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中共割江心坡、南坎予緬甸 目前屬克欽邦土地

克欽邦北部18世紀起曾為中國領土,包含江心坡地區、坎底地區、胡康地區,但在196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放棄該地區主權,故劃為克欽邦領土。

江心坡為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以前的明朝清朝中國固有傳統領土[1],自1912年國民政府成立後即未控制過,1912年(民國元年)被英國軍隊侵占,大陸時期的國民政府版的《片馬國界圖》、1930年國家地圖,並無標註江心坡為中國領土,最早標註江心坡為中國領土的國民政府官方地圖出現於1941年線。歷史上英軍曾於1912年進攻中緬邊境南部的班洪、班老地區,遭到了當地佤族土司的抵抗,既「班洪事件」。 1941年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借保護滇緬公路為理由,以關閉公路為威脅,於1941年6月18日,國民政府通過政府換文形式,在阿佤地區重新劃定邊界線,將班老、班洪土壤貧瘠只能種植大煙之地割讓給英國殖民地,史稱 「1941年線」。 而江心坡以南的中緬未定界中段緊鄰雲南範圍的南坎,1941年被中華民國以「永久租借」的方式繼續租借給當時的英國。1949年以後歸於緬甸邦聯的撣邦政府自治。而在1945年1月15日,國民政府的遠征軍經過戰鬥從日軍手中收復了英國殖民地霸占的南坎,當時的中國在軍事實力上和國共內戰期間都保持軍事占領,在法律上由於英國在1943年已經宣布放棄了對華「租借地」,中國可以收回南坎,但是新中國共產黨政府於1949年繼續把南坎送給緬甸「永租」,緬甸獨立後,中共政府也沒有去要回南坎(以南的金三角地帶仍由國民黨游擊隊和少數民族武裝實際控制),並追認了由緬甸本部繼承英國殖民地「永租繼續有效」——每年收取租金1000盧比。

1960年簽訂的中緬邊界條約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邦政府邊界條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從緬甸政府手中收回1913年被英國侵占的片馬地區以及1941年被侵占班洪,班老等領土,割讓的自清朝和國民政府被英國侵占而喪失控制權的江心坡和南坎的領土宣稱,喪失了實際邊界控制線。但中華民國未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或其與他國簽訂的邊界條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諷刺其遷台以後採用的不切實際的重新劃分邊界線的做法,被戲稱為「地圖開疆」。

香港《開放》雜誌執行編輯蔡詠梅指出,江心坡即是位於雲南省高黎貢山以西的恩梅開江及邁立開江之間的一個狹長地帶,長約2000里,寬約500里;北起西藏察隅縣,南至緬甸尖高山,在清朝乃屬於雲南省騰越州的大塘止那等由土司控制之地。當地的民族就是四川雲南的中華民族,傈僳族和景頗族自承是蜀漢諸葛亮平南時所遺漢兵後裔,至今仍祀奉諸葛武侯[2]

通常江心坡指緬甸北部密支那以北的大部分地區(即中華民國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版的中國地圖相比西南部多出的地區),約7萬平方公里,現在屬緬甸克欽邦的大部轄境及實皆省的最北境。


***************************************************
中共刊印的《黨史縱覽》2005年從宋鳳英撰寫的「周恩來與中緬邊界談判」一文中披露了,當時中共黨內不少人對周恩來簽訂的中緬邊界條約持異議。


例如對條約中中緬邊界北段,中央只提出歸還片馬、崗房、古浪三個寨子,引起不少政協委員的異議,周解釋目的是求緩和,避免引起緊張局面。此外,文中披露當時雲南各界有一些人認為中央解決中緬邊界問題的方針「吃虧太大」,造成他們情緒不穩。周不得又在3月28日來到雲南開座談會進行說服工作。


另外在3月16日在政協二屆三次全體會議上,關於中緬邊界問題的專題報告,周表示中共承認中緬邊界問題中「1941年線」的理由是:「如果否定 『1941年線』,就要修改條約或者廢棄這個條約,這就使人家感覺過去歷史上所有劃界的條約都是可以改變的,絕不是一個條約為止。」

***********************************************

蔡詠梅:中共割江心坡、南坎予緬甸——滇西南的另一個香港故事


     如果說當初中國被迫割地失土,是因為中國積弱,對手英國強大,但在中共上台,緬甸獨立後,中緬兩國的力量強弱己互相易位,緬甸己無力再繼續霸占中國領土,中國如果要收復失土應無困難。一九五四年周恩來訪緬旬,緬甸總理吳努即向周自承,他對中國懷有恐懼。同年吳努回訪中國,又向中國說,中國猶如大象,緬甸猶如羔羊,大象會不會發怒,無疑會使羔羊提心弔膽。結果中國這隻大象並未發怒,而且還慷慨贈土,以致當時有關報導說「緬甸非常感動」。


     中共這種奇怪反常的慷慨主要有兩個現實的政治原因:


     一是當時中印關係非常緊張,中印邊境戰爭有一觸即發之勢,因此中共決定儘快解決與西鄰其他各國的邊界問題,除緬甸,中共對尼泊爾、阿富汗、巴基斯坦都作了領土讓步,不過尤以對緬甸犧牲最太。



◆ 出賣國土為消滅國民黨孤軍


     第二個原因是國民黨李彌將軍的一支孤軍在國民黨失去大陸政權後,撤退到緬甸東部的中緬邊界地區打游擊。這隻孤軍盛時一度反攻進入雲南,並曾占領中緬地區約三個台灣面積的大片游擊區。當時國民黨孤軍有可能和反對緬甸中央政府的撣邦游擊隊合作,獨立建國。若是,中國西南邊陲將出現一個虎視耽耽的反共國家,這當然是中共極不願見到的前景。


     台灣作家柏楊以鄧克保之名所著《異域》這部報導文學指出,孤軍出沒的緬西是一個三不管的地方,「共產黨所以在去年(編按:一九六○年)匆匆的,喪權辱國的和緬甸『劃界訂約』(編按:指一九六○年的『中緬邊界條約』),就是企圖明確的顯示出來我們侵占了緬甸的國土,作為消滅和控告我們(編按:指孤軍)的法律根據。」


     對於這一賣國割地歷史真相,雲南人民至今仍有記憶,本刊老總金鐘六、七十年代在雲南工作時,常聽當地居民談起割江心坡,讓南坎之事仍不勝惋惜,但中共對此卻諱莫如深,大陸所有歷史、地理書籍均避口不談,甚至大陸學者在海外發表的有關雲南邊境變遷的學術文章對此也含糊其詞。雲南大學檔案系副教授萬家林、王文光九六年發表在日本出版的《中國研究月刊》上的一篇有關文章提到江心坡,說江心坡於清時被「英國占領,劃歸緬甸,解放後中緬重訂邊界時,才將片古崗(即片馬)收回」,竟然?避中緬劃界時中國放棄了大片土地的事實。


     在保釣運動再起,香港九七回歸在即之時,重提中緬邊界舊事,不是要煽動民族主義情緒以收復失地,而是要藉助此段歷史認清中共的所謂主權原則是何等的功利和虛偽。若知中共為其現時政治利益巳多次放棄或割讓國土,我們就不難理解中共為何對釣魚台主權之爭表現軟弱,但對香港的主權回歸卻有一種類似義和團狂熱民族主義的偏執。就如民族主義是中共鞏固政權,凝聚民心的一種統治術,領土主權亦不過是中共外交上討價還價一個籌碼罷了。兩者的動機皆不是人民的福祉,而是統治者的權利。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zhongkang

來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