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何清漣:中國人讀書少的原因何在?

最近有兩條消息都觸及到大多數中國人不願意面對的問題,即國民素質。而且談的是同一個原因,即中國人普遍讀書偏少。

一篇是中國自己公布的一項調查報告,即「第八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儘管這篇報告充滿了樂觀精神證明中國人的閱讀率有所上升,但那數字卻非常扎眼,國民人均閱讀圖書4.25本。從下列數據對比中,中國人知道自己讀書少,而且少得可憐。這些國家每年人均閱讀的數量是:韓國11本、法國20本、日本40 本、以色列64本。

另外一篇是華爾街日報的一篇「中國在走向低智商社會嗎?」作者張濤從日本學者大前研一在前兩年發表的《低智商社會》中所說的一段話開始,論證了自己對國民素質的擔心。這段話是:「在中國旅行時我發現, 城市遍街按摩店而書店寥寥無幾,中國人均每天讀書不足15分鐘,人均閱讀量只有日本的幾十分之一,中國是典型的『低智商社會』,未來毫無希望成為已開發國家。」

我記得新華網以前曾就此做過調查,即中國人為什麼不讀書,結果列在第一位的原因是沒時間。第二位的原因是認為娛樂方式多元化,閱讀不是唯一的獲得信息的方式。

沒時間確實是都市中國人的現實,因為即使是休閒時間,中國人也愛群集一起打麻將喝酒。但將讀書當作娛樂與獲得信息卻是誤解,因為讀報才是獲得信息的方式,而讀書主要獲是知識、培養自身思辨能力的過程。但我想,中國人不愛讀書還有幾個更深層次的政治與社會原因:

一是民族傳統,中國人歷史上雖然將耕讀傳家奉為至上家風,但在讀書的動機上卻是將讀書當作求取功名利祿的手段,很少有人將讀書當作求知、求真、 求善的途徑。宋真宗趙恆《勸學歌》裡那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加上朝廷對有功名的家族實行按功名等級免田賦制度,這些都成了激勵中國人讀書的動力。這點直到現代依然未改,毛時代,大學畢業生是國家幹部;改革後成為社會上升管道。但現在這條上升管道已經嚴重梗阻,各地的高考率已經開始下降。讀書的功利性從圖書市場銷售書籍的類別可見,據統計,教材教輔出版物在中國圖書市場占70%左右的市場份額;

二是中共政府奉行的愚民政策。中共從來將教育當作培養工具的手段,而不是「立人」的手段。自建政以來就將人文社科方面的教育當作思想控制的手段,只提供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哲學與黨史之類作為公共課,即使是大學的專業教育也絕不引進西方思想,至今仍是世界上少有的幾個仍然有禁書制度的國家。儘管現在馬列毛鄧思想已經非常不合時宜,從小學到大學仍然有政治思想教育這門課,既浪費青少年的寶貴時光,又讓不少人因此厭學社會科學。結果是培養了大批馴服工具與憤青,而不是善於獨立思考的人。許多人儘管受過大學畢業,但所讀書籍相當有限。

三是中國的公共圖書館系統極不發達,無論是圖書館的設置率和覆蓋率,與已開發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更與目前的國力很不相稱。據相關資料,在美國,平均不到2萬人一個圖書館,英國1萬人一個公共圖書館,法國2.2萬人一個,日本平均3萬~4萬人一個圖書館,一些歐洲小國更優越,瑞士3000人就有一個公共圖書館。反觀中國,50萬人才有一家公共圖書館。

上述三點牽涉的既有民族傳統,也有政治原因,還有政府服務職能不彰的原因。但上述種種,造成了一個現實,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但卻不是一個文化大國。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劉詩雨

來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