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一位義勇軍老兵評價張學良:他愧對東北父老鄉親

一位義勇軍老兵評價張學良:他愧對東北父老鄉親

黃埔洛陽分校學生 韓聲濤 撰稿

    對於張學良,我們不能因為他發動西安事變使中共得以擺脫困境,不能因為西安事變結束後中國確實停止了內戰,一致對外,就對張學良在九一八事變時的表現輕描淡寫,並把責任推給蔣介石。好象當時張學良被國人譴責為「不抵抗將軍、逃跑將軍」是李代桃僵,很冤枉似的。
    需要指出的是,若不是史達林為了蘇聯的利益(當時史達林認為蔣介石是抗日的,中國抗戰離不了蔣介石的領導,捉蔣會促使中國內戰爆發,日本可乘中國內亂迅速打敗中國,轉而進攻蘇聯,蘇聯的戰略就是要把日本拖在中國戰場)電令中共必須促成張學良、楊虎城釋放蔣介石,那西安事變的結果就是擴大內戰了:由剿紅軍變為剿東北軍、西北軍和紅軍了。那可是小日本求之不得的。
    當時張學良執掌的東北與國民政府僅是名義上的歸屬關係,東北軍權、政權、財權集中於張學良之手。蔣介石和國民政府難以真正對張學良發號施令,更動不了東北軍的一兵一卒。當時蔣介石和國民政府能指揮的僅為中東部數省而已。蔣介石後來曾說:「 事實上東北在九一八以前,僅名義上歸屬於國民政府,而軍權政權財權,儼然獨立,至少可說非革命勢力範圍以內之地。」
    現在噎很明確了,過去長期流傳的「九一八事變時蔣介石下令『不抵抗』」純屬謠言,「不抵抗」的命令是張學良自己下的。
    張學良自己說:「我認為日本利用軍事行動向我們挑釁,所以我下了不抵抗命令。我希望這個事件能和平解決。…我對『九一八事變』判斷錯了。」「是咱們東北軍自己選擇不抵抗的。我當時判斷日本人不會占領全中國,我沒認清他們的侵略意圖,所以儘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給他們擴大戰事的藉口。『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是我下的指令,與蔣介石無關。」「我是封疆大吏,中東路、九一八事件,對蘇、日關係,平時我有自主權,不能說有了事,推卸責任。外間傳說我有蔣(介石)先生不抵抗手諭存在于鳳至(張的原配夫人)手中,是扯淡。于鳳至不是那種人。」「我要鄭重地聲明,就是關於不抵抗的事情,『九一八事變』不抵抗,不但書里這樣說,現在很多人都在說,這是中央的命令,來替我洗刷。不是這樣的。那個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說不抵抗是中央的命令,不是的,絕對不是的。」「這種事情,我不能諉過於他人。這是事實,我要聲明的。最要緊的就是這一點。這個事不是人家的事情,是我自個兒的事情,是我的責任。」
    如果按張學良自己說的九一八事變時誤判日軍只是「挑釁」而下令不抵抗,那麼在東三省大部分已淪陷的3個月後(當時東北全境的日軍只有4萬人),國民政府和國民黨中央會議先後明令張學良「對於日軍進攻綿州,應盡力之所及積極抵抗...死守錦州」、「如遇侵犯,則抵禦之」、「日軍攻錦緊急,無論如何,必積極抵抗」 (此前蔣介石曾致電張學良,「錦州軍隊此時切勿撤退。」「航空第一隊已令其限3日內到平(北平),歸副司令指揮。」),張學良竟根本不予理睬,繼續將部隊撤出東北(聽說當時最後一批離開錦州的東北軍官兵面朝東北方向跪在車站的地上痛哭不止),又怎麼說呢?以錦州為中心的遼寧西部在軍事上極為重要。如果遼西保住了,就能夠扼守關外門戶,就能夠有效阻止日軍入關繼續侵略華北和熱河省。然而日軍先頭部隊數百人進入錦州,竟未遭任何抵抗。
    此後不久,相當於日本國土面積三倍多、工農業資源極為豐富、工業基礎國內先進的東三省全部淪陷,三千萬同胞陷於日寇鐵蹄之下。由此,東北軍名聲盡失矣!張學良名聲盡失矣!
    需要指出的是,發動九一八事變並非日本政府的行為而只是日本關東軍的獨斷專行。就在事變後不久的9月24日,日本內閣會議還決定了「不將事態進一步擴大」的方針。
    然而此後日本關東軍輕易占領東三省,極大地助長了日本侵華的囂張氣焰。駐北平的日本特務機關長松室孝良給日本關東軍的秘密報告中說:「須知『9.18』迄今之帝國對華歷次作戰,中國軍因依賴國聯,而行無抵抗主義,故皇軍得以順利勝利。……倘彼時中國官民能一致合心而抵抗,則帝國在滿(日指東北)之勢力,行將陷於重圍,一切原料能否供給帝國,一切市場能否銷費日貨,所有交通要塞、資源工廠能否由帝國保持,偌大地區,偌多人口,能否為帝國所控制,均無確實之把握…。」
    如果中國在九一八事變後能夠堅決抵抗,東三省決不會輕易淪陷;沒有東三省的資源和經濟基礎,日本就難以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張學良下令不抵抗並將東北大軍撤出東北,過莫大焉!九一八事變,國恥也!國之奇恥大辱也!
    當時東北軍是國內裝備最好的軍隊。中國歷史上第一支坦克部隊就是張作霖創建的,而張學良則是中國戰史上第一個同時指揮步兵、炮兵、坦克兵和空軍進行作戰的將領。張學良曾回憶說:東北易幟之初,「我們奉天軍(東北軍前身)擁有40萬兵力,有海軍,還有飛機、坦克。蔣介石的嫡系軍隊不過30萬,沒有海軍和飛機。東北軍擁有瀋陽兵工廠和軍事學校,裝備訓練自成一體,軍事力量很強。」 據張學良的衛士鄭景山說,張作霖生前曾訓斥張學良:我就是不怕日本子,日本子在南滿頂多有1萬3,我要打日本子,先叫藏式毅(奉天省省長)召集南滿鐵路(長春至旅順)沿線各縣縣長、警局長開個會,定個日期,一夜之間就把鐵路都給扒了,咱東北軍有30萬,重兵先占領旅順大連,1萬多日本子就交待了,咱怕日本子幹啥呢?(薩蘇《張學良父子二三事》)
    九一八事變日軍一日之內占領瀋陽後及東三省迅速淪陷後,東北民間傳曰:大帥(張作霖)若在,必不至此!「小六子」(張學良的乳名)太不成器!
    精忠報國是軍人的天職,守土殺敵是軍人的本分。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可張學良作為30萬東北邊防軍的司令長官,為了一己私利,為了東北軍集團的私利,在國難當頭之時,置國家民族大義於不顧,置供養東北軍的東北父老鄉親於不顧,竟然不抵抗,竟然大軍撤離,不是不抵抗將軍,不是逃跑將軍是什麼?這是任何有氣節有血性的軍人所不齒的行為。退一萬步講,就算是蔣介石下命令不抵抗,就算是蔣介石能對張學良發號施令,作為封疆大吏的張學良也應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軍人當赴國難、戰疆場,豈能不戰而逃!
    倘若當時張學良率30萬東北軍抗日,再加上30餘萬義勇軍的支持,日寇豈敢囂張!中國抗戰史將重寫,張學良將成為中華民族的千古功臣。可一念之差,成千古恨矣!張學良後來恢復自由長達10年,中共高層多次盛情相邀(原東北軍團長、全國政協副主席呂正操就曾受委託赴美國3次面晤張學良,商談張回大陸事宜),他的老家遼寧省已做好了充分準備,但他客死異域,始終沒有踏上大陸故土一步。中國傳統是「葉落歸根」、「故土難離」,其對世紀老人張學良應該影響至深,他何嘗不想回來,可他為什麼不回來呢?人們紛紛猜測原因,莫衷一是。老朽認為原因其實很簡單很清楚:他愧對東北父老鄉親。率八千子弟西征打天下的西楚霸王項羽尚且因兵敗而「不肯過江東」:「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目睹世事滄桑且皈依基督的張學良回首九一八國恥,能不愧乎?
    作者生平簡介:韓聲濤,漢族,1912年10月22日生,山東平度人。1931年春參加東北軍,同年秋參加東北抗日義勇軍。在14年抗戰(1931—1945)期間,歷任戰士、排長、連長、營長和副團長;先後參加東北抗日、熱河抗戰、察哈爾抗戰、河北永定河地區抗戰、豫北抗戰、山西太行山抗戰、豫皖對日游擊作戰、武漢會戰(萬家嶺戰役)、隨棗會戰、冬季攻勢、棗宜會戰、豫南會戰和豫中會戰;所在部隊為吉林抗日救國軍、國民革命軍陸軍第91師和第4師。先後畢業於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洛陽分校、西安長安軍官訓練團和昆明美軍參謀學校。1948年任國民革命軍第13軍第299師團長。1949年任四野第45軍第135師副師長。1951年任第一高級步兵學校教務處副處長。1955年被轉業到湖北省襄陽高中任副校長,後被打成「右派」,「文革」中受迫害。生前為湖北襄樊四中離休幹部。2010年3月22日在襄樊逝世。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鄭浩中

來源:黃埔軍校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