹐分別有旅館工作人員證實旅店房間住滿、當地局勢不穩定。

就果敢的不穩定局勢﹐記者又致電中國南傘邊防派出所查問當局採取的相關應急措施﹐但接線警員不肯透露任何情況﹐並且在得悉是國際媒體的記者後馬上掛線。而南傘所屬的臨滄市警局﹐接線警員說話吞吐﹐說目前情況他們不清楚。

果敢的主權問題非常複雜﹐它在清朝以前原屬中國領土﹐但在17世紀末被劃入英屬印度範圍﹐二戰後組成緬甸聯邦。在此後的多年﹐果敢進入混戰時期﹐但終於在1989年和緬甸軍政府達成協議成立自治特區﹐有效期20年。其後果敢發展迅速﹐成為相對緬甸其他地方發達的地方﹐當地的人口占九成是華人。由於當年簽訂的停戰協議在今年到期﹐緬甸軍政府目前打算收回該地。

維基百科:

果敢(Kokang),全名緬甸撣邦第一特區,位於緬甸東北部比鄰中國雲南省,以果敢族為主體的自治區,首府老街市。全區面積約2700平方公里,中部是平緩的山間盆地,其餘大部分地區是山地和丘陵。通行果敢語(漢語西南官話[1]

果敢既可以指傳統意義上的果敢,即包括楊姓土司所控制的區域,也特指今日的撣邦第一特區

目錄

[]

[編輯] 歷史

主條目:果敢歷史

果敢曾為中國西南邊境少數民族的地域,明朝末年大量漢族湧入雲南省。18世紀,一支漢人移民後裔成為科干山的地方勢力,後受封為世襲果敢土縣,向中國效忠。19世紀末,果敢併入英屬印度,成為緬甸境內以華人為主體的土司縣。1959年緬甸廢除土司制度之後,果敢陷入了長期的動亂,直到1989年停戰才趨於穩定,成為今日的撣邦第一特區。

[編輯] 清朝以前

果敢地區在歷史上多屬於地方土司管理的地區,未成為中央集權國家所能有效控制的邊境地區,崎嶇複雜的地形決定了其多樣化的民族組成。

該地曾為哀牢百濮的地域,後哀牢內附東漢,該地屬於東漢永昌郡西南邊陲。三國時代蜀漢諸葛亮在平南時在諸葛炮樓山留下了遺蹟。在白族大理國時期,屬永昌府孟纏甸範圍。元代,其地分屬雲南省鎮康路、孟定路孟纏甸的一部份。在明代,該地分屬鎮康土州以及孟定土府的疆域。[2]17世紀南明政權向西南方敗退,大規模的漢人隨著明軍遷徙雲南。

[編輯] 楊姓土司時期

18世紀,鎮康州以及木邦的交界處出現了楊姓漢人土司政權,楊獻才與繼任者楊維興以興達戶為基礎,對外擴張勢力。1840年,第四代領導者楊國華因為捍衛中國邊防有功,中國封為世襲果敢縣令[3][4][5][6]

很長一段時期,果敢土司同時向中國以及木邦進貢。1886年大英帝國緬甸貢榜王朝,同時將緬甸北方臣服於緬甸的土司也納入英屬印度。英國與中國清朝簽訂條約,界定了中緬兩國邊境傳統上沒有穩定歸屬的土司,一些被分為中國所有,一些則屬於英屬緬甸。經過多年談判,1897年《中英續議緬甸條約》果敢被劃入英屬印度的範圍,[7][3][4]成為木邦大土司轄下的小土司邦。

二戰之後果敢與鄰近的土司邦一同自英國獨立,組成緬甸聯邦。此後果敢獲得大土司的地位,不再從屬於木邦。楊姓土司的世襲統治權至1959年結束,歷時兩百餘年的果敢土司至此交權與地方議會。[8]

[編輯] 戰亂時期

土司政權結束之後,土司家族的影響仍在。數年后土司家族成員楊振聲起兵反抗緬甸政府,政府軍施行「以果制果」的政策,策動羅星漢擊潰果敢的反緬甸部隊,土司家族的軍隊敗逃。楊振聲部隊退入泰國,彭家聲則退入中國。政府軍進占果敢,指派親緬族的羅星漢管理果敢,經營毒品生意。果敢始被異族統治,華校被收歸國有,當地的華人身分改為少數民族果敢族,華文也改稱果敢文。

1960年代緬甸共產黨失去位於緬甸中部的根據地之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支持下在緬甸東北部重新建立。彭家聲率領緬共軍隊重新占領果敢,敗退的羅星漢採行堅壁清野策略,將市街燒毀,居民遷出,果敢人民四處流亡。

1980年代國際情勢改變,緬甸共產黨內部嚴重分歧,包含果敢的少數民族的當地武裝勢力遂脫離緬共,將緬共的領導人遣送中國,與緬甸政府軍停戰展開和平談判。

[編輯] 撣邦第一特區

1989年,彭家聲與政府軍達成協議,果敢成為自治的特區。特區具備有限的軍力,中央政府派駐少量的公共服務人員至果敢,[9]包含醫務人員,小學教師。1992年內戰再起,軍官楊茂良聯合南方的佤邦驅逐特區主席彭家聲,1995年彭家聲與佤邦合作,重掌果敢政局。

在國際反毒的壓力下以及多次禁毒挫敗之後,2003年終於全面推行停止種植罌粟的政策,引入農業生產技術並發展博弈業。產業轉型對果敢帶來相當大的衝擊,替代種植在果敢高冷乾的環境推行困難重重,農民陷入貧困。由於缺乏糧食等原因而在山村地區爆發大規模的瘧疾,死亡279人。國際展開人道救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提供救濟糧。而日本外務省的國際協力機構於2005年開始,與特區政府合作進行長期的總合性重建工作。

[編輯] 地理與人口

[編輯] 疆域

果敢位於撣邦高原,面積約2700平方公里,四面以高山或河流為界,境內遍布高山深壑,全境海拔在450至2400米之間,山與山之間的垻子海拔約1100米。主要精華區位中部的麻栗垻山間盆地。疆域西抵薩爾溫江木邦相峙,南以南定河與佤邦(撣邦第二特區)相對,東與中國雲南省鎮康縣為鄰,少部份與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接壤,北面是龍陵縣潞西市[10]

[編輯] 民族

果敢境內的民族,大部分為漢族(已改稱果敢族),約占九成以上,撣族崩龍族苗族佤族傈僳族克欽族等少數民族,通用果敢語。另有中央政府派駐的少量的緬族人士,多從事教育、公共服務事業。除此之外,尚有許多來自中國雲南省的華僑,多集中在市區經商。

[編輯] 經濟

果敢在經濟上屬相對落後的地區,自英國向緬甸殖民以來,以種植罌粟為主,以出產優質大煙聞名於世。在20世紀初土司治理的時期,曾有一段繁榮的歷史,罌粟也逐漸成為果敢唯一的經濟來源。

由於長年戰亂,原有的社會基礎遭受極大的破壞,基礎建設停滯不前,直到停戰以後才穩定發展。但2003年停止生產罌粟,切斷了當地的經濟來源,且替代種植的情況並不理想,經濟遭受嚴重衝擊。另一方面,果敢發展面向中國遊客的博彩業,有小澳門之稱,但財政收入因中共政府對境外賭博旅遊的限制隨之銳減。

[編輯] 文化及教育

果敢的主要人口為中國移民後裔、華僑,數百年來傳承著中華文化以及當地的少數民族相互融合,今日的果敢文化與臨近的雲南省鎮康縣相似。主要人口信仰道教佛教,接受傳統的儒家思想,此外還有少數民族特有的風俗,主要的信仰中心為老街的果敢大廟

[編輯] 教育

果敢的文教尚在發展階段,基礎教育於停戰後重建,有中小學校十餘所,學校以果敢語授課,每周有三至四小時的緬文課程,由緬甸中央政府派遣的緬文教師教授。[11]境內沒有高等教育,極少數人曾到緬甸內地留學,許多產業的技術人才會從中國招募。

[編輯] 傳媒

果敢有數家本地媒體,傳媒有果敢特區電視台,果敢特區報、果敢民族報、果敢法制報和果敢畫刊、果敢雜誌。從2007年開始,特區政府開通了政府網站暨官方論壇bbs.kokang.net,是果敢對外的網路窗口。

[編輯] 交通運輸

果敢地勢崎嶇,適應山區道路,為果敢主要的運輸工具。穿越群山、聯絡各地的公路品質欠佳,若天候不好則不能行車。大眾運輸不發達,首府老街為果敢最重要的交通節點,市區有計程車和客運站。

[編輯] 政治與軍事

果敢特區政府雖名為撣邦第一特區,卻不屬撣邦管轄,而是與緬甸中央政府簽署和平協定,與中央政府直接對口。特區政府由特區主席擔任最高領導人,由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實際領導者彭家聲擔任,下轄果敢縣與兩個特區。

軍事力量由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以及緬甸中央政府派駐於滾弄的軍隊所構成。同盟軍由第一特區政府主席彭家聲所領導,負責特區的治安以及面對中國邊境的國防,而中央政府的軍隊則駐守在果敢南部重要的據點滾弄,負責特區對撣邦其他方面的軍事控制,不負責特區內部事務。

特區政府的掌握的邊防警力規模由緬甸中央政府規定,但武裝配備由特區政府負責,特區政府擁有較高的自主權。[9]

據果敢官方網站報導,果敢的涉外事務活動以鄰近的佤邦以及中國的鎮康縣為主,往來密切。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zhongkang

來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