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短評 > 正文

許暉︰駁麥田《警惕韓寒》

作者:

麥田《警惕韓寒》一文(阿波羅網編者註:見附件)在推特上引發了激烈爭論,有狹隘者甚至據此將爭論雙方劃分為「擁韓派」和「反韓派」,令人失笑。在我看來,大部分爭論者雙方都沒有把握住麥田此文的要害所在。

麥田的關鍵結論是這句總結:「永遠的『熱點』,一流的『文字』,正確的『立場』,這就是韓寒。這就是韓寒的魅力。」頭兩點麥田持欣賞和敬佩態度,當然我們知道,這其實是無關緊要的偏向於技術性的分析,要害在於第三點,麥田接著就說:「需要警惕的是『正確的立場』。這裡,韓寒的『正確』並非對事實的尊重,而是對公眾情緒的迎合。你真的找不出一篇文章,韓寒是站在大眾的『對立面』!這太可疑了。大眾情緒難道永遠正確嗎?!肯定不是。但是,韓寒根本沒有獨立思考,他所有的『立場』就只有一條——公眾的情緒!」

這是麥田此篇評論文章的核心詞——大眾,大眾情緒,公眾情緒。在我看來這是一種非常可怕的思維模式,即籠統地、含混不清地將「大眾情緒」和「獨立思考」對立起來,給人造成這麼一種假象,仿佛兩者是水火不相容的。麥田質問「大眾情緒難道永遠正確嗎」,當然並非永遠正確,但並不能就此得出因為跟「大眾情緒」一致就不是「獨立思考」的結果,甚至武斷判定是「對公眾情緒的迎合」。即使從邏輯上也是說不通的。

我覺得對「大眾情緒」正確的讀解應該是這樣:就每一件具體的事件,去分析這件事產生的大眾情緒,以及這種大眾情緒之所以產生的原因。好,麥田也明白這一點,於是舉出了兩個實例,一是杭州胡斌案,二是江蘇泰興案。

杭州胡斌案,韓寒的博文是《胡斌進去,胡彥斌出來》,麥田評論道:「韓寒的文章壓根不去分析事實,而是繞口令一般繼續傳遞不信任。」我想關心時事的人對胡斌案前前後後都有著比較清晰的了解,在此一具體事件中,警方的公權濫用和信息的不透明當時確實引起普遍的質疑,而大背景更是普遍的公權濫用和信息的不透明。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加上此一事件中警方確實授人以柄(著名的七十碼即為明證),即使法院最後證明被拘押的胡斌沒有被掉包,也因為公信力的長期欠缺而為人不信任。如果公信力卓著,根本沒有必要甚至在央視節目中予以澄清!又加上習慣性的信息封鎖,當時「大眾情緒」矛頭所指就是在要求真相,給出事實和真相恰恰應當是政府的職責,在不給出事實和真相或者事實和真相仍然不明的情況下,只能繼續質疑下去,這就是韓寒那篇博文幹的事。況且退一步來說,後來在所謂事實和真相已明的情況下,即法院證明胡斌沒有掉包,韓寒立刻就寫了一篇博文《居然真的是他》,這不恰好證明韓寒有錯即改的良好品性嗎?麥田為何無視或者忽略了呢?

江蘇泰興案,韓寒的博文是發表後立刻被刪的《孩子們,你們掃了爺爺的興》,麥田如出一轍地評論道:「韓寒壓根沒有真正試圖去分析兇手殺人的原因,而是說 『這個社會沒有出口,殺害更弱者成了他們唯一的出口』;『這些殺人事件的產生很大原因是這個社會不公正,不公平』。這兩個說法,都不是理性的。」韓寒此文寫於5月2日,此前兇手已經被抓,如同福建南平案一樣,兇手都是生活的失敗者,底層的弱勢群體。為什麼生活的失敗者和弱者泯滅人性,要向更弱者拔刀?韓寒分析的不就是「兇手殺人的原因」和社會機制的問題嗎?「這個社會沒有出口,殺害更弱者成了他們唯一的出口」;「這些殺人事件的產生很大原因是這個社會不公正,不公平」,這樣的對社會機制的反省不正是理性地、「獨立思考」之後的結論嗎?我不知道麥田所謂的「兇手殺人的原因」是什麼,但如果不對社會機制反省的話,那麼極有可能就會引到兇手是一個變態殺人狂上去。如此一來就會把兇手殺人的原因孤立化,從而割裂開跟社會機制的關係,變成一起孤立事件。這是最可怕的,不對「弱者拔刀向更弱者」背後的社會機制進行反思,僅僅當作孤立的個案來看待來處理,怎麼可能解開這個死結呢?

沒有人說韓寒不能批評,也沒有人說韓寒一貫正確,這樣的常識還用反覆闡明嗎?對麥田反思的態度我認可,但他卻是在用含混不清的概念來闡述,全部的立論基礎都建立在「大眾」和「大眾情緒」這兩個含混不清的概念之上。他的手法很巧妙,故意把「獨立思考」和「大眾情緒」對立起來,「大眾情緒」成為精英對之的蔑稱,卻不去分析「大眾情緒」背後公權濫用和信息不透明造成的這種情緒,因而迷惑性極強,更贏得了那些「為反對而反對者」的激賞。那些「為反對而反對者」之所以歡呼這種對立,是因為他們自以為永遠站在「大眾情緒」的對立面,並輕蔑地看待所謂的「大眾情緒」。

韓寒的「勇氣」之類溢美之詞,的確是外加的,跟他本人沒關係。我相信韓寒應該非常清楚這一點。所以沒有必要強調這個。韓寒最可貴之處恰在於「獨立思考」,這一點麥田心知肚明,因此故意拿這個開刀,藉助表彰他無關緊要之處而抹殺這一最可貴之處。

據以上分析,麥田此文最後的結論——「截至目前為止,韓寒根本沒有獨立思考,他所有的文章都是在迎合大眾的情緒。並且,是『不論事實』地迎合」——就無法成立。至於他的最後一句話「本文,說與有心人」乃刻意為之,再分析下去就成「誅心之論」了,就此打住。
 

附:

警惕韓寒

一、2008年

1,要了解韓寒,一定要通讀韓寒的新浪博客。如果通讀韓博,你很快會發現一條重要的分界線——2008年!

 

2,在2008年之前,韓寒博客雖然也有涉及時政話題,但多數時候,他的博客還是「私人習作」範疇,多為個人生活,賽車,文化圈事件;2008年之後,韓寒的博客重心明顯轉移到「公共話題」(尤其時政話題)

 

3,2008年,是韓寒從自我走向大眾的分水嶺。韓寒的上述轉型,比較陡峭。比如07年底的博文《上海一些不合理的交通設施》還蠻平和,擺事實;但08年之後,幾乎再無這樣平和的時政文章

 

4,我個人一直比較欣賞韓寒。當我梳理韓寒全部博客時,我才發現自己的這個「一直」,其實恰好也是從2008年開始。

 

5,也就是說,至少對我而言,韓寒是因為從2008年開始關注公共話題,才成為現在之韓寒;否則對我來說,韓寒和郭敬明並無高下之分,都是成功的文化精英,只是文學風格的差異

 

6,持續關注公共話題並發表言論,就是「公共知識分子」。2008之後的韓寒,所作所為全部是「公共知 識分子」的POSE。這是一個客觀存在。更進一步,這就是韓寒的主要價值

 

7,但是韓寒多次強調自己只是「豎子」,拒絕「公共知識分子」稱謂。究其原因,大眾受了太多所謂「專家」所謂「公共知識分子」的愚弄,使得「公共知識分子」在網絡大眾的眼中是一個「髒詞」。同時由於民眾的草根立場,「豎子」這樣略顯江湖氣的詞語,反而是很好的頭銜。韓寒聰明的向大眾討了個巧

 

8,但無論什麼稱謂,公共知識分子也罷,或者喜歡議論時政的「豎子」也罷,除了「享受」媒體關注粉絲追捧等等「利益」外,同時也必須承擔最基本的責任——尊重事實,尊重理性。

 

二、露餡

1,韓寒博客的內容,在2008年後非常「鎖定」在社會熱點問題,特別是網絡熱點話題。哪裡有熱點,哪裡就有韓寒!

 

2,韓寒博客的文字,語感極強,尤適網絡閱讀。同時,文字幽默、諷刺、善用暗喻等等。總之,從技術角度看,韓寒的雜文文字國內一流。

 

3,韓寒博客的立場,幾乎都占在公眾認為的「弱勢」一面。同情弱勢,對抗強權。

 

4,永遠的「熱點」,一流的「文字」,正確的「立場」,這就是韓寒。這就是韓寒的魅力。

 

5,我自己也因為上述三點,而從不太關注韓寒,到成為韓寒的粉絲之一。尤其是其第三點「立場」。每次讀韓寒的文章,總感覺這哥們咋說得那麼對呢,咋說到我的心坎上了呢。但這樣次數多了,直到韓寒的兩篇文章出來,我才恍然大悟

 

6,第一篇文章是關於「七十碼」的《胡斌進去,胡彥斌出來》。這篇文章的背景,是網絡謠傳法院掉包,普遍不信任法院。韓寒的文章壓根不去分析事實,而是繞口令一般繼續傳遞不信任。韓的不信任與公眾的不信任呼應強化。由於韓寒與當事人有一面之緣,當時我就想,如果是我遇到這樣的命題,我會怎麼寫文章?基本上,我只有一個寫作方式,就是根據我的「一面之緣」,去試圖分析事實。但韓寒壓根沒這麼做,他只是照例又「正確」地響應了網絡公眾的情緒。這篇文章,讓我心裡隱約不安。

 

7,第二篇文章是關於泰州的《孩子們,你們掃了爺爺的興》。在文章中,韓寒壓根沒有真正試圖去分析兇手殺人的原因,而是說,「這個社會沒有出口,殺害更弱者成了他們唯一的出口」;「這些殺人事件的產生很大原因是這個社會不公正,不公平」。這兩個說法,都不是理性的,但都是老百姓「愛聽」的。讀到這裡,我才頓悟:要警惕韓寒

 

三、警惕

1,重複一遍,韓寒的價值=永遠的「熱點」+一流的「文字」+正確的 「立場」

 

2,第一點可算「炒作」,但無可厚非;甚至於,對於公共知識分子的POSE,韓寒必須如此。在這點上,我完全支持他。

 

3,第二點可算「才華」,絕對值得敬佩。在這點上,所有玩文字的朋友都可以向韓寒學習。

 

4,需要警惕的是「正確的立場」。這裡,韓寒的「正確」並非對事實的尊重,而是對公眾情緒的迎合。你真的找不出一篇文章,韓寒是站在大眾的「對立面」!這太可疑了。大眾情緒難道永遠正確嗎?!肯定不是。(比如第一例中的「七十碼」,事實證明法院沒有「掉包」)但是,韓寒根本沒有獨立思考,他所有的「立場」就只有一條——公眾的情緒!

 

5,一位網友說,「為老百姓說話」不等於「說老百姓愛聽的話」。誠然!

 

6,上述所有對韓寒的批評,與韓寒的商業利益沒有任何關係。即本文根本不討論商業利益。韓寒目前的商業利益,都是他應得的。

 

7,本文只想說的就一句話:截至目前為止,韓寒根本沒有獨立思考,他所有的文章都是在迎合大眾的情緒。並且,是「不論事實」地迎合

 

8,本文,說與有心人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劉詩雨

來源:新世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