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民俗風情 > 正文

老北京的胡同

 

記得有文人說過,大凡在北京住過的人,一旦離開了,大抵會惦念著它,的確,這裡大大小小的胡同以及那一扇扇門開向胡同的四合院。胡同和四合院上空四四方方高高覆蓋著的藍天,側耳還聽得一陣陣傳來悠長清越的鴿哨,頓然會惹起無限遐思。 
這似乎是個懷舊的年代,城市一往無前的擴張,鋼筋水泥將我們的生活逐漸蠶食,玻璃幕牆造就的大廈越來越雄偉壯觀,銀錠橋再也看不到西山,我們反而開始懷念那些簡元素態物質朴的胡同了,記得有一段日子,周末清晨,我會騎車在後海一帶閒逛,早起的人們熱火朝天的鍛鍊,胡同里鄰裡間熱情的打著招呼,穿行在青灰色基調的巷陌里,暗自想著這裡曾經的風雨春秋。倒下的胡同越來越多,它們的名字慢慢從交通圖上轉移到歷史圖中,幸好,我們還有文字,還有照片。 

新太倉二巷,為明代新太倉所在地,至清新太倉即廢,僅存有地名。曾經一書對東富西貴有另解,云:所謂東富西貴,似是說東城米倉多,西城貴人府邸多....這些倉用來貯藏運河從華東漕運到北京的京官祿米。查明、清北京地圖,或許有一定的道理:明時主要大倉均在東城,清時所有的大倉亦都在東城。 

樺皮廠三巷。清朝,製作馬鞍、弓、刀把等器物時用樺樹皮,故內務部在京設有樺皮廠。從門口看一個貧民的小院,老北京通常是一個院只有一個共用的水龍頭。

明武定侯府邸在此,是以名武定侯胡同,經明、清、民國,六十年代改為武定胡同。 

  中共建政大將武定侯郭英,為明太祖朱元璋之親兵,英勇卓著,其妹又是太祖之寧妃,故恩寵有加。 

  明嘉靖年間,其後代武定侯郭勛,被世宗「大愛幸之」,破例進封為翊國公,加太師,一時權傾朝野。北京的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等都是他督工建成。

關於豐盛胡同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是認為與天啟皇帝的乳母奉聖夫人有關,一是與明初大將豐城侯有關。事實是誰也沒錯,在東西城曾經各有一條豐盛胡同。 

  西城的這條至今仍叫豐盛胡同,因明成主朱棣的名將豐城侯李彬府邸在此,是名豐城胡同,見明嘉靖年《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至清初便訛傳為豐盛胡同了。 

  而那條富於傳奇色彩的胡同,則是與東城乃茲府(明:奶子府)胡同垂直相交,清末時亦叫豐盛胡同的小胡同,現名為豐富胡同。

王府倉胡同,一條名字從明朝一直叫到今天的胡同,屋檐下掛著一排鳥籠。養鳥,上不可考。唐詩云:「含情慾說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我藏有一宋代影青小罐,十分精七,人皆謂之鳥食罐。而北京人養鳥,則盛於清。是時「每到入冬,北京下至頑童貧士,上至縉紳富戶,無不手架一鳥,徜徉街市,可謂舉國若狂。」其鳥通分為三等:「以鳴叫悅耳的北鳥為上;叼旗打彈的為次;羽毛觀賞的南鳥為下。」另外從鳥的馴養、叫口到鳥籠、鳥架、鳥食罐等都有極多的講究,這隻言片語無法講述。 

  現在,北京人的養鳥亦可謂是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據說進入了一種「我就是鳥,鳥就是我」的高深境界,是以產生了轟動京華的話劇:《鳥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絕對應該一看

後窗下,一棵百年老槐,盤根錯節;房頂上一叢小草,生機勃勃;我總以為,此即老北京胡同的確切寫照。這裡是東四九條,過去曾有清貝子府和不少大宅院。又《順天府志》載;「蓋明時北里也」(北里,與青樓同,為妓院之別稱。)清人有句云:「蕭疏客從才三騎,曲折胡同到九條」。 

  槐樹是胡同里最常見、也是按風水要求、大門口須栽種的風水樹。據說既可招財進寶,亦可加官晉爵,號稱公卿大夫之樹。

草廠胡同東巷,幾個四合院之間的小夾道。老北京的吃水過去主要靠水井,宣統二年(1910年)通自來水,如鳳毛麟角;後來也通常是一個大雜院只有一、二個水龍頭,因而水缸是居家必備。現在,幾乎家家都有了水龍頭,這個與老北京同在的大水缸便壽終正寢,移尊於此了。 

  老北京有很多叫草廠的地方,據說是存放飼料草的地方;又一說元大都城為土製,故元世祖設草廠,每年徵收上百萬斤的葦草用以覆城,明用大磚砌城、則廢。

北京有一種胡同,從這個口進去,轉來轉去,又從離入口不遠的地方轉了回來,因其形就像一個人的兩隻手抄在一起,故北京人幽默地稱之為抄手胡同,這是位於阜城門內的抄手胡同。遠處的白塔便是國內最古老、規模最大的藏式喇嘛教覆缽式佛塔——妙應寺白塔。 

  興建元大都的同時,元世祖敕令在遼塔的遺址上重建新塔,由國師八思巴請來的尼泊爾工匠阿尼哥主持,歷經八年,於至元十六年(1279年)建成。塔高約51米,造型優美和諧,穩重雄渾,後又以塔為中心建大聖壽萬安寺(俗稱白塔寺),成為當時皇家宗教活動和百官習儀的中心。元末遇火寺毀塔存。明天順元年(1457年)重修寺院改稱妙應寺至今。

壽逾百胡同,名字非常有意思。逾是超過的意思,不知是指住在這胡同里的人壽長逾百,還是這條胡同。我猜想不是以訛傳訛,就是因言不雅訓所改。院裡的住戶告訴我:這是日偽時期一個警察局長的房子,看格局恐怕充期量是一個小分局長吧。

說到北京最窄的胡同,眾口不一。六十年代中,常去音樂廳,那裡有一條耳朵眼胡同,又彎又窄,若是一個大胖子當關,肯定萬夫莫開,如今已不存在了。 

  後來又去過高筱胡同、小喇叭胡同,確實都夠窄的,最窄處不足0.7米。但一般是院牆之間通道的一小段;所以,我認為最窄的胡同應該是錢市胡同。在這條東口寬約0.8米的小胡同里,路南、路北都開有宅門,而門前的台階處,胡同的寬度僅0.4米,這才是名副其實的最窄的胡同。 

  在胡同的西頭,至今還保存著一座清朝光緒年間修建的上百平方米的木架天棚,是當時以銀兩換制錢、以制錢換銀兩的地方,也是錢市最熱鬧的地方。

元李好古雜劇《張生煮海》第一折:「家童云:我到哪裡尋你?」侍女云:「你去兀那羊市角頭磚塔兒胡同總鋪門前來尋我。」這短短片語,在北京胡同的考證上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一、胡同的叫法始於元朝;二、磚塔胡同是北京歷史最悠久的胡同;三、磚塔胡同自元、明、清、民國至今從未改名。 

  磚塔胡同因其東口有一青灰色磚塔得名。這座九級八角密檐實心磚塔是為紀念元初著名禪師「萬松老人」而建,萬松老人是金末、元初佛教曹洞宗大師蔡行秀,自稱萬松野老,對佛學有很深的造詣。據說,元初重臣耶律楚材曾拜其為師,參學三年。大師告曰:「以儒治國,以佛治心」 

  此塔是一座塔包塔。外部為清乾隆十八年禮親王重建時所建,元塔包在其內,是北京城現存唯一磚塔,也是最矮的塔,其高不足16米

冬天的草場胡同,遠處為鐘樓,鐘樓是北京城中軸線上最北端的建築。與正南約100迷處的鼓樓同為元、明、清三代北京城的報時中心。 

  鐘樓報時的大鐘,初為鐵鐘,因其聲音暗啞,改為現在用的銅鐘。該鐘鑄於明永樂年間。每晚戊時(19時)撞鐘報時,稱為定更。至五更寅時(5時)再次撞鐘,稱為亮更。每次撞鐘一百零八下,俗稱:「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鐘聲圓潤洪亮,京城內外方圓數十里均可以聽到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鄭浩中

來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