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新聞 > 正文

國外富二代生活:巴菲特之子還需自己還房貸

 

 彼得巴菲特

  彼得巴菲特是何許人?很多中國人可能不知道。不過,說起他的父親「股神」沃倫巴菲特,恐怕沒幾個人不知道。在2011年《福布斯》財富排行榜上,沃倫巴菲特以500億美元的淨資產名列全球第三位。

有這樣一位父親,彼得本應是頂級「富二代」,但他卻拋出了「美國沒有富二代」的言論。他沒有繼承父親衣缽成為華爾街金童,而是選擇用音樂譜出自己的人生樂章。他是美國知名音樂人,曾獲得過代表電視界最高榮譽的「艾美獎」;奧斯卡最佳影片《與狼共舞》的「火舞」配樂就出自他的手筆。

  為了音樂,他曾經窮困潦倒、欠下一屁股債,為了資金問題還在老巴菲特那兒碰過好幾次釘子,但現在對於彼得來說,最讓他高興的事情也許就是有越來越多的人見到沃倫巴菲特時會問他:「您是彼得巴菲特的父親嗎?」

  「股神」巴菲特之子彼得巴菲特:為音樂曾押房子換貸款

  彼得在美國中西部的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長大。他對美國印第安土著的生活和文化尤其感興趣。在他的音樂里,印第安風格的吟唱、鼓點、舞蹈都成為了重要元素。

  彼得表示,自己對音樂的熱愛持續了如此之久,甚至自己都不太記得到底是何時迷上音樂的了。「當我剛剛學會走路時,我就會走到鋼琴旁邊敲擊那些琴鍵了,相當於從那時開始我就開始彈鋼琴了。」6歲時他開始學鋼琴。回憶起幼年學鋼琴的日子時,他說道,「我小時候學鋼琴,因為進步太快,換了4個老師,但與此同時我的鋼琴技藝也進步神速。」

  五六歲時,他學會了彈奏《勝利之歌》。後來,如果心情不好,他就降調彈奏《勝利之歌》。「回想起來,我就覺得驚訝,我當時就已經會通過音樂來表達自己的感受了。」最後,彼得選擇音樂為自己的事業。

  小時候沒有車接車送,長大自己還房貸

  雖然父親從未給過自己和哥哥姐姐大額支票,但他依然是彼得選擇音樂之路的堅強後盾。當年,彼得告知父母打算投身音樂事業時,老巴菲特對他說:「你知道嗎,你和我其實在做同一件事情。音樂是你的畫布,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是我的畫布,我每天都在自己的畫布上面畫上幾筆。」

  上世紀70年代,彼得獲得了祖父贈予的遺產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600份股票,市值9萬美元。如果這股票留到現在,市值將達到5000萬美元。可是,彼得早就賣掉這些股票,一共換了50萬美元,把錢用在音樂上了,他說,「我更希望能好好生活而不只是擁有一堆鈔票。」在父親的鼓勵下,他在名校史丹福大學只念了三個學期便決定休學,用這筆錢作為本金開始打造音樂夢。

  因為有個巨富老爸,人們自然認為彼得的人生起點很高,沒有謀生壓力。對此,彼得回應說:「小時候我走路上學,沒有車接車送。離開大學後,我開始獨立生活,不僅要負擔音樂工作室的開銷,還有房貸的壓力。」

  上世紀80年代初期,為了自己的音樂事業,彼得曾在美國好幾個城市「飄」過。在舊金山,他在MTV、有線新聞網(CNN)和可口可樂公司都打過工。他租住在一間公寓裡,最初只能得到錄製幾秒鐘廣告歌的工作。他第一次作曲是為當地一家電視台配樂,他將100美元稿費裝在鏡框裡掛在牆上,以此鼓勵自己堅持奮鬥。

  最艱難時家人曾擔心他吃不起麵包

  後來,他與密爾沃基的一家唱片公司簽約。1989年,他在該市貸款購買了一套四居室房子。這套房子與父親的巨額財富比起來簡直不值一提,但他並沒有尋求過父親的出資幫助,因為他在創業早期開口向父親借「創業資金」時就已經多次碰過釘子了。

  1999年,彼得決定不再參加商業性音樂製作工作,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創作他喜愛的純粹音樂中去。

  這段時間也許是剛過不惑之年的彼得經濟狀況最艱難的時期,收入非常不固定,卻有一大堆的帳單等著支付。「我時不時會收到一些3000、1000或1萬美元的稿酬。但你根本就不知道這些收入什麼時候會來,家人開始擔心我們會不會連麵包都吃不起了。」

  彼得表示,自己有個富豪老爸的好處也許在於,自己可以直接進入一個財富和權力的圈子,有時候還可以蹭蹭父親的專機。「如果人們是衝著我是沃倫巴菲特的兒子而跑來聽我說話,我會不太高興,但還是會接著講下去1

  曾經,為了挽救他的一部音樂劇《魂》,彼得需要湊到300萬美金的巨資,他只好咬緊牙根將自己的房子拿去抵押了,還厚著臉皮向個人和企業尋求贊助。彼得回憶說,他和妻子珍妮弗做夢都擔心自己還不起房子的抵押金。

  彼得在一次採訪中表示,「父親在我特別需要錢去做事業的情況下也是會支持我的。」事實上,老巴菲特並非是一個子兒都不給,而是選擇用另外一種方式來支持兒子的事業。彼得說,「在(為音樂劇籌款)這件事情上,父親讓我先自己去籌款,剩下的10%或許他可以負責。他這樣的處理方式,讓我體驗到了他對我的愛和尊重他給了我自己去獲得成功的機會。」最後,老巴菲特確實也向陷入窘境的小兒子伸出了援手,給他提供了30萬美元的抵押款。

  從未質疑過父親對待遺產的方式

  2006年6月25日,沃倫巴菲特宣布向5個慈善基金(微博)會捐出其財富的85%,約合375億美元。這是當時美國和世界歷史上最大一筆慈善捐款。

  對於父親的「裸捐」,彼得表示,自己從未質疑過父親那種對待遺產的方式,「我知道他對此的態度很嚴肅,我也知道他是對的。」

  在「裸捐」的同時,巴菲特留給每個孩子10億美金,不過這筆巨款並非供子女隨意使用,而是注入慈善基金會中,鼓勵子女投身慈善事業。近年來,彼得夫婦將大部分精力貢獻給了自己名下的慈善基金會,開始像父親一樣熱衷於慈善。

  彼得的雙胞胎女兒都是售貨員

  2011年3月,彼得撰寫的自傳《做你自己》在中國出版。《做你自己》詳細記錄了彼得巴菲特的成長經歷,並多次提到父親對他人生的深刻影響。用彼得的話說,有個「股神」父親當然很幸運,但最幸運的是從他那裡學到了一套處世哲學人生得靠自己打造。

  彼得表示,這麼多年來父親的生活其實沒有太大的改變。「我小時候父親並不那麼知名,我20歲左右時父親的財富積累才被世界津津樂道,但父親從來沒有因此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至今父親還生活在我從小長大的房子裡,沒有任何圍牆。他80歲了,仍然每天自己開車,如果你有一天晚上正巧走進我家,可能跟我8歲時見到的場景一模一樣:父親吃著三明治、炸土豆片,穿著睡衣坐在同一把椅子裡,並沒有什麼特別。」

  父親是一股始終如一的力量

  現在,老巴菲特仍然和妻子蘇珊住在奧馬哈城的那套把三個孩子撫養成人的房子裡,每天的閒暇時間主要用來閱讀和探望親朋好友。「每次我回過頭時,總會覺得這真是老天的恩賜我篤定老爸會一直在那裡,如果我要跟他討論什麼事情從來不會感覺被打斷;我篤定地知道他不會有一天喝得醉醺醺的回家,也不會做一些我無法理解的事。他是一股始終如一的力量。」彼得說,重要的不是擁有幾棟房子,而是有愛他和支持他的父母。

  在彼得心裡,他從未想過要繼承父親的財富,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如果能成功,就能自豪地說,「這是我的事業」。對於自己的子女,彼得也延續了父親的教育方法,「我的雙胞胎女兒已經三十多歲了,她倆在舊金山的零售店裡做售貨員,自食其力,也過得非常快樂。」

  拒用自己名字命名香水

  迪蘭勞倫是美國著名時裝設計師拉爾夫勞倫唯一的女兒,出生於1974年5月。拉爾夫勞倫共有二子一女,但只有大兒子在自己的時尚帝國里負責市場推廣工作,小兒子是一名電影製片人,女兒則選擇了開連鎖高級糖果店。

  6歲時的一部電影讓她對糖果念念不忘

  迪蘭將自己的6歲生日稱為「我所度過的最難忘的生日派對,那時候我還在上幼兒園,邀請了所有的朋友來參加,那天我父母在家裡給我們放了電影,還搞了一個小小的時裝秀,就像到了迪士尼樂園一樣快樂。」父母給迪蘭放的電影是《查理和巧克力工廠》,從此之後,迪蘭就對糖果念念不忘。

  現在每天還至少跑7英里

  16 歲那年,父親徵求迪蘭的意見,想以她的名字命名自己設計的新款女用香水,但遭到了迪蘭的果斷拒絕。迪蘭這麼告訴父親說:「有朝一日,我要用我的名字來為我自己的事業命名。」原本迪蘭在大學裡選擇的專業是藝術史,畢業後打算進入父親的公司,但出於對糖果的熱愛,她又改變了主意。

  從杜克大學畢業 5年後,迪蘭發現,糖果也可以當成奢侈品來賣,「那些喜歡逛公園大道的狂熱者們會到父親的高級時裝店裡花巨款購買山羊絨毛衣,一定也會願意到我的高級糖果店裡買可以嚼的糖果熊」。她用這一理念成功地說服了父親,得到了他贊助的創業資金。為了建立糖果帝國,迪蘭還特地前往歐洲遊學,到城市和鄉村搜集糖果的歷史。

  2001年,迪蘭在曼哈頓開了一家1400平方米的糖果店「迪蘭糖果吧」,售賣高級軟糖、棒棒糖和巧克力。這是全世界最大的糖果店,開張後很受歡迎,很快,她又在美國的其他城市開了4家分店。

  拉爾夫勞倫喜歡鼓勵女兒「順從自己的內心」行事,但女兒創業之初拉爾夫也操心地給了不少建議。迪蘭在一次接受採訪時回憶說,父親當時建議把整個糖果店裝修成一種懷舊的風格,可是自己並不認同,堅持使用了鮮艷的色彩和現代的裝飾。後來的事實證明,迪蘭的決定沒有錯。2008年,糖果店的盈利已經達到了2000 萬美元。

  迪蘭從小就在學校里擔任班長,而且還是個體育狂人,曾是排球和網球校隊的隊長。據她自己說,現在每天還至少跑7英里。雖然已經結婚成家,她也是個充滿童心的大女孩,在她位於曼哈頓上城東區的豪華公寓裡,到處都擺設著彩虹色的織物和超過1000座兔子雕像。

  遺傳了父親時尚細胞的迪蘭除了是糖果店老闆,還是「潮女郎」,2007年曾被美國雜誌評選為25名最有品位的紐約客之一。她的身影曾登上了《人物》和《紐約時報星期天特刊》等報刊的封面。

  父親為她專門設計完美婚紗

  今年7月,迪蘭與40歲的基金經理人保羅阿魯伊特在紐約喜結連理,拉爾夫勞倫親自為他的「掌上明珠」設計了嫁衣。「我必須製作得比以前任何一次都好」,在女兒大婚前,拉爾夫勞倫對著名主持人奧普拉溫弗瑞說,「當我可以為我的家人,特別是為我唯一的美麗的女兒做些什麼時,我只想給她一些她珍愛的、無與倫比的禮物,我想讓她覺得好極了。」據說,為了設計出這款完美的婚紗,拉爾夫勞倫還特地請教了著名的「婚紗女王」王薇薇,他對女兒的疼愛由此可見一斑。

  對於自己的成功,迪蘭不無得意,她說:「我們家的每個人都從事著與藝術相關的工作,而且還都有著市場敏感性。」

  從花花公子到環保達人

  薩姆布蘭森,英國維珍集團總裁理察布蘭森之子。老布蘭森是億萬富翁,他締造的「維珍帝國」已經成為全世界最著名的公司之一,是英國目前最大的民營企業,總資產超過70億美元。

  老布蘭森的兩個孩子25歲的兒子薩姆和29歲的女兒奧利,將會得到數十億美元遺產。而作為老布蘭森唯一的兒子,至少有10多億美元在等著薩姆。

  薩姆很得父親的疼愛。如果是兒子的生日,再重要的約會老布蘭森都會推掉。由於自己的家世,薩姆記得,連威廉和哈里王子都參加了自己21歲生日的派對。

  想開夜總會,當過模特

  老布蘭森一直希望兒子能繼承自己的事業,但薩姆在20歲之前就像個扶不起的阿鬥,不愛學習不愛坐辦公室,曾被稱為花花公子。

  大學畢業前,薩姆曾試圖說服父母讓他從寄宿學校退學,去開一家夜總會,但沒有成功。原本薩姆在威斯敏斯特大學選修的是醫學管理專業,一個月後他決定退學轉而學習烹飪,很快他又放棄了烹飪,飛到洛杉磯參加了3個月的吉他課程,此後他又報名爵士舞課程,但又以「技術要求太高」為由放棄。2004年,薩姆當上了模特,日薪1000英鎊。

  北極探險改變人生

  3年前,老布蘭森決定幫助兒子一把。他帶著兒子到加拿大的北極圈內走了一趟,讓他見識見識全球變暖的效應。「真正改變我人生的其實是接下來的那次獨自探險。我自己一個人在北極待了三個半月,曾經6次遭遇北極熊。在北極,除非你保持警覺,否則就是殺機四伏。」回到英國之後,薩姆果然變了。

  現在,薩姆自己開了一家電影製片公司,與美國前副總統阿爾戈爾合作,致力於氣候變化題材的影片和電視節目的製作。他還表示,要讓自己的製片公司獨立於維珍帝國之外。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楊秀

來源:金融界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