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李平:經濟探底並不可怕 北京最怕的是政治崩盤

中國1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經濟增長一如各界所料有所放緩,但上半年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速仍高達11.1%,就算下半年受歐美影響而減速略為加快,仍是軟著陸多過二次探底的局勢,毋須過慮。反而,當局實施加快經濟轉型、壓抑樓價、提高最低工資等經濟政策過程中,不乏人為刺激勞資矛盾、社會矛盾之處,同時又以高壓手段,鉗制傳媒、網絡言論,堵塞民眾、企業抒發怨氣的出口,埋下政治隱患。

憂慮世界經濟二次探底,幾乎成了近期歐美、中港的主流輿論。中國第二季GDP增速維持在10.3%,令內地一些原本擔心經濟快速回落的權威經濟分析師也轉軚,被稱為「空翻多」(由看淡轉為看好)。哪怕下半年美國經濟持續疲軟、歐洲債務問題持續困擾,中國仍可望擺脫經濟二次探底的陰影,一來中國坐擁豐厚的外匯存底,至今年6月底有24,543億美元,一旦需要大灑金錢刺激經濟,毋須陷入美、歐的債務風暴;二來中國市場仍是半開放半封閉,政府的有形之手仍強烈壓制市場的無形之手,短時間內經濟調節效率顯然會高於美歐,惟長遠不利經濟和社會的公平、平穩發展。

相比於經濟增長有望軟著陸,一些經濟政策引發的政治效應反而令人擔心,最突出的包括:推動經濟轉型、增強內需對經濟的推動力,結果一方面中國去年奢侈品消費額占全球的四分一,成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另一方面,中下層市民仍要背負「看病難、上學難、買房難」新三座大山,社會上仇富心態嚴重;壓抑樓價過程中,政府與地產商的博弈、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博弈,造成雷聲大、雨點小,普羅百姓仍只能望樓興嘆,對地產商及政府的不滿越積越深;多數省市一窩蜂大幅提高最低工資,與加薪潮、罷工潮互相推動,直接影響中小企業的生存,最終必將影響民眾就業。

正所謂過猶不及,在社會公平、社會保障未能落實之際,以內需刺激經濟增長的一些措施,人為地加劇了勞資矛盾、加劇了社會矛盾,而當局嚴打異見人士、異見言論,近日更落力整肅各大網站仿效twitter的「微博」,甚至打擊廣播電視節目中的廣東話等方言頻道,企圖限制民眾交流、粉飾太平,無異於捨本逐末。離開言論自由、離開輿論監督,豈能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豈能紓緩民怨?

尤為可慮的是,中港兩地政治、經濟一體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在經濟轉型、壓抑樓價、最低工資這些問題上,香港亦步亦趨,政府貌似要消除民怨、迎合民意,但做秀多過實際,討好北京多過維護香港長遠利益,種種措施並未著眼於解決官商勾結、貧富懸殊問題,更有在2012政改方案通過後,以關注民生為藉口,轉移市民對真普選的關注之嫌。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zhongkang

來源:蘋果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